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10-31 21:16朱佐想杨旸陈晓伟
高校辅导员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人才培养

朱佐想 杨旸 陈晓伟

摘 要: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是指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吸纳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合作建立起的生命有机体。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育的资源集聚和模式变革,解决实践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象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分类引导、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组织管理。

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实践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2-006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大学2021年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活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实践教育内涵进一步深化,形式载体进一步丰富,成果成效进一步凸显。然而从整体上看,高校社会实践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象覆盖不全面等方面。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是促进上述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内涵、形态与价值

(一)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共同体即“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 [1]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是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吸纳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合作建立起的生命有机体。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高度契合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实践教育共同体促进了教育主体多元,优化了教育主体结构。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主体从过去的单一高校,或是高校与实践单位一对一的模式,逐步向以高校为牵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实践教育“链”或者实践教育“圈”延伸拓展。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共同支持配合优化了实践教育主体结构,强化了实践教育的资源保障。其次,实践教育共同体丰富了育人目标体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是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实践教育进行补充,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最后,实践教育共同体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内容体系,有效满足教育客体多样化的需求。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接受实践教育不应被视为某一阶段、某一部分大学生的特殊需求,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该接受有区分、有侧重的实践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都需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全员实践、全员教育,大大拓展了教育对象的覆盖范围。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形态

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三种形态。一是围绕实践场景展开的基地模式。社会实践基地是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典型表现形式,它整合了校内校外资源,具有目标明确、相对稳定、专业相关、功能互补的特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动社会实践向标准化拓展延伸的重要基石。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表现形式的实践教育共同体不是简单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而是要使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主体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发挥。二是围绕实践内容展开的项目模式。此类实践教育共同体基于特定的实践项目而建立和维系。实践项目不限于特定空间,具有目标一致、临时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获益的特征。此类合作式实践项目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整合社会碎片化资源,连通学校育人、社会资源和政府平台三方不同需求,在共同体框架下盘活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三是围绕实践目标展开的开放模式。开放式实践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不再聚焦于单一的实践场景和实践内容,而是以一项或者多项成长性目标为导向。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持续性的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成长。这一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三)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的价值

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一,实践教育共同体有利于促进资源集聚,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共同体新模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量由最初的学校单一力量向多方合作转变,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可用社会资源不断增多。可用资源的增多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模式的变革,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形式进一步丰富。其内容也由最初的简单参与田间劳动和下工厂服务发展到现在的“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2]内容涵盖三支一扶、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政策宣讲、企业实习、勤工儉学、创新创业、挂职锻炼等广泛领域。第二,实践教育共同体有利于促进模式变革,提升实践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等教育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新形势下,要进一步突出实践育人功能,就必须要延展社会实践内涵,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子成长成才和持续发展。由各方自由组合而成的实践教育共同体模式促进社会实践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能力素质结构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广阔平台。第三,实践教育共同体有利于促进机制创新,拓展实践教育维度。实践教育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边界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限制,使得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跨度的时间内参与实践教育,从而逐步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实践教育体系。一方面,实践教育共同体拓展了实践教育的时间维度。共同体的建设使得高校与外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实践教育的开展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不再仅限于寒暑假等短期集中的时间段,便于长期跟踪与成效检验。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共同体拓展了实践教育的空间维度。数字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实践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通过育人共同体能够建立起关系网络,学生既可以在线下开展面对面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提升育人成效的个案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索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规律,检验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对提升育人成效的促进作用,我们以Z大学为例展开实证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形成了以下关于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一)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Z大学平均每年有约1000支队伍,9000余人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近年来,Z大学依托校地、校企等实践共同体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占当年立项总数的比重逐年增加。从总体趋势看,Z大学基于实践教育共同体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总立项数还是参与人数总量上都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不断提高。实践教育共同体模式引发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变革,它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发向自觉转变。通过有效扩大对象覆盖范围,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显著提升了育人成效。统计数据显示,在Z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中,大三大四阶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也占到了相当一部分。其中面临实习就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以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以实践教育共同体形式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发展方向与实践内容有关。实践教育共同体在聚合多方资源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机会,能够有效地满足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新要求。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构建育人主体的强链接

近年来,高校逐渐提高了对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视,使得实践教育共同体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以Z大学为例,Z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专门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把实践育人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Z大学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把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地方服务工作相结合,有效打通了政策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之间的链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统计,Z大学现已建成长期性实践共同体基地有100余个,且基地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同时,Z大学每年还新组建一批合作式实践项目。在实践内容上,Z大学围绕社会认知、技能提升、境外拓展、战略布局四条主线,坚持把社会实践基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境外交流相结合,与创业创新相结合,与就业引导相结合,不断构建“大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现今,实践教育共同体覆盖面不断扩大,“主体间融合性”不断加强,共同体建设合作各方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实践育人质量不断提升。

(三)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促进学生能力结构完善

一是依托长期性实践教育共同体基地的实践活动继续深入持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以固定性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普遍与专业相关,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发展特点。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成效进一步凸显。Z大学外语学院新华社浙江分社社会实践基地自成立以来,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特新闻视角、广博知识水平、强烈责任担当的综合型新闻媒体人。二是依托专项性实践共同体的合作式实践活动多样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以专项性的实践项目为依托,具有灵活机动、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Z大学依托此类实践共同体相继开展了“求是情?中国梦”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母校回访、重返第二故乡等系列专项性社会实践活动,紧扣社会热点,注重完善学生能力素质结构。

(四)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Z大学每年组织学生依托实践教育共同体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内容涵盖专业实践、精准扶贫、红色寻访等,形成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活动扎实、成效突出、影响广泛的实践项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例如,在服务环保事业方面,Z大学组织大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水资源质量状况调查、水资源保护等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政府水务部门、基层社区深度合作,广泛宣传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科学知识与法律法规,加强科普推广与政策宣传,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Z大学组织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城市民工子女、关爱社会残障人士等服务弱势群体的公益实践活动。在陕西西安、新疆伊宁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同学们实地体验教学过程,开展特殊人群教育现状调研,为特殊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城市地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同学们与“小候鸟”一对一结对,通过课业辅导、心理关爱、亲情陪伴等形式帮助“小候鸟”健康成长;在浙江缙云等地的“残疾人爱心驿站”,同学们开展医疗帮扶、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度。

三、深化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共同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要求各实践教育主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普遍规律,在建设方向、分类引导和制度保障方面下功夫,全面構建全社会育人的社会实践新格局。

(一)坚持需求导向,明确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方向

以Z大学为例,学校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建设方向。在基地建设上,一方面,学校依托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实践共同体的形式实现共同体各方共赢发展。结合共同体合作单位行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合作共建。学校与共建基地根据双方需求和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形成明确具体的实践项目,规定实践教育共同体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汇聚共同体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实践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也注重特色培育,坚持将实践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相结合,选择性地与地方、企业等组成专项性实践共同体。学校还积极开展“红色寻访”“回访母校”“扶贫支教”“文化保护”“环境治理”以及极具Z大学特色的“重走西迁路”等系列专项性实践活动,依托项目共同体各方优势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深化实践内涵,开展实践育人。

(二)注重层次建设,加强对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分类引导

以Z大学为例,实践教育共同体现已初步建成层次分明的实践教育共同体格局。在基地建设上,学校根据行业、地域、性质三个维度,重点建设了四类示范性实践基地。一是战略布局类实践基地。该类基地重点对接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重要战略部门,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布局。二是技能提升类基地。该类基地重点对接知名企事业单位,面向以创业就业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和教学科研单位建立实体化实验项目。三是境外拓展类实践基地。该类基地重点对接境外知名高校、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四是社会认知类实践基地。该类基地通过社会调查、挂职锻炼、调研走访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世情、国情、社情的认识,使学生养成更为全面理性的思维。例如,在专项性共同体实践项目建设上,开展“Z大学团委与H市团委”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专项服务,进行分类性专业引导,提高社会实践的层次性和实效性。

(三)服务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育共同体标准化建设

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要遵循科学规律、把握科学方法,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强化标准化建设。实践教育共同体的标准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组织结构的标准化。狭义的实践教育共同体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实践内容和形式,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主体和对象,共同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稳定的关系,比如功能健全、发展成熟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其组织结构的标准化意在通过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使得共同体的运行和维系获得稳定的资源配置。广义上的实践教育共同体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形成宏观的合作关系,共同体各组成部分对于共同体的建设具有一致的价值认同、一致的行动目标并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其组织结构的标准化意在全社会形成合作育人的价值共识与责任共识,建构链路通畅的关系网络与协作网络。二是工作规范的标准化。为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教育主体应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标准,包括共同体的建设规范、运行规范等,并加强经验总结提炼,形成典型案例集,健全示范推广机制。三是政策制度的标准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应加强政策制度供给,出台支持大学生实践育人共同體建设的政策文件,鼓励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实践育人事业提供便利条件和资源保障。同时,高校作为主要的责任主体,要成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运营维护,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层次和水平。总而言之,新时代人才培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将育人标准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3]加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标准建设就是要使实践教育共同体对标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能力素质结构提升,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将实践育人标准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或者单独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标准化、规范化、提质化建设。

(四)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践教育共同体制度保障到位

深化实践教育共同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快推进实践教育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建设,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一是确保制度建设到位。学校要制定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管理办法、社会实践项目指导手册等文件,使基地建设和专项性共同体项目开展有据可依,确保长效性。二是确保组织保障到位。学校要牵头组建由各方、各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总体规划、统筹制定实践目标、实践项目、实践路径、效果评价等,各部门、院系负责具体实施同时,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基地和专项性项目活动现场指导学生,增强专业特色和实践深度,确保实效性。三是确保管理考核到位。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育共同体管理评价体系,明确实践主体的建立条件、申报程序和运行机制,不断激发各实践共同体主体的活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对专项性实践共同体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督考评,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四是确保经费运行到位。学校要划拨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专项经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重点基地和专项性实践项目提供特别经费支持,打造品牌项目和精品工程。

总而言之,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根据学生能力素质结构发展的需求,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坚持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不断激发社会资源活力,兼顾实践教育共同体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注重实践教育共同体战略布局,充分挖掘共同体的资源优势,保障实践教育共同体新模式的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形势下实践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2]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 2005,(05):61-63.

[3]贺广琰.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0,(17):42-43.

(责任编辑:刘 敏)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的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