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圣有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评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地探究这一问题,笔者自拟了关于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课堂观察量表,以此为依据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观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观察指标,以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实。本文以区域内的一节公开课——选必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例,从史料实证培养的角度,依据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并提出一些思考。
“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一线,不能马虎,它是一课之魂,是一课之准绳。”[1]对教师教学目标预设的观察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一节课的灵魂主旨。
对表1 观察记录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既有知识基础的分析,也有思维特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史料实证的具体目标,但是对教师提出的这个具体目标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引导”“培养”等词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进,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指向教师预设;二是史料实证培养目标具体水平指向不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描述两处对史料实证进行水平分层。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和张庆海两位教授认为史料实证包含两大要素,即史料和实证,并依据两个角度对史料实证进行水平分层,侧重史料依次分为例证、互证、复证、辩证四个层级,侧重实证依次分为:理解史料所包含的信息、从史料信息中推断结论、根据结论分析其他历史现象三个层级。[2]结合课标及专家学者的论述,为方便操作,笔者也对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分类分层如表2。
表1 教师教学预设中关于史料实证培养目标设定观察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结合本课内容和史料的选择,可以将史料实证培养目标修改如下:能够分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史料类型;在分析其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史料信息知道不同朝代的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措施;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及特点、基层治理及社会救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涵养实证精神。
史料是教师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关系到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有价值的史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要立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二是立足教学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提供的史料过多过难,学生必定无法完成,史料的研习将流于形式;三是各类史料之间的关联程度,史料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层次性、立体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事物。从本节课的观察来看(见表3),教师选择的史料过多,基本上每个较细知识点都提供至少两则以上史料,如:讲述汉代户籍制度从《史记·萧相国世家》和吴钩《户籍上的中国》摘录了两段史料,讲唐代户籍制度则从《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和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摘录两段史料,众多的史料,学生难以完成。史料选择的第二个问题是史料过难,学生阅读障碍较大,尤其是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高,如引自《孟子》的一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引自教师课件)该史料生涩难懂,而这类史料占有15 处之多。第三个问题是史料的平面性过强,立体感、层次性不强,表现为:古文献摘录都是各自对应朝代的户籍制度或基层治理的内容摘录,学者论述大多为关于古代户籍、基层治理或社会救济的原因、特点等方面的结论性史料,这些史料带有印证色彩,只能是简单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探究能力。
表3 从教师选择史料的角度进行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要设计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来解释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根据史料的运用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3]。通过表4 所记录可知,教师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过半的材料未设置相应的问题,如秦代户籍制度教学中提供了里耶秦简图片及文字,但没有相应的问题设置。而史料实证的重要环节,史料分类、价值判断及作者意图分析,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未出现一次。即使有些环节设置了问题,仍旧是以印证教学预设结论为主,如摘录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的一段文字(材料略),该材料是一段结论性材料,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是典型的简单提取材料信息,印证教师预设结论。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教师自问自答的次数过多,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大多简单的“是”或“不是”,深度探究的过程少。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修改设计,以表格形式,列出教材所述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几个历史时期的户籍制度的典型史料各一个,设计问题如下:①上述材料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②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不同朝代户籍制度的内容。③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对户籍管理有什么共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这些设问组合在一起,形成问题链,与史料共同形成完整的史料探究情境,有利于涵养学生各个层级的史料实证素养。
表4 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及问题解决角度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观察中必不可少,是重要的观察点之一。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体验的观察,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态度、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建设情况等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4]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表5 本节课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记录来看,虽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因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一定差距,因此学生的素养提升策略还需不断改进。
表5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记录
“研究者(包括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对核心素养培养落实情况的课堂观察亦是如此,目的在于改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通过以上的观察记录及分析,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提一些建议。
一是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水平分层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前提;二是增加阅读,寻找更为丰富多元的各类史料;三是增强教师自身史料辨析能力,以筛选经典、合适的史料应用于教学;四是提升问题设计能力,这是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