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
摘 要:永顺县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厚重土壤。在新时代,当地县委县政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当地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有关部门形成了推动各民族思想融合、结构融合、利益融合、情感融合的各项工作措施。这些工作措施不但使当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还对当地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也为湘西州乃至西南其他地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永顺县;基层社会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经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63
2022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也充分表明在目前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成型的基层治理体系与富有成效的基层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区域社会稳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要求。永顺县所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武陵山片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有着独特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永顺县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本文以永顺县为例,基于当地乡、镇、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基层经验,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揭示其对于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我国民族工作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新时代永顺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举措
永顺县自古以来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聚居区之一,尤其在明代以降,是当地土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并有着丰富的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基于此,新时代永顺县委县政府在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共同体理念,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民族工作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各民族思想融合、结构融合、利益融合、情感融合,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工作举措。
1.1 以党建引领民族共识,推动思想融合
永顺县坚持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以及有关部门能强化党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少数民族同胞与其他民族群众在接触中接受,实现在认知中认同、在融入中融合。
1.1.1 加强党对思想宣传的引导
永顺县委、县政府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灵溪、石堤等乡镇,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群众入党,让党的思想教育入脑入心,让少数民族同胞由“信教”向“信党”转变。
1.1.2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永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让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与汉族学生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让所有教师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1.1.3 加强党对宗教活动的指导
永顺县委县政府加强党对清真寺的管理,安排了民族宗教事务局的专员负责管理当地民族宗教信仰事务,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落到实处,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有关部门还倾力传播民族宗教领域好声音好故事。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协调能力,做好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维护了永顺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1.2 以产业激活民族特色,推动利益融合
依托民族特色,挖掘文化精髓,打造了永顺老司城、芙蓉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等产业,成为全州乃至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其中,永顺老司城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2015年7月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老司城景区又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2.1 乡村旅游促就业
永顺县各级有关部门通过推动老司城、芙蓉镇等热门景区发展,为周边各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数百个,解决了不同群众的就业需求。辐射其他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让景区的发展和各族群众的“钱袋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便在最为困难的疫情时期,当地的旅游经济也实现了正增长。
1.2.2 立足特色抓创业
永顺县农业局利用地方特色水果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当地各少数民族群众延伸拓展种植—销售的产业链条,形成了果树栽培、采摘、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优势产业,土苗汉等各民族群众在各个产业链条的各个岗位,相互协作共同致富,在团结中收获利益,在分享利益中融合团结。
1.2.3 招商引资培产业
永顺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全乡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先后引进湖湘商贸股份有限公司、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等一批电商企业,为新媒体时代推广销售永顺特产奠定了基础。永顺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品的下一步发展,目前正大力帮助其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依靠架构成型的电商产业帮助猕猴桃等农产品产业升级,以此助推该县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发展。
1.3 以政策带动民族文化,推动情感融合
从唐末五代时期永顺地区树立“溪州铜柱”表达当地族群的向化之心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千余年来,永顺地区的土、苗等各少数民族一直主动接受汉文化,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打破与当地汉族群众的语言、生活、习惯壁垒,形成了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生活环境。
1.3.1 饮食上的影响产生了永顺特有饮食风味
少數民族学习掌握南方汉族水稻种植技术,将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与当地饮食习惯相结合,形成了永顺特有的民族饮食口味:鲜、辣、香,产生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餐饮“合菜”“霸王汤”等,为永顺县各民族和谐共生、水乳交融奠定了基础。
1.3.2 文化上的认同实现了各族通婚血脉交融
千余年的沟通互动,永顺县土、苗、汉等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欣赏。适婚青年自觉自愿接受与其他民族群众互通婚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生活环境。目前,永顺县基本实现了辖内少数民族村通婚率100%的状况。
1.3.3 生活上的优越条件增强了共同奋斗信念
永顺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如,该县的各个少数民族村落都实现了通自来水、通电、通路的三通状况,人均纯收入亦在逐年增长。对比扶贫攻坚工作前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永顺县各民族群众常念党恩,更加自觉自愿地投身全县经济建设中。
1.4 以法治促进民族稳定,推动结构融合
1.4.1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永顺县委县政府在各个乡镇村都有安排设置专门法律课程,让少数民族群众明白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正确使用,让民族政策成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保护伞”,而不是非法使用的“手中砖”。通过学法普法活动,淡化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优越感,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1.4.2 依法处理矛盾纠纷
永顺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合法合规使用好民族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当前,永顺县仍在以土、苗、汉等多民族的融合共通,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的壮丽篇章,各民族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在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并将永不停歇。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对永顺县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通过对永顺县各乡、镇、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工作措施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同时,也维护了永顺县基层社会的安定,辅助了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永顺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永顺县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2.1 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在对所属群体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民族身份,以及对所属共同体的认知与心理认同。而对我们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实质便是广义上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在个体心理意识层面会建立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实现让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沟通、转化、整合的目的。
在面对拥有不同要素禀赋的乡、镇、村时,要从村情、民情的现实情况入手,因村制宜最大程度发挥各类型资源优势。永顺县委、县政府通过挖掘发展辖内乡、镇、村的古色资源、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以及特色资源,打造了各种旅游文化、红色文化、农业食品产业以及思想建设方面的重要模块,有力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在顺利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同时,也为永顺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端正了理论思想。
2.2 丰富工作方法
永顺县委、县政府在工作方法上根据辖内乡、镇、村等各个基层社会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见贴近生活的宣传手段。如该县各基层村落多为土家族村寨,在民俗节庆时依旧保留着晒龙谷、过小年等民族传统,各乡村干部依托当地的土家风俗展开工作,即贴近民众实际又温暖人心。湘西州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充分发挥了民族资源优势,以民俗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各个产业。
2.2.1 加强多方合作
首先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如永顺县高坪乡的西米村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吉首大学展开合作研究,就城乡融合发展与有效治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调查,在为研究机构提供了扎实田野资料的同时,也为当地基层领导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效经验。除各大高校外,当地村庄还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邀请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的书法协会会员,展开“百家家规家训书法友谊赛”活动,让优良家风深入人心;与本土乐队舞队合作演绎西米村“村晚”,使邻里关系其乐融融。通过多方合作开展丰富活动,西米村形成了良好乡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群众基础。
2.2.2 树立模范标杆
永顺县委县政府统筹了各级有关部门打造了宣传主力军,吸收了致富能手、离退休乡村教师、干部等“乡村能人”。他们是当地基层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借助这些乡村乡贤的影响力,发挥他们在乡村的号召力,打造出乡村模范和意见领袖,以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的传播和认同。
2.2.3 拓宽宣传渠道
永顺县委县政府在运用培训、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同时,还打开思路,拓宽宣传渠道,十分重视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手抓。如西米村村干部会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用方言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大众既觉得有趣又能提高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基层治理工作,说到底是做人民的工作,人心向背是决定基层工作成败的关键。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来说,思想宣传又占据了重要地位。宣传部门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切实升高基层群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性和接受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更接地气、入人心,从而提高各级基层社会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可见,两种工作方式进行互补,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既丰富了工作方法,又快速推进了工作进程。
2.3 夯实物质基础
乡、镇、村基层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各种基础设施。它們是提升农户生产力、促进农户收入、提高民众的重要保障。在永顺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过程中,建造了一大批特色场所,为该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亦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米村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积极实施“一线五点”项目,建设美丽乡村聚集点、花卉苗木观光点、乡村休闲旅游体验点、生态农业示范点和民俗文化表演集中点等工程项目。随着西米村各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物质条件逐渐改善,村民幸福感稳步提升。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打好经济基础才能让人民脚踏实地迈向美好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步,又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坚实物质基础。
3 结论
从永顺县各个乡、镇、村的基层工作经验出发,能够探索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归纳出该县基层治理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为地方政府总结成功经验,探索不足之处,提出应对之策,从而为其他地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区域经验。最终为我国各民族地区有序完成党的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目标赋能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永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永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22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R].永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23129.
[3]老司城遗址[R/OL].(202064).http://www.ysx.gov.cn/zjfh/zrdl/202006/t20200604_1683329.html.
[4]卞成林.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