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建华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 吴 凯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1]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提出的衔接要求。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既需要避免对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又需要学生有一定能力去迎接高中难度的挑战。
如何进行合适的初高中衔接?简单地把初中课程加难,显然是不符合初中生发展成长规律的。大观念教学是以理解为核心,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统整起来,形成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思维[2],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笔者认为,基于大观念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整体学科思想,利于初高中历史学科素养过渡。本文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为例,初探基于大观念的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路径。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内容,一二单元所学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本单元的前备知识。而高中这部分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部分由两课的篇幅构成,主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从操作的角度,理解与运用大观念则体现了一门学科比较重要的学习目标。”[3]通过对比课标要求我们发现,高中与初中教学的知识点有重合之处,同时高中在理解与分析上要求更高。(见表1)初中教材的基本概念有: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以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等,讲述中国古代由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和巩固的历史,由此从既有目标中可以提取单元大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初中教学时,可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并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认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初步理解;高中教师对于“秦的统一与灭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两汉文化”等基本概念无需过多阐释,而是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进一步深化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认识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对后世及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史料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危机逐渐的积累最终导致两汉的衰亡。由此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表1
促进学习迁移的大观念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科零碎化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超越特定的情境,可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境中。学生一旦把握了这些大观念,它们将被用于各种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大观念的学习要求形成了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当学生的思考从学习主题中引出的可迁移观念和问题时,大观念使得思维超越了事实和活动,达到更高的层次。[6]要顺利实现以上基础知识到综合理解的过渡,初中教师可设计情境:以“你愿意接受挑战吗”提供的情境为背景,基于任务驱动:“以秦汉时期为例,选取一个角度(如: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流等),拟好直播稿,题目自拟。”(见表2)
表2
高中教师可设计单元层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追问的方式确定大观念:秦始皇执政的伟大与弊政你如何看待?汉承秦制在整个中国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政治家的关系如何?汉朝的对外交流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以主要问题作为入口来联结具体的教学目标,促进深度理解与知识迁移。
大观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表现,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理解,运用主要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7]初中教师可基于大任务“你愿意接受挑战吗”,设计单元导学单(表3)。
表3
高中教师,在内容设计上更需要注重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对比。
(一)通过梳理教材插图:秦朝形势图、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西汉形势图、东汉形势图,整理课本知识点小标题,沿着时空坐标轴的路途,重走一遍历史,完成“寻访古迹”自制时空定位地图。树立大历史观,发展时空素养。
自制秦汉大事件时间轴:将地图粘贴至对应的字母框内
(二)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及图片内容,利用地下文物的秦汉对话的方式穿越历史,学习秦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变化,分析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发展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
(三)秦汉时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等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秦汉的餐桌上会有哪些食物?穿越回秦汉,可以吃到什么呢?阅读书籍:《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王辉)。设计秦汉餐桌食物对比表,学习秦汉时期边疆治理、对外关系内容,感受时代特征。
(四)通过阅读课本文字及图片内容,阅读论文:《秦汉时期器物设计的文化考量》(范松华),思考1.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造型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文化观念?2.张衡发明的指南车、地动仪体现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怎样的?3.“金缕玉衣”的工艺体现当时什么技术发展?4.“当户灯”背后体现了汉与匈奴怎样的关系?结合论文跟读,了解秦汉文化,感知文明面貌,发展家国情怀素养。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三维目标的衔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包括历史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引导技巧,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效度的衔接。[8]基于大观念的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在对比初高中课标要求后,梳理出基本概念,再通过情境设计,大任务驱动,既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使知识由基础性到综合性的思维迁移,也能实现初高中学生对课堂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