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芳 褚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质的突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规范办学。基于此,主要从审计的角度分析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期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7-0106-0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随着决策权和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有效监管缺失、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高校也逐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但是部分高校由于规模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速度滞后于学校发展速度,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范围没有做到全覆盖等。
2.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取决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即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部分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能力有限,且缺乏敬业精神。有些高校存在财务人员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出现违背真实性、合规性的现象,内部监督执行力不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有些高校在领导层面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意识淡薄,所以各业务部门也不重视预算管理,对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不认真研究琢磨,编报的预算不精确,敷衍了事,没有规划性。学校预算编制没体现出全口径,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学校预算精度不够,导致执行力不强,资金没有有效利用。
4.没有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些高校没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存在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部分高校虽然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但评价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科研项目专项资金,只注重争取经费,对如何使用没有充分的评估和规划;或只注重如何分配专项资金,对使用效益没有进行跟踪、监督。有些高校二级学院或科研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只注重价格,购置昂贵的设备,甚至同一个教研室或系重复购买,造成仪器设备闲置,使用效率低。有些高校没有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没有把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编入学校年度决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有待完善。
5.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负债风险、运营风险及投资风险。有些高校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一旦负债、运营、投资方面出现问题,将会给高校带来经济损失。
6.财务分析工作薄弱。部分高校存在重会计核算、轻管理,财务分析工作薄弱的问题。高校财务处虽然设立了综合管理科、预算管理科等科室,但没有开展有效的经济活动分析和预测,财务管理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提供基本信息,没有事前预测和事后分析,忽视财务分析,没有长远规划。
(二)资产管理方面
1.资产管理制度、流程不完善。有些高校因为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较为粗放,有待完善。而有些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家最新的资产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和更新,导致最新政策没有及时贯彻落实。
2.资产管理不规范,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责界限不清晰,部门与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职责不清,造成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重制度、轻落实”,没有制度约束,使用部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资产提前报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报废不及时,报废时设备已找不到了,账物不符。资产报废手续不规范,处置随意,处置资金不上交财务,私立小金库,滋生腐败。资产购置没有统筹规划,没有建立项目库,有重复购置的情况,资产闲置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低,资金没用到刀刃上。
3.资产管理团队素质不高。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不仅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还要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对资产管理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认為资产管理员任职门槛不高,谁都能干。会计人员担任资产管理员没有政策支持,不能评聘相应职称,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二是资产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三是资产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二级学院资产管理员岗位一般都是兼职,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工作态度不踏实、松懈,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科研管理方面
1.在政策精准落实上存在偏差。近年来各级财政实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简政放权政策,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通科研资金管理运行中的“堵点”,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随即也制定了“放管结合”的政策,但有些高校在政策落实上,重点关注了“放”,忽略了“管”,没有明确监管红线和负面清单,存在边界不清、把握不精准的情况。
2.科研部门内控管理不规范。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不按制度严格执行的情况,制度形同虚设,科研管理部门不按内控流程操作,制度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不规范,没按专户核算;二是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虚报、冒领套取经费、假发票、挪用等问题;三是存在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列支经费的问题;四是存在审批不严、手续不完备的问题。
3.科研经费预决算编制不准确。科研经费预算、决算是整个科研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课题负责人财务知识及管理理念的缺失,存在预算书编制不准确,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前紧后松,没有整体计划,年底突击花钱,结题前突击购置设备或经费有结余的情况,没有严格按预算花经费,导致科研项目决算书的编写与科研经费实际发生额不一致。
4.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法律意识不高。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采用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目前有些高校缺乏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和专业指导,没有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项培训。甚至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个人争取来的,对科研经费的支配不应该受约束。科研管理部门对这种情况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无疑助长了腐败的生长态势,也为腐败成为“大祸害”埋下了隐患。
(四)基建项目管理方面
1.基建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有些高校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搞基建,把工作重点放在立项审批上,对制度建设和过程控制不重视,基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行政干预较多,“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普遍,内控流于形式。
2.基建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变更、概算超标等问题。为了满足学校扩大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求,急上基建项目,为了赶工期“先斩后奏”,没有按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缺乏对工程监理工作的监管机制,对工程变更审查不严,造成超概算等问题。
3.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督体制还不完善的问题,缺乏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基建项目内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内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没有配备具有基建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没有很好地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控制工作。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通过宣传、培训的形式,加强内部控制重视度。高校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的问题,内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今后的工作中,党政主要领导应重视内控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培训,使学校各部门、每个岗位人员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建立良好的内控执行环境。
2.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学校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内控工作的具体落实者,内控工作质量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所以,高校在完善内控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内涵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与控制角度,对人员配备和选拔等工作严把关、重考核,确保各岗位管理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
3.落实经济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全员经济责任制度建设,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避免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制度和流程能够持续执行,真正“落地”。
4.精简优化组织机构。高校应根据办学目标及办学特点,精简高校行政部门,不断优化组织机构的设置,明确部门之间权限职责,实现相关业务的归口管理,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运作效率。
(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内控工作中,重中之重是内部会计控制,如何防范财务风险,优化监管成为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高校应从整体财务状况失衡、举债风险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财务风险防范及监管优化路径主要有: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打造高素质财务团队,构建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但是还存在制度流程流于形式或不完善的问题。随着高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自主权逐步落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应根据国家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校内各部门自身的业务特点,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提高内控效率。
(四)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信息交流与沟通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为其他内控要素的发挥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为整体内部控制有效运作提供了信息支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科研优势,自主研发信息平台或购买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搭建学校信息化平台,通过该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资产、科研管理、人事、组织、教学、后勤、基建等信息资源的集成,建立内部数据采集、报送、共享机制。在学校内部形成公开化、透明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数据挖掘與分析能力,加强数字化审计和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不仅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还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
(五)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应根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要求,在审计查证或者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依照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责任制考核目标等,在审计范围内,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或者损害学校公共利益的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责任认定,学校据此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追究责任。
把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建立考核结果通报制度。绩效评价为不合格等次的单位,当年单位(部门)绩效考评不能评定为良好及以上等次,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
(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1.加强审计独立性。审计处是高校内部产生,由学校主要领导主管,对学校党政负责并报告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要充分发挥内审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培育和发展国家、社会、高校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环境,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树立审计权威性。
2.实现审计全覆盖。高校审计范围不够全面,审计往往只涉及财务、基建、科研、资产、后勤等部门,主要对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要实现高校审计全覆盖,一方面,要把高校教育经济活动全面纳入审计范围;另一方面,从业务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变。逐步建立学校审计全覆盖对象库,根据政策、机构、人员等变动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3.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跟踪审计整改。针对高校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落空等情况,加强对审计整改措施的后续跟踪,把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晋升依据,不合格部门不能评定为良好及以上等次,主要负责人不能晋升。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有些高校存在不重视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问题,审计与其他部门合并办公,审计人员配备不足。高校应独立设置审计处,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审计岗位,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需人员编制,严格内部审计人员录用标准,合理配备具有审计、财务、经济、法律、管理、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内部审计人员。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珂艳.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28-30.
[2] 张晋彪.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7(14):47-49.
[3] 陈玉秋,赵方亮.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6(15):93-94.
[责任编辑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