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桂娟(吉林省扶余市教师进修学校)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被动性学习为主。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针对现阶段的教学课堂进行创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双减”政策下,新时期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双减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从国家大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针对“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政策的主要内容,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保障学生基本的学习权利,并且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学校内部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双减”政策的下,家长和学生的负担需要减轻,而教师需要在有效的教育时间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学生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学科,对于学科内部理论知识的了解较少。对此,大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词汇量,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语文生字的记忆以及相应词组的了解。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部分时间用来控制课堂上的纪律,其他的时间更加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单一的文字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无法有效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语文课堂上,灌输式指令教学以及单一的文字讲述,极大限制了小学生天性的释放,降低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语文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刻感受的内容,对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小学生很难感受到语文学科中文字的魅力,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相应成绩的提升。
1.重构教学方向
为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入创新以及有效实践,校内的语文教师团队必须针对改革的内容以及具体方针进行深刻领会,并且重构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被再一次强调。对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整体的教学方向应该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基础,并且根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的主要内容,阶段性提升教学难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级以及教材内容,分析不同年级下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要素。在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需要重点关注识字写字要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阅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而在三年级到四年级,可以重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文章情感和主要含义的体会能力。在五年级到六年级阶段,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小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语文学习体系,并且开展学生自评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内部互评的教学模式。让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上仅仅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向以及教学重点的浅见,各学校的教师应该以实际基础开展教学方向的优化和调整。
2.明确政策理念
虽然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引导为主,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旧会采用考试以及定期检查的形式,对小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且教师会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明确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主要的薄弱点。由于语文学科存在相关的测试,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此,在“双减”政策的提出下,应保证校内的语文教师可以明确政策的主要理念,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度分析。在教师后续的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日常的表现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
3.转换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语文课堂时,必须要明确课堂创新的主要目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的创新更多的是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为单一的接受者,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此,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了解现阶段学生的主要优势以及不足,将自己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陪伴者。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整体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天性。而对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1.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于文字基础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度开发的学科。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不同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且学习相应的语文写作技巧。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文字的感知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单凭教师的文字讲述,小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和分析较为浅显,无法获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相应视频,动画以及音乐的共同影响下,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古诗两首》的课文,其中的古诗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在以往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会针对古诗的字词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告诉学生整首诗的主要含义。但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较为薄弱,即使在教师的文字讲述下,也很可能无法了解到古诗中的内容和情景。例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在登楼过程中看到美景之后产生的感想。对此,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教师可以播放鹳雀楼的图片以及登上鹳雀楼之后所能看到的风景。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简单制造“高度差”,让学生感受不同楼层中的不同景象。教师说:“同学们,在教师讲解完这首古诗之后,谁知道最后一句诗是什么含义呢?请举起你们的小手。”同学答:“登得高,看得远。”教师:“教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以及理解,很多小朋友们的理解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些事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小学生一年级的部分生字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组词。二年级学生读取一年级生字时,会发现教师所展示出来的内容都是自己知道的。通过实际的内容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不断学习升入高年级之后,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引导出不断积极进取、“更上一层楼”的真正含义。而《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形象,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庐山瀑布流水下落的景象,让学生以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感受到“银河落九天”的真实景象。
2.革新教学模式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教学课堂上。对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完成学生预习、学习、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和相应语文题目练习的全部环节。在此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专注力更加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此,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经验,在明确教学内容之后,革新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增加更加新颖,更加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包含《不懂就要问》这一内容。本篇文章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问问题,如果遇到了自己不会的问题,就要向教师以及其他人进行请教,体现出孙中山先生乐于学习,好于学习的精神。在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下,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文章主人公所传达出来的学习理念。在本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人物扮演的游戏环节。在文章中,主要有孙中山和旁白以及先生这三个角色。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孙中山,先生以及旁白。教师问:“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想要开展‘话剧小剧场’的活动,根据《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点进行表演,哪位同学想要来参与一下呢?”同学答:“教师,我想演孙中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人物扮演活动。并且在演绎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学生的语言和神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绎中,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先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孙中山的情绪表达。语文课堂上,“话剧小剧场”的开展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真实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从而带动自身的情绪表达,去理解《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的深刻含义。只有小学生真正参与到故事演绎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上,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记忆和相应情感的体会。
3.小组合作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班级内的小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各小组,使学生能够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情况下,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组内的每个成员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任务,全身心投入到对语文的学习和思考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加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本文主要以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举例分析。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落花生》这一内容。在《落花生》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父亲这一角色,对文章中所要表达的道理进行描述。对此,在本篇文章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中的生字以及相应的词语,还需要明确本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并且体会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为保证小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就必须让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引导者。正因如此,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非常适用于本篇文章的学习。教师问:“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吃过花生吗?那么你们知道花生是如何种出来的吗?”同学答:“吃过花生,但不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教师继续说:“同学们,你们对于种花生的过程都非常好奇,那接下来请各位同学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落花生》这篇文章进行互相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观看教师黑板上所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问题之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的大意。问题之二: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问题之三:父亲所说的话表达了花生怎样的品格,体现了怎样的做人道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个成员都带着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固定的时间内,小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答案之后,教师需要选择性提问,随机抽取小组内的学生,让学生回答自己所负责的问题,从而检查班级内部学生的合作研究情况。在语文课堂创新下,小组合作探究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每个成员都要有自己所负责的题目;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在各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奖励,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对此,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析。在语文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需要革新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加强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课堂创新实践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