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方式与路径

2023-10-29 06:15徐丽丽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龙洞教师应德育

徐丽丽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1]。由此可见,本就应将德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二者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的语文品德和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德育教学。[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教材,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还应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深切领悟文本中蕴涵的深层道理。只有让学生多思考、多体验、多感受,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一、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价值意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德育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充分提炼,挖掘其中的价值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深度,还能够进一步彰显语文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立德树人的天然优势,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最大化的教育价值。

(一)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和写上,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思想内涵、砥砺品格却经常被忽视,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还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和人类文明,这对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认知广度与深度,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理性探索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经典阅读文本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应先深入分析阅读文本内容,找准其中蕴涵的德育元素与教育要点,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迪、熏陶,凸显阅读文本的育人价值,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教材中的实践案例,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开掘感悟之源,达到厚实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小学生思想、性格及道德价值观正处在塑形期,若放松对他们的道德引领,难免会不经意间养成一些坏习惯和不良品质,而使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受到负向影响。而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德育,能够使学生在获取文本知识的同时,被文本中的人物事迹、精神品质所感动和影响,从而对学生的人格优化、思想成长以及价值观形成产生引领作用,促其逐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颁布以后,德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境况大幅度改善,但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如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内容挖掘不深、德育融入方式单一、德育成果转化不深入及巩固不持续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基于此,需要在新课改目标下,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遵循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真正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作用。

(一)目标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认知水平等,制定相应的融入目标,以便达成预期的德育教学目标。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更应重视融入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目标性原则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恰如其分地融合德育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融入德育中能够将所学知识、道理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生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实践性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乃至今后工作中,养成灵活运用的思维方式,达到知识内外衔接的效果。

(三)结合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中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思维,不再无条件地信任教师。教师如果仍然采用说教式教学,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还可能引发学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德育活动、公益志愿、校园文化等,强化学生感官体验,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增强显性教育实效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根、启智、铸魂、增慧。[4]

三、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具体路径

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加速,德育教育的理念、形式及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方式与路径也与时俱进,使学生既轻松地保持持久阅读的热情,又能在阅读中自觉地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通过人物故事,融入德育理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本中,很多是由人物、情节、背景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故事。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将教材中的德育理念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事迹,获得对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知,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使“文”与“道”交相辉映,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高尚品质,培养优质内涵。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 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物言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再从中领悟文本资料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最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在课前,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预习任务:周总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有这样的志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思考过程中,所有的学生无一不感受到周总理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从而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的部分片段和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然后以合作学习方式展开交流:周总理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借助生动的故事和优美的旋律,让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民族气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化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报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其中蕴含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如,少年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对“中华不振”的叹息,加上后文描写妇女受侮辱的情节,写出了周总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可见,通过分析文本人物的言行,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激励小学生刻苦学习,提升自我,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德育理念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二)借助文本表达,凸显德育主题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表达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写作手法,多数是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表达法,达到使文本主旨思想突出、生动形象,产生艺术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文本中心思想和主要词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体验文本内在蕴含的情感特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水准。

例如,在教学《墨梅》(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 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时,教师应巧妙设置阅读任务,助力学生领会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首先,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的内涵和神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洗砚池”出自于什么典故?“淡墨痕”背后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意蕴?围绕阅读任务模块,学生结合古诗注释展开研读,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洗砚池”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洗砚的池塘,而是与王羲之有关的典故;“淡墨痕”,则是表明一种人生态度——淡泊名利,超越功利。作者极富个性,他笔下的梅花不追求漂亮且一律是墨色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画风及色彩的不同,背后其实是生命境界的不同。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读全诗,并靶向设计精读任务:作者在诗中用什么来赞美“墨梅”?作者表面赞美“墨梅”,实际是赞美什么?经过思考与探究,学生发现作者咏梅诗最为独特,它所描写的正是自己所画的梅花。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赞美“墨梅”,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可见,作者在诗中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段,即借助画中“墨梅”清新淡雅的气质,表现自己不愿媚俗的的风骨与气节。这样,学生不仅从诗中收获了知识,而且还感同身受,深度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和独特风格。

(三)创设教学情境,体悟德育内涵

要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既契合学生阅读需求又能拓宽德育融入途径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强化优秀品德的塑造与提升。基于此,教师应立足于教学需求,创设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触景生情,主动与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的真实情境,实现德育内容的渗透化教育。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 课),是文化教育界巨匠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篇游记,记叙了其游览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的过程。金华的“双龙洞”虽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阅读时很难对作者描述的生动场景引发共鸣。基于此,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辅助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及视频,创设把作者笔下的“场景”再现出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洞景带给人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亲和之情,并对文本内容产生新奇感和探究心理。随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文中作者的游览路线,结合课前看到的图片及视频,绘制双龙洞地形图。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游览过程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金华双龙洞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获取、掌握文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并在教师的适时、精准点拨下形成独特浓炽的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文知识和道德素养同步提高。[5]

总之,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融入德育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标引领下,通过人物故事,融入德育理念;借助文本表达,凸显德育主题;创设教学情境,体悟德育内涵,使阅读教学更具深度、广度和效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美德融为一体,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情操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双龙洞教师应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随着脚步看风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