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突破传统课堂局限等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数感、应用、创新、推理意识协同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教学案例,探究了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混合式教学;教学效率
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其内涵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理念,能细化感知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方式.在此教育目标下,混合式教学独具教育优势.混合式教学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课堂思维由浅层向深层过渡.该模式能调动线上优秀教育资源,以直观方式为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存在形式,帮助学生塑造生活教育观念.因此,开展混合式教学能有效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实.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应用信息化设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教学路径,以人机互动为主要互动模式.学生能借助多样化学习资源简化学习过程,进一步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结合明确的教学探究目标展开自主探究.这对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存在积极意义.
(二)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第一,身份角色的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把握教学介入分寸,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第二,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前期教学设计与材料准备方面予以教师更大的挑战,要求教师深谙线上、线下教学优势,进行科学的教学整合.
(三)突破传统教学限制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课堂结束后,学生能选择需要的知识片段和学习时段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则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灵活、机动地布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推送补充性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突破能使学科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素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系统归纳为11个发展方向,将“统计与概率”作为独立的知识模块.国内有学者指出,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模块要承担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包括数据意识、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共五部分内容.其中,数据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目标.数感、创新意识、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则贯穿于数据意识的培养全过程.
三、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教师在创设混合式教学方案时,可以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资源、教学阵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作业内容五个维度展开深度探究.每一教学要素的具体应用路径如下.
(一)混合式教学资源,以数义探究培养良好数感
混合式教学资源由课内教材资源和课外网络资源两部分构成.其中,课内教材资源是必学项目,课外网络资源是选择性应用项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知识内容的选取需以教材单元知識为主.教师可以将单元情境问题、统计案例充分融入课程体系,再辅以同类型、同教学性质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对比教学,或以此考核学生同类知识掌握情况.“统计与概率”知识由多个数据构成,数字是构成该知识模块的基础单位.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探究个别数的具体含义,来启发学生对“数”的感知,进而为学生建立良好数感.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统计与概率”为例,本课为复习章节.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多种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正确解读统计图表中的数学信息.教师单独提取出教材第五题中“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表”,并找到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中与此表相似度较高的“A班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不难发现,在两组数据中,身高“1.46”和体重“36”的学生数同为“5”.教师提出问题:
(1)“1.46”“5”和“36”分别代表哪些含义?
(2)体重36kg的学生身高一定是1.46m吗?
(3)两组数据中体重“36”的学生同为“5”,是否说明两个班级体重为36kg的人数比重相等?
课堂探究案例由课内、课外资源相结合的形式构成.问题围绕学生对数义的感知力展开考核.学生能结合问题进一步分析同一数字在不同统计图表中不同位置代表的含义,其数感素养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混合式教学阵地,以数据创造培养数据意识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阵地包括线上教学空间和实际教学空间两大部分.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场景和互联网课堂做充分结合,保留二者的教学优势,灵活调配学习阵地,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需经历搜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过程.因此,数据意识的培养可通过线下数据采集和线上数据处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落实.
1.线下组织数据收集活动,感知统计全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学生需)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从“统计与概率”知识角度出发,该教育指导对学生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做出了细化标准,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自主建构数据组集,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在线下教学空间自主收集需要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以真实的数据采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统计的全过程,由此深化学生对数据统计的体悟,强化学生数据意识素养.
以本课教学活动为例,教师为学生小组布置信息采集任务,请学生小组分时段记录课间5分钟内校门口过往车辆情况.经讨论,A学生小组确立统计信息项目包含车型、数量两方面,统计图类型为条形统计图;B小组确立统计信息项目为颜色、数量两方面,绘制扇形统计图;课堂上,小组代表分别上台汇报小组统计情况,并分享信息采集心得.在线下教学中,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信息采集、整合到汇总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到数据采集、整合的思维路径.线下活动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素养的培养.
2.线上提炼数据变化规律,体会数据随机性
线上教学拥有便捷的操作功能和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示形式,在教学应用和感官体验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块中,教师可将分析数据、细化探究知识内涵的教学任务安排在线上空间.通过前期信息采集,学生拥有充足的数据,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数据转化为数字化格式,在线上整合数据表,生成数据统计图,以观察、探究的方式提炼统计图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探究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规律,以此感知数据的随机性质.此环节能使学生经历零散化数据分类、处理、分析的完整过程.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宝贵的数据意识教育,其数据意识素养得以进一步发展.
以本课教学活动为例,承接上述线下信息采集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将小组统计数据汇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制成折线统计图,清晰体现出一天之内各时段校门口车流量的变化走向,以此判断高峰期和低谷期.学生通过读图发现:“每日车流的高峰期在上午8~9点和下午4~6点.”教师請学生分析原因,学生结合作息规律不难想到是学生上学和上班人士大量应用交通工具导致的高峰期.教师提问:“明天路过的车流量还会和今天一样多吗?”学生给出否定答案并提出多种客观影响因素.通过线上数据分析活动,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况提炼出数据变化的走向,并对数据的随机性质建立深刻认知.在线上教学中分析数据信息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素养的发展.
(三)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趋势预测培养推理意识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块中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需学生正确解读数据的价值,结合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其发展走向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思考支架,借助信息技术的统计图生成功能优化统计图感官体验,助力学生在数据分析活动中感知更细微的数据变化规律,使学生对数据发展趋势的预测更趋合理、精确.
以本课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A小学五年级学生近视情况统计图表”.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了解到该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教师提出预测性问题:“假如明年再对该班学生进行一次近视情况统计,其数据发展会产生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数据可能保持不变或近视人数增加、整体近视度数增加.因为该数据的生成条件具有局限性,人的视力会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弱,视力好转的概率很小.”向学生提出趋势预测问题,指点学生把握数据生成要素、对影响数据变化的成因展开深度探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落实教育目标.
(四)混合式教学评价,以开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统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过程中,合理、准确的教学评价能予以学生积极的创新心态,助力学生在创新思考方面产生更佳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混合式评价辅助课堂教学,以提升评价的合理性与时效性.教学评价的混合性可以体现在评价对象、评价形式等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教学模式,以此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以教材“练习二十一”中第二题为例,教师可结合该题的第二问“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和第三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思维延展,请学生挖掘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合理猜想.有学生结合1~8月的销售走向提出个人看法:“该公司的生产量是结合上个月销售量来决定的.这种生产量计算方法很科学.10月和12月产量忽然不受销售量控制,其原因可能是年假和十一长假导致出现销售旺季,要多加货物储备,也有可能是为了平衡过年休假期间的生产量.”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及时评价,分析其合理性,予以学生积极的心态引导,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在线上评价档案中.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数据分析中获得创新乐趣,能进一步发散思维,立足数据信息延伸成因思考,强化自身创新意识.
(五)混合式作业任务,以生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的培养重在课内强调和课外实践.教师需在课堂上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紧密的教学内容,以启发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课外时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以实际行动落实应用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线下探究、线上提交的方式设计作业完成形式,一方面,线上作业便于教师整合批阅,分析学情;另一方面,线上作业能切实锻炼学生混合式学习技能,强化学生应用素养.
以本课作业设计为例,在课后环节,教师为学生推送拓展学习材料《B市大学生快餐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包含调查方案、数据分析整理、调研总结和调查问卷四个部分,为学生直观展示了社会调研的完整流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类作业,鼓励学生仿照该学习材料的框架,自主设计一个社会调研项目,并亲自调研,完成报告.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自主制订感兴趣的调研话题,深入生活进行统计实践,并结合材料格式进行报告设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作业任务能使学生深入生活,应用所学知识巩固统计能力,引导学生在深度实践中锻炼应用意识,强化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立足知识内容分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再结合素养发展需求匹配适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丰富的网络、教材资源有助于学生数感素养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阵地能助力学生数据意识素养发展;结合发展趋势预判未来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推理意识;开放的课堂问题和生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意识.丰富的教学资源、阵地、方法、作业和评价能助力学生五维核心素养获得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5):70-72.
[2]王同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21(Z1):154-155.
[3]张菁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2-13.
[4]姚艳艳.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51-52.
[5]刘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