张磊 邵凯旋
摘 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被赋予新的角色。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狭义解读,工作职能“全能属性”的曲解,工作内容的事务化倾向与“三全育人”理念产生一定背离,是阻碍辅导员实现角色转型的瓶颈。因此,高校应加强政策落实,完善体系建设,明确职业导向,助力辅导员完成角色定位。
关键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辅导员;角色定位;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2-0070-05
为系统化、规范化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5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全面系统地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辅导员作为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的重要力量,势必面临着新的角色调适和角色转型。有效挖掘“三全育人”赋予辅导员新的角色定位,分析其角色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辅导员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角色定位的实践路径,是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现实需要。
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视角下辅导员角色的应然样态
《通知》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理念,[1]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盲区和斷点,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提升教育实效。在新一轮改革中,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协同育人的主力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重要力量,落实好立德树人重任。
(一)新思政观引领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新思政观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但需要明确的是,思政课作为理论教学居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位置,解决的是学生思想深处、认识深处的问题,承担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的重任。[2]新思政观引领下的改革重中之重是思政课改革。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思政观需要重新审视辅导员的教师属性,将其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力量。在政策上,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制订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政策和意见。其中《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3]这一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为其开展思政课理论教学工作赋能。可以说,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是整合育人力量、统一育人思想的客观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虽然共同承担着理论教育和宣讲的任务,但方法、载体、手段各不相同。辅导员参与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支队伍育人理念、育人方法的融合,有利于两支队伍同向同行,是思政课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往往停留在“技”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注重价值引领、启发、共鸣、内化,需要突破“技”的范畴,达到“理”的境界,实现对“理”的领会。这除了需要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实践习得,需要打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实现互补。
(二)一体化育人体系下协同育人的主力军
《办法》强调,要从省级、学校、院系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在省级层面,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育人,是多种教育资源、多种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是全员育人的广义范畴,有利于育人资源的整合、育人渠道的扩展和育人载体的创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下学校作为教育核心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辅导员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地位没有改变,这就需要辅导员发挥自身的黏合剂作用,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聚焦问题,协同好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统一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层面,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分别承载着不同的育人责任,有其特定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及运行机制。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打破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壁垒,摒弃传统的单向思维指引下的“1+1+1”模式,转向总体思维指引下的协同育人模式,将各教学主体、教学要素连点成线、成面、成体。一方面,高校要科学施策、完善机制、明确流程;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其工作职责与十大育人内容互有交集,是高校构建中观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的最佳人选。在院系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微观一体化育人体系。由于院系人事结构相对扁平,很多辅导员又承担着院系党、政、工、团等工作,各项工作交叉结合得更紧密,这就更需要发挥辅导员在资源整合、资源转接等方面的作用。
(三)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重要力量
最后一公里的阻塞,常常是工作衔接不畅造成的“断点”、工作覆盖不到造成的“盲点”、工作交叉带来的“模糊地带”。从全员育人来看,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发挥这支队伍的育人合力。但现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框架下,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隶属于学校党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和教师工作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隶属于学生处(学工部)。这种多元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各岗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但也会因为彼此工作划分的条块化,造成工作边界的模糊,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模糊地带”。从全程育人来看,高校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学生的整个学涯全程,这一过程包括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期到假期。但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衔接不畅的情况,如课堂和课后、学习和生活的衔接问题,假期思想政治教育空白期的问题等等。这些衔接不畅或没有衔接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程育人的中断和空档。“断点”“盲点”“真空地带”的打破除了需要体制上的调整外,还需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承担着“党团和班级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工作职责,这就使其与党团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有着天然的融合优势,为打破工作交叉带来的“模糊地带”提供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辅导员是全程育人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主体,是有效衔接各断点的不二人选。
二、辅导员实然角色与“三全育人”理念的背离
高校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辅导员新角色赋能的同时,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辅导员工作与“三全育人”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制约着其角色转型的实现。
(一)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者与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狭义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九项重要工作职责中第一项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辅导员应以其为主线并贯穿工作始终。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时往往被一些人认为只是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定位,一直在思想理论教育中扮演着边缘性角色。这种狭义的解读,不仅矮化了辅导员的身份地位,更使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大大降低、实效性大打折扣。首先,由于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更多是做好日常事务,围绕党的会议精神传达,时事政治的宣讲,重大时间节点、重大节日的宣传纪念等开展工作,表现出教育内容的不连续性、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是根据上级的通知安排突击开展,所以缺乏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的独立思考和研究,更多是敷衍了事,这就使得日常思想政治往往独立于课堂思想政治之外自成一体,缺少对思政课的呼应,切断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互补性。其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通过主题讲座、班团会、活动比赛、课外实践等方式实现,没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像课堂教学那样明确的具体要求。加之很多辅导员学历背景相对宽泛,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使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形式松散”“有形无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高校对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统筹,一些高校虽然出台了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但多是单一的针对辅导员工作,没有站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的高度统筹“课堂思政”和“日常思政”两支队伍,推动两支队伍工作内容协同、工作方式互补。
(二)辅导员工作职能“全能属性”与协同育人的曲解
“三全育人”旨在充分调动各育人主体责任和意识,使各主体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主动开展育人工作,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岗位工作、自身行为、思想意识结合起来,形成互助协同的育人模式。但是,目前各部门自身的责任和地位仍以“自我化”“行政化”为主,在落实“三全育人”中缺乏全员、协同观念。有些部门、有些人认为辅导员是“三全育人”的专职人员而急于将“三全育人”任务堆积到辅导员手中,“全员”育人成为“专员”育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人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全能属性”的错误认知。对照《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就会发现,十大育人中的任何一项都直接或间接与辅导员相关。如“组织育人”对应“党团和班级建设”,“管理育人”和“资助育人”对应“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服务育人”对应“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等。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中或作为主要育人力量(如资助育人),或作为重要育人力量(如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或作为辅助育人力量(如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等。这使辅导员常被误解为“万金油”,也使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教师整体育人意识不强,将“工作”和“育人”割裂开来。辅导员和其他育人力量之间仍处于“油水关系”的孤立状态,各育人力量之间的联系仍处于“形连而神未连”的状况,造成工作和育人“两张皮”、协同育人形式化的现象。
(三)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事务化倾向与破解思政难题的实际偏移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模式,是将学生按照院系、专业分配给特定的辅导员,辅导员全面负责所带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实行‘包保制。”[4]客观上,“包保制”运行机制下,辅导员成为落实学校各项政策要求的明确责任人,大量“急”“重”“繁”的事务性工作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辅导员工作事务化倾向愈演愈烈。主观上,与事务性工作的显性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延时教育、隐性教育,教育成效的体现往往不易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避难求易,向事务性倾斜。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事务化倾向,严重挤压着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很多工作不能更“进”一步。不同于一般行政性事务往往以事件的“物理”端的完成而终结,辅导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往往是通过一件件发生在学生身上具体的“事”为载体,做到“因事而化”,能不能“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行政事务的重要之处。同时,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辅导员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学历背景、专业特长等因素,针对九大职能的某一项进行突击,成为行家里手,如“心理咨询专家”“职业生涯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学习指导等方面工作时,往往将这些工作当成独立的日常事务来开展,忽略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的嵌入式思考,以致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平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明晰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实践路径
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中发挥应然作用,是回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强化政策落实,完善体系建设,明确职业导向,真正明晰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加强政策落实,在机制和平台建设中实现辅导员教师角色落地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集正面教育、集中教育、理论教育于一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不能稀释其在主渠道、主阵地中的主体性作用,不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自留地”,否则,既不利于思政课的发展,也严重割裂了两支队伍的合力形成。辅导员在主渠道中主体性作用缺位的重要原因在于政策没有完全落地,机制运行不畅、平台搭建不全。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国家相关政策落實,搭建平台,健全机制。第一,高校要健全准入机制,搭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入口平台。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高校要出台与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遴选要求和遴选程序,把好辅导员上思政课的入口关。第二,高校要结合辅导员实际,搭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平台。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实践经验丰富、擅长理论宣讲等特点,结合思政课教学要求,选取实践性较强的章节,作为辅导员上思政课的“试验田”,持续推动辅导员上好思政课。第三,高校要加强培训机制,搭建辅导员授课能力提升的理论平台。高校要积极搭建培训平台,通过课题研究、理论研讨、专题学习、集中备课、交流学习等方式,强化辅导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
(二)完善体系建设,在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下凸显辅导员协同能力
“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校立足于大思政格局一体化构建能够有效辐射各育人主体的多方联動机制,这种机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目标,形成自上而下有序开展、互助协同的育人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以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目标为核心,以网格化格局为着力点,以完善交叉部、结合部的相互衔接和主动互补为重点,以打破部门间固有的工作壁垒为突破,科学引导各部门立足自身主业主责,凝练育人责任,在“三全育人”中不缺位、不失位,改变把无关工作推给辅导员的现状,充分利用“辅导员因兼具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具备上传下达、联系沟通的身份优势……发挥辅导员在育人主体中的组织协调作用”。[5]另一方面,高校要厘清“三全育人”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政人员、社会家庭资源、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辅导员在体系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统一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念、明确工作分工的基础上,高校应强化各方协商、交流、配合。通过辅导员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通过搭建相通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信息反馈,促进高校辅导员与行政人员的协同;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家访等方式,对社会和家庭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长期互动机制,强化辅导员与社会资源的协同;通过明确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工作界限和协同发展方向,形成互相认同、互相成长的师生关系,强化辅导员和学生的协同。
(三)明确职业导向,在专业化发展中引导辅导员聚焦思想引领
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学生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明确辅导员专业发展方向,是提升辅导员工作实效,帮助辅导员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关键。首先,学生事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如果从学生事务中完全抽身,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认可度、接受度。但是,辅导员不能置身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命,造成自身主责主业旁落,从而导致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高。“三全育人”要绘制好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施工图”,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通过“事务大厅集中办理”“信息化方式办理”“行政后勤人员专人专办”等方式,让辅导员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引导辅导员集中精力更进一步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同时,高校要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引导辅导员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专”是指辅导员要成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专家,“多能”是指辅导员还应具备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如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专”是内核,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辅导员岗位属性的灵魂所在,“多能”是抓手,是辅导员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是辅导员岗位属性的辅助要求。“一专多能”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要求辅导员要按照岗位职责的全部内容进行总体落实。“多能”要围绕“一专”,“一专”要融入“多能”,不断提升其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8-05-25)[2023-03-25].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05/ t20180528_337433.html.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1-31].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4]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现实与未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44-148.
[5]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20,(02):96-99.
(责任编辑:黄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