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璇 ?黄磊
摘要:作为新型的产业形态,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数字文化产业校企合作育人成效凸显,企业对校企合作主动性和重视度逐渐加强,但仍存在高职院校师资紧缺、组织架构和建设机制仍需进一步规范健全等问题。基于教学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就业核心能力需要构建“人岗匹配”教学体系,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全景构建校、企、生三层发展课程体系,是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业;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8-0059-05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创意、制作、宣发、服务的新兴产业,具有信息传播便捷、绿色低碳、行业交互融合等特点。伴随着网络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1]。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求下,行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给职业院校带来了巨大冲击,学校需要開发新的学科专业方向,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因此,完善小微型企业和小专业合作机制、创新多元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新技术协同创新服务是职业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调研的形式和内容
为了解区域内数字文化产业协同育人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我们依托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江苏数字游戏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优势,用时6个月,开展了“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团队研读国家及地方政府围绕文化产业及深度产教融合出台的各类政策文件22份,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政策分析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岗位分布情况、岗位能力需求、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情况4个模块开展调研,面向学校产教融合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发放学校问卷,面向近3年相关专业毕业生发放毕业生问卷,面向江苏数字游戏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省及上海市的62家数字文化单位的企业负责人、校企合作项目部负责人、一线设计师等发放企业问卷。共回收学校问卷301份,毕业生问卷173份,企业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1.1%。结合问卷反馈情况,我们走访了部分典型学校和企业,并围绕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希望完善哪些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了哪些校企合作平台、希望哪些政策来支持、学校如何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企业和教师对校企协同育人现状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深度访谈。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重点关注数字内容服务行业、数字内容服务岗位群和数字文化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从政策导向、行业发展、校企合作三个层面分析调研结果。
(一)政策导向层面
伴随我国文化科技领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层级不断提升,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从最初的工程项目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2020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3]。通过对国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分析,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导向:一是国家加强了顶层设计,数字文化产业链相关从业者的生存保障和扶持发展都有了政策支撑;二是国家加强了对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新兴领域人才培养的投入,注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让人才和产业发展相适配;三是国家做好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引导,提升了其社会认可度。
调研发现,关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表示非常了解的单位有17家,占27.4%;表示比较了解的有42家,占67.7%;表示不太了解的有3家,占4.8%。其中,1家从事数字内容生产和制作的企业被江苏省认定为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42家单位获得过相关政策扶持,占比达到67.7%。在获得的政策扶持中,最多的是资金奖励和税收减免,分别有38家和32家单位获得过,占比分别为61.2%和51.6%;16家单位获得过人才补贴,占比达到25.8%。另外,还有单位获得过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土地支持、房屋补助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或被允许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调研结果表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在不同层面上分担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承担的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支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除了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池,还有很多企业专家获得了“产业教授”“企业教授”等多项人才称号,精神激励和物质扶持双管齐下,对推动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崛起,短期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后文旅产业复苏带动的基本面回暖,中期受益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多项政策的支持和推动,长期受益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传播和输出。国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推进“虚实融合”“数实融合”,通过优质的游戏、影视、动漫和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来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加快虚拟实景如数字展览馆、爱国教育主题场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空间等新文化基建项目的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全球竞争底气。同时,针对畸形审美、沉迷游戏、历史虚无主义等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加大监督整改力度,有力开展净网行动,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力度,为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凝聚社会共识。
数字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发展也各有特色。从2003年电子竞技获批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到2021年该项目进入亚运会、中国夺冠,游戏产业迅猛发展,社会认可度继续提升。数字文博产业则后来居上。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显示,相较于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影视综艺等领域,网民对数字文博的认同度居于首位。
调研发现,数字文化企业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以基于游戏建模和映射技术完善数字资产建设为例,西山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卫星航拍等多种数据支持,把九寨沟景点和地图1∶1还原到游戏中,虽然九寨沟遭遇了地震,改变了地貌,但在游戏中保留了《西游记》取景地的美好;《剑网3》《天涯明月刀》《王者荣耀》等多个游戏通过游戏中的运营活动如游戏角色、皮肤道具、剧情叙事等多种体验形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地方风土人情。《王者荣耀》以“五谷文化”为主题,在专家的学术指导下,推出“五谷丰年”游戏皮肤,得到了认可:“很多年轻人已经远离农业,五谷不分了,通过游戏皮肤的设计和推广,让大家重视起来,这样的设计一定是好的设计。”
(三)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调研的35个学校共开设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48个。其中,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开设数27个(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3个、动漫制作技术专业7个、数字媒体技术17个),占56.25%;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开设数12个(动漫设计专业3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9个),占25%;新闻传播大类专业开设数9个(影视动画3个,其他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6个),占18.75%。通过调研分析,校企合作育人现状呈现以下4个特点。
第一,高职院校师资紧缺,协同育人模式呈现多样化。调研显示,相关专业师资情况总体来说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初级职称占调查总人数的26%、中级职称占调查总人数的52%,男女教师比例均等,教师对学习新技术,进行自我提升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各校对专业软硬件和师资培养投入的权重不一,导致该类专业发展和青年教师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所有专业均与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包括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聘用企业专家授课,引入企业真实设计制作的案例进入课堂等形式。其中,正式开展市级以上产业学院建设的专业有3个,占6%;共建校级混合所有制试点班级的专业有5个,占10%;共建校级以上现代学徒制或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专业有14个,占29.1%;参与调研的学校还建有对接数字文创产业链的专业群40个,占83.3%。调研结果表明,小专业和小微型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路径,合作形式以专业群对接多企业合作模式为主。
第二,企业对校企合作主动性和重视度逐渐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31家单位认为人才因素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占被调查企业的50.0%,其中,26家企業认为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唯一因素。调查结果显示,43家数字文化企业表示最紧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占比为69.3%;20家企业缺少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人才,占比为32.3%;10家企业缺少基础技术人才,占比为16.1%;8家企业缺少营销人才,占比为12.9%。数字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速度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
第三,数字文化产业产教融合育人成效已经凸显。近年来,学校与企业或政府合作完成横向课题19项,包括三维游戏代加工项目、基于Web 3D技术、CGJoy Joker 3D的研发项目、虚拟引擎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党史馆建设项目、苏州园林文创产品研发项目和牙雕艺术品数字恢复项目等,这表明校企合作注重在内核层面、技术层面、表达层面高质量融合发展,并充分关注地方特色,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形成合力。
第四,组织架构和建设机制仍需进一步规范健全。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的调研中,居于前两位的分别是制度保障问题(占52.64%)和运行管理问题(占46.75%)。调研结果显示,认为运行机制不完善的占54.67%,认为产权关系界定不清的占28.86%。58%的校企合作决策机构是学校党委会或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32%的决策机构是相关处室,8%的被调研者表示不太清楚具体负责部门或领导。调研发现,在校企协同育人日常运行中,存在执行、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备的例会、通报等会议制度[4]等问题。
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发展对策
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效能,从传统单一化的学科专业建设,向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5]、集群式发展转变,以应对市场对于兼具“思政+艺术+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
(一)基于教学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生态理论,指教育的发展既受社会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促进与推动了社会大系统的发展。面向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以提高就业为导向,以输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重点,政府、行业协会、小微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灵活组建“现代(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班级”“产业(企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平台,构建供需桥梁,推动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的教学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基于就业核心能力需要构建“人岗匹配”教学体系
数字文化产业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两点:基础技能(美术基础、软件基础、设计基础)和项目技能(实操能力)。其中,实训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将真实案例、真实场景和企业的真实评价引入校企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将教师培养成懂生产流程、懂产业人才评价的产教融合型教师。校企共同将产业真实项目改造成学校精品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并围绕每一阶段的教学开展过程性评价,进行能力定位,跟进、指导教学过程,最终构建“人岗匹配”教学体系,将毕业班打造成“具备岗位胜任力的人才池”,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前景构建校、企、生三层发展课程体系
“虚拟世界连接而成的元宇宙”已经被投资界认为是最宏大而且前景广阔的投资市场。数字文化产业将依托“元宇宙”,吸纳信息革命(5G/6G)、互联网革命(Web3.0)、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特别是引擎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也将发生颠覆性变革。依据产业发展特点,国家需要对课程进行顶层规划,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全岗位、立体化”课程框架,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课程、以企业为主导的拓展课程和满足学习者自我提升需要的发展课程(如图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发展性。
数字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数字文化产业链不断延伸的产业集群发展大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多元融合一体推进,打破行-企-政-校的资源壁垒,多方探索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合力、彼此助力,为数字文化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0-11-27)[2023-03-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2]李雨辰,李妍.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2022(24):88.
[3]罗琴,解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实现路径分析[J].科技风,2021 (14):141.
[4]邢晖,曹润平,戴启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研与思考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9):25.
[5]周香,闫文平.“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机理、价值及路径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2):217.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