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型资助构建的现实需求及探索方向

2023-10-29 17:28尹子馨陈威步晓光
高校辅导员 2023年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主体性

尹子馨 陈威 步晓光

摘 要: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键在“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从发展型资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要求出发,结合现实调查分析探索在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工作方向,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发展型;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1-0054-04

近年来,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高校已基本建成了涵盖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俭学、补偿代偿等方面的资助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及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阶段的功能多集中于“济困”,即侧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经济困难,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育人功能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发展型资助理念应运而生。笔者将从发展型资助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出发,以北京大学G学院为例,结合现实调查数据分析高校在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中亟待关注的工作方向,进一步探究完善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一、高校推进发展型资助的理论依据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阐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美好蓝图的描绘。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应该是人的体力、智力以及个性和交往等方面活动能力的全面提升。”[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具体国情,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创新,赋予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对于高校而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个过程中,资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关注的是,新时代对于资助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狭义的“济困”或“扶贫”层面,而更强调“资助”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各地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4]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5]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构建全方位、多元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提高受助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每位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6]

由此可见,高校推进发展型资助理念,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推进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二、发展型资助的现实要求——以北京大学G学院为例

目前,高校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从每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来看,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资助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校受资助学生群体呈现出的新特点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家庭经济绝对困难的群体较小,受资助学生更多呈现出对未来发展的焦虑。通过对北京大学G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上一学年,你有以下哪些不安和烦恼”一题的回答情况中,有14.5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或十分担忧经济上难以维持学业,有近70%的学生经常对未来发展感到焦虑,有约60%的学生表示对毕业去向感到迷茫。在“上学期各类活动的时间投入”一题的回答情况中,有50%的受资助学生在上一学期并没有进行勤工助学及兼职等补贴生活的工作或活动,而每周课堂学习、课后自学时间需要21小时及以上学生分别占到64.59%、39.58%。以上侧面反映出现三种可能:其一,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占比较小;其二,许多受资助学生缺乏对未来个人发展的规划;其三,大部分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学,或存在学业困难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现阶段受资助学生而言,逐渐消弭他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是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更好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受限于人的能力、精神及个性的发展程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受经济和成长环境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前,其能力與精神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高校除了解决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心理上引领学生,解开学生在此前成长阶段中存在的精神枷锁,这也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首要一步。

二是多数受资助学生在学业上落后,心理压力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该学院受资助学生专业排名在后50%的占比近60%,专业排名在前10%的学生不足9%。在访谈调查中,多数受资助学生均表示存在学习吃力的情况。然而尽管如此,很多学生在学业上并不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有学生提到“尚未清楚哪里获取学习资源”。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线上线下学习、自主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主导,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取信息这个关键环节处于弱势位置,这与此前的学习成长环境相对闭塞不无关系。其二,有部分学生对于学院专门设置的学业辅导课程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出于要强心理,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去求助、询问其他同学问题,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业困难且缺乏主动性的情况无疑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三,受资助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与他人沟通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弱。特别是在师生沟通方面,在课堂学习或小组作业中遇到了困难,很多受资助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任课老师或辅导员的帮助,导致一些通过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拖着无法解决,轻则影响其一门课的课程成绩,严重的还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多数学生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但存在限制个人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字为先。北京大学G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受资助学生认为青年人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见,学生在主观上(或内心深处)具有希望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以服务国家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诉求,认同大学生应当关心国家大事,拒绝“躺平”。但在被访谈“阻碍个人发展”的原因时,发现47.83%的学生“缺乏动力”“没有想法”,反映出学生虽有报效祖国的思想“根”,但由于缺乏“浇灌”与“呵护”,学生内心向上“发芽生长”的驱动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激活和强化,尚未明确“做什么”“怎么做”,限制了自己主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是内力、内因。”[7]由于受资助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从“没想法”到“有想法”,能够对自己的成长路径主动“提要求”“定计划”“寻助力”成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除了主观因素外,精力与经济的客观条件也约束了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被调查学生中,有77.08%的学生认为阻碍个人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时间上不允许,太忙了”,结合此前提到的各类活动投入时间一项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学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了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上,即由于课程压力大、学业困难等原因导致受资助学生客观上缺少“全面发展”的时间条件。此外,有60.42%的学生选择了“经济情况受限”,可以推测现阶段的资助虽提供了学生完成学业的必要经济支持,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没有顾虑地在校学习,但资助力度或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对于个人的发展有更多的“想法”,这也反映出未来在诸如实习实践、兴趣爱好等其他个人发展方面的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究

新时代,全国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上已有不少突破性创新实践。比如北京大学G学院创立的“燕园起航、燕园翱翔、优才拓展”等项目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国际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与北京大学校友会共同探索推进的学生发展支持项目,为受助学生提供人生及职业规划指导。北京大学资助中心倾心倾力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经济支持、丰富的发展机遇,做到“应助尽助”,取得的资助效果和成绩斐然。

但通过此次对北京大学G学院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家庭经济绝对困难无法支持完成学业的学生几乎没有,而学业困难、心理压力等方面因素导致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主动性,却成为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障碍。那么,如何让资助成为一种“双向奔赴”,如何让受助学生在“他人助我”的过程中学习本领进而自助、自立、自强,如何让受助学生更好地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上主动寻求并利用资源实现个人发展,都是高校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型资助成为亟待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可从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等方面进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引领,明晰生涯规划。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是引领学生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道德修养。在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受资助学生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欣赏影视作品、评优评先宣传身边模范典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个人努力改变命运、奉献家国的奋斗信念;通过对受助学生的深度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发掘自身的发展兴趣与潜力,与社区和相关企业对接,挖掘并创造服务型或技术型岗位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联系专业与生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可以直观地看到未来个人可以如何发展,从而明晰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方向。

二是拓宽学业辅导渠道,注重心理关怀。学习知识是大学生的主业,受资助学生的学业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成绩和未来发展,还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消极悲观心态,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在与受资助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较为内向,有一定的要强和自卑心理,宁愿自己“学不会、学得吃力”也不愿意主动去求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便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目前,北京大学G学院开设了学业辅导课程,由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以讲课、答疑等方式帮扶学业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业困难的受资助学生在学业辅导课程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推出匿名学业问答平台,招募答疑讲师在固定时间段进行线上答疑活动,使有学业困难的受资助学生在匿名的状态下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学校及院(系)要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找回学习自信,再通过开展面向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帮扶和深度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在求学和个人发展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创新个人发展项目,增强资助力度。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学校及学院可以增大了资助力度,开展个人发展项目计划,可以设置“实践实习类”“科研学习类”“兴趣培养类”“阅读拓展类”“交流访学类”等,让受资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自主确定立项计划并申请经费实施,充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路径主动“提要求”“定计划”。同时,成立个人发展监督互助小组,选择相同项目类别的学生可以互相监督、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同伴同行,成长之路便可得到拓展。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每位学生有平等自由的全面发展机会起到关键作用。如今传统“输血式”资助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高校着力建设并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造血式”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未来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向。高校通过加强理想信念引领、明确奋斗方向、拓宽学业辅导渠道、注重心理关怀、创新个人发展项目等方式,让资助育人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事业,让受助学生在“他人助我”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自助、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2]侯长林,蒋炎益,杨耀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J].贵州社会科学,2022,(02):113-119.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18-09-11(01).

[4]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Z].2017-2-28.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Z].2017-12-05.

[6]教育部.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報,2022-08-28(0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90.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27.

(责任编辑:神彦飞)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主体性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