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融通教学策略初探

2023-10-30 04:12浙江省严州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融通深度情境

◎ 叶 鸣 浙江省严州中学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基于不同教材的侧重点,同一历史概念表述或历史事实的认识略有不同,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笔者认为融通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融通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历史理解,进而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所谓“融通”,其本意为“融合通达”。高中历史融通教学,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合多种元素,即历史课程内部融合、学科之间融合、历史与现实融合等,进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通达之目的。

为实现融通教学,笔者尝试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找到实现融通教学的有效路径。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现以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探索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融通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深度关联,追求知识结构化

(一)确立关联的角度,实现教材知识有机融合。结合统编教科书的实际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到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角度,整合教学主题,便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建立知识内在联系。

在确立关联的角度时,要有以下依据: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笔者在处理“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构建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的战争”这一主题,将教材中相关专题内容连成一条教学线索。

通过这一主题设计,在学生心中强化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同时,这一主题按时间顺序铺陈开来,便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2.基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关联。本课是在高三复习阶段实施,学生对教材有一定的掌握,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确立跨单元学习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

3.基于深度学习的关联。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是“本质与变式”,即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加工,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够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2]通过这一主题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脉络,比较各个时期反侵略战争的共性与个性,对反侵略战争得出本质性认识,进而学会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设计挑战性任务,实现核心素养进阶发展。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制定明确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在知识记忆、理解、应用过程中实现能力素养进阶发展。笔者确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

学习任务一:同仇敌忾,血染山河——浴血奋战中的中华民族

学习任务二:中流砥柱,捍卫山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

学习任务三:东方史诗,气壮山河——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

学习任务四:精神传承,重振山河——伟大时代中的中国革命

确定学习任务的过程要注意:1.适切性。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学习任务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2.挑战性。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略有难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手段达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3.统摄性。每一课确定的学习任务要统整这一课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重难点突破,带动整体教学。

二、深度思考,追求思维高阶化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

(一)构建多元思考模型。多元思考模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符合“双新”改革的需要,也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在这一课中,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知识去理解两大战场及东方战场上的一系列战役,要求学生利用政治知识去理解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也要求学生利用经济学知识去解释抗战时期的法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多角度思考来进一步构建多元思考模型,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设计多层问题矩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问题设计是组织融通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1.在真实情境中设计问题。真实情境是帮助学生沉浸课堂、主动学习、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必需品。在课堂中运用真实情境要努力做到:(1)史料情境典型化。史料是历史的证据,选择典型的史料能还原历史情景,丰富历史细节。为帮助学生理解抗战精神,提供“死”字旗、张自忠将军等图片史料和抗战老兵口述实录等文字史料,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谈谈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学生有感而发,基本能答出抗战精神的全部内涵。(2)生活情境贴切化。课堂上引用贴切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很好地铺设问题背景,帮助学生建立经验和知识的互相转化。本课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一系列纪念活动为切入点,设问: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胜利?用什么方式是最好的纪念?启迪学生理解真实的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3)学术情境引领化。学术前沿的理论观点往往代表这一领域研究的新方向,适当运用学术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笔者引用学界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直接导致日本法西斯的垮台……中国抗日战争鼓励亚洲各国进行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设问:结合学术研究成果,谈谈你对抗战胜利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理解。通过学术情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结论。

2.在逻辑层次中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符合逻辑关系,形成思维严密的问题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完成本课“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这一学习任务,笔者设问:①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②为何能获得这一地位?③获得这一地位对中国有何影响?④你怎么看中国为获得这一地位付出的代价?这组问题链层层深入,从逻辑层次上步步推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3.在学生疑难点中设计问题。利用学生疑难点设计问题的步骤如下:(1)通过导学案充分了解学情,初步掌握学生知识的疑难点和薄弱点,预设问题。(2)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连续追问、证据反驳、质疑等手段,生成问题。(3)通过典题训练,在知识运用中发现问题。

(三)提炼多类规律方法。深度学习主张师生之间深度互动,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所得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经验、规律或方法,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精,把握知识的本质。在本课中,笔者将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比较,通过近代两次大规模的中日战争的纵横向比较,学生更深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并对影响战争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达到深化理解、提升思维之目的。

三、深度评价,追求素养达成度

深度学习理论主张持续性学习评价,融通教学追求多种素养的通达,也需要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评价标准多维化。持续性评价首先需要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判定达成的层级标准,通过及时反馈和纠正,帮助学生调整或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评价标准要包含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达成等几大方面。

以这一课为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设计评价方案,作为全程持续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1.能够说出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局部抗战时期各阶层的反应和全面抗战时期两大战场的著名战役。2.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4.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学习态度维度:1.不认真、不参与学习活动;2.较认真、部分参与学习活动;3.很认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知识与能力维度:1.零散知道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2.系统掌握抗日战争基本史实,能在正确史观指导下作出历史解释,能结合史料对中共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等历史结论作出分析;3.能在时空框架下对中国战场的世界意义作出综合分析评述;能从抗日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维度:1.初步渗透核心素养,叙述抗日战争基本史实时能够用恰当的时空表达;能够从史料中获取基本信息;能够辨别教材中的历史解释,并能简单分析。2.全面渗透核心素养,能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能够置于时空框架下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能够辨别不同史料、在占有史料基础上作出合理历史解释;能强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学案、课堂观察、课堂训练、课后作业。

(二)评价手段多样化。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具有层次性、个性化、发展性等特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评价契机,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1.即时评价与长效评价相结合。在传统的以学期为单位的长效评价基础上,密切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活动参与度、思维外显度等,及时给予点评和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在融通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较大,需要教师不断用口头表达也即非正式评价来获取学生的信息和激励学生。正式评价则主要以导学案、课堂点评、课后作业、阶段测试为主。两种评价方式相辅相成,有效推动深度学习。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学生评价也是一种可行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在质疑和辩论中深入思考。学生评价过程本身就指向高层次认知的深度学习,也有利于实现多种学科素养的融合通达。

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融通教学是基于现实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尝试。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融通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依据和方向,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找到更高效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融通深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护患情境会话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