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2023-10-30 04:12余巧翔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陌生人史料数据库

◎ 余巧翔 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技能和方法,是掌握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论。[1]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普遍较弱,面对材料题很难找到切入点,信息解读不完整、不准确,答非所问。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立足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历史学科数据库,筛选史料,应用于教学、练习与考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将每次的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加以反馈,立足数据重点突破,定能取得成效。本文欲以部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以大数据为依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的方式。

一、多渠道收集史料

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供选择的材料纷繁复杂,必须在确定史料真伪的基础上加以引用。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史料:

(一)各类版本教材中的史料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版本众多,几乎每篇课文中都选取了部分史料,《两次鸦片战争》一课,除了正文内容,还附属了课前提示,图片资料、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板块。这些板块体现了史料的不同类型,功能都是对某一知识点的补充,有利于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上课时不必面面俱到,应当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前后知识点设计主线,再围绕主线选用史料。看完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和魏斐德先生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后,深感英法之于当时的中国好比熟悉的陌生人,我决定以“陌生人”作为关键词,设计教学主线“陌生人为何而来,与陌生人的较量,陌生人闯入家门,对陌生人闯入家门的反应”,继而围绕教学主线精心选用史料,落实核心素养。

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优先采用教材中已有的史料,辅之以其它史料,坚持不仅要用史料,更要用好史料。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书本第一目表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为了加强对比,我制作了同一时期的中西大事时间轴。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内容,结合时间轴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世界背景下的处境,回答“陌生人为何而来”。期间发现学生在分析“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这一图片史料时,存在无法正确使用图例解读图片,无法将图片史料提供的信息和文本提供的信息相结合,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等困难。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2]等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指导。最后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中西差距,让结果对比更为强烈(图1)。

图1

(二)从历史著作和史学文章中提取史料

经典历史著作和史学文章是经过时间考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内容,信息获取快捷,部分学生也曾了解过,有助于史料教学的开展。在史料的选取与运用上我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前期史料实证能力的调查结果反馈,大部分同学能够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可以理解课堂内外选用的浅显史料的内涵,但是整合史料进行作答却较困难,对于较为深奥的史料更是毫无头绪。因此在设计“与陌生人的较量”和“对陌生人闯入家门的反应”两个环节时,我选用了几则较为浅显的史料。

在“与陌生人的较量”教学环节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和英国对战争的不同称呼及原因,继而通过视频再现中英双方交战的惨烈,再结合书本的插图《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加强震撼,让学生感受中国与列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点明两次鸦片战争表面上是中国与列强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文明的较量,历史的年轮证明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借此加强唯物史观意识。

材料:从民族的历史看……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年间, ……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近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延黼《中国近代史》[3]

在“对陌生人闯入家门的反应”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史料呈现面对战争结果,中国社会的不同群体做出的不同反应,大部分人依旧闭目塞听,少部分有识之士则是“睁眼看世界”,接着列举林则徐等人事迹,唤起学生共鸣,加强家国情怀意识。

(三)在试题和习题中搜集史料

近年来编写的考试试题和习题对史料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这里面不乏优秀的素材。在设计“陌生人闯入家门”教学环节中,我改编了来自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的一道试题。

英国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巴麦尊:“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良港”。钦差大臣琦善:“弹丸之地”。钦差大臣耆英:荒岛、孤峙海中、贫穷。道光皇帝:“有伤国体”“暂行赏借”。“每种货物应被纳多少税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扬扬得意,以为是外交成功”。协议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注释:(1)楔子: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2)良港条件:近岸水较深,利于大型船只停泊;需要有个港湾能避风;港口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增大吞吐量;要有较大的经济腹地。

指出清政府和英国的不同态度,这说明了什么?(6 分)

高一学生认知有限,为了促进理解,我对一些术语和名词添加了注释,也借此向学生传输历史解释理念。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审题不清,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胡乱作答或作答内容不规范,表现为语言缺乏逻辑性、针对性、准确性。对此,我做出如下指导:第一,强调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材料基本上都是基于教材内容,高于教材思考,因此在解题时要避免脱离教材自我发挥,也要防止照搬教材,必须忠实于材料。第二,重视审题技巧,首先,关注材料出处捕获隐藏信息;其次,加强对材料中的提示语、问题语、限定语等关键词句的解读,捕捉本题要点;最后,审赋分,根据赋分来设置答案的点数。充分解读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除了以上三种方式,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史料,比如历史事件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首饰、周边古迹遗址和博物馆中的老物什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史料,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获取资料提供了便利,但是在选用之前必须辨别真伪。

二、组建史料数据库

搜集史料重要,存储史料和整合史料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为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很多时候在不同时期需要用到同样的史料,所以史料的妥善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存储史料和整合史料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可以利用Access、Word、Excel 等多种软件建立历史史料的数据库,编辑具体子目,按照文献、图片、音视频等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完善检索机制,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的史料。并且要树立意识,数据库的建立只是开头工作,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是真正意义上需要去坚持的事业。因为现在是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历史教学亦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搜集过去的史料,也要及时存储当下的时事资料,把握时代节奏,努力提供最全最新的专业教学资源,让史料数据库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通过云共享的模式,每一位成员既能上传自己查找到的优秀史料,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需要的史料,充分享受到数据库带来的便利。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仍处于史料数据库应用的初级阶段,在技术上有待提高,分类也不够细化,尤其是史料的真伪辨别,由于没有一个明确详细的具体标准,有待商榷。所以,史料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也享受到了史料数据库带来的便利。

三、基于大数据反馈培养成果

史料实证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锻炼及对待史料真伪的态度等各个方面。历史教学实施中,通过恰当的史料运用,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二来史料的穿插为课堂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既助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起到连贯教学内容的功用;再者,学生通过大量的史料解读与练习,除了提升对史料的理解与认知之外,还可以从中提高历史学习和解题的能力,有助于历史学科成绩的提升与高考的升学。

因此除了加强对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重视与落实,还要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与反馈,比如:第一,课堂检测。利用课堂中的材料分析,题目解答等检测成果。第二,专项练习。制定不同类型的史料练习检验前期的成果,并再次检查学生的短板。第三,历史解题比赛。趣味性的解题比赛,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检验学生提取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一大途径。继而将学生训练后呈现出来的结果用好分数等平台以数据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反馈,通过整合数据结果,分析班级的整体掌握能力和学生个人具体试题类型的掌握能力,判断这一阶段史料实证能力训练的成效。再将结论进一步反馈总结寻找原因,完善研究内容。

总之,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东风,建立史料数据库,再利用技术平台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反馈学生学习成果并不断优化,助力学生与自身的成长。

猜你喜欢
陌生人史料数据库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数据库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