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农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战略的内涵、需求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回应社会需要的特殊专业,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相吻合的。本文通过对大户陈家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案例实施的策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效果评价,对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专业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社工人才;治理
社会工作突出了 “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宗旨,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社会工作不但可以缓解体制机制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的问题的解决。
一、“新农村综合治理”模式
(一)案例背景
大户陈家村位于山东省招远市区西南18公里处,现有村民470户,总人口1 370人,占地2平方公里,无区位优势,缺资源之利,30多年前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近年来,大户陈家村按照 “产业强村、企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组织带村”的思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推行现代农业、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实施策略
1.产业振兴
近年来,大户陈家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 “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子。计划重点实施 “三个万”工程,延长产业链条,深化 “三产融合”。一是将原有的8 500亩高端果品粮食生产基地增加到10 000亩,打造万亩高端果品粮食生产基地;二是改造老旧厂房,引进先进加工生产线,建设万吨果品收储分拣加工营销基地;三是带领周边村合作社,围绕地瓜、小米、小麦、玉米及花生等农作物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万吨五谷杂粮收储加工营销中心。
2.生态振兴
坚持和贯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全面推进水、林、湖综合整治,严格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天然林保护和荒山绿化方面,已完成了1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森林绿化覆盖率达90%。顺应农业生态化发展趋势,推行生物防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田间生物除草、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3.组织振兴
严抓党员管理,激励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有力提升村党委的群众凝聚力、基层号召力。高度重视党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 “党建引领”和 “服务下沉”主题同步开展了大户陈家省级创新型示范社区和大户陈家党建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对辖区内工作的前置把关和全面领导。
4.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突破人才瓶颈,让那些想留在农村、建设家乡的人能放心,让那些想要回报农村的人有信心,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度重视技术和人才,制定了本土农业技术骨干培训计划,与烟台农科院、鲁东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一批热爱农业、会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到田间组织授课和技能大赛等形式,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普遍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
5.文化振兴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和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村庄的精神面貌。以宗族团结带动百年家风传承,为全村九大姓氏建立祠堂,每年正月初一,统一组织村民缅怀先人英烈,增加群众的归属感。利用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阵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成立 “红白理事会”“妇女儿童家园”等村民自治组织,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新风,通过讲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家国情怀塑造心灵,营造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良好民风村风。
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势
(一)价值理念的契合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专业化的助人行为,为受助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社会服务,关切个人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提升自我效能,帮助受助者以更好的角色进行社会参与。而乡村振兴,正是要以人为主体,全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秉持着接纳、尊重、个别化等伦理原则,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一个发展之中的人,鼓励其相信自己具有发展的潜力,有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在理念和目标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且在战略及实施路径上高度契合。
(二)理论视角的契合
与城市相比,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2]乡村振兴不是单一人群的振兴,也不是单一区域的振兴,而是基于所有农村人口,包括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照顾和保障,也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口等困难群体权益的维护和伦理关怀。把社会工作有关理论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就能很好地回应和解决这类群体的问题,对其进行精准化的帮扶和干预,有助于对接所需社会资源,形成助力的长效机制。
(三)专业方法的契合
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方法靈活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可以刺激农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力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农村社会工作在扶贫减贫方面的实践证明,社会工作下沉基层、扎根于农村社区,能充分发挥其专业特色,利用其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不足
(一)农村社区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专业化程度较低,其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局限。[3]村民对社会工作和社工认知度不高、认同度不高、信任度不够,在社工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村民对社工的不理睬、不关注、不配合、抗拒等行为和心理,影响服务效果。如何让村民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和社工,树立自身专业权威;如何建立信任关系,打通为民服务的 “最后一米”;如何认识到村民真正的需求,找到服务的着力点,对接和引导社会资源服务乡村,是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农村领域的缺口化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由于当时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的众多问题,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安排。最初,它的首要目标是处理由工业化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在农村方面较少涉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且社会工作引入中国时间较晚,自身的理论体系及本土化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面向农村这一较新领域,在全世界都很少有合适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基于中国的国情,农村人口庞大,是中国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滞后,且并未很好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因此,如何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如何在社会工作面向农村这一领域找到 “中国经验”,如何培养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热爱农村的社工人才,是社会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目前社会工作呈嵌入化发展
王思斌关于嵌入性发展问题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的政府所涉及的社会服务以及管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社会工作专业想要在这种境况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只能嵌入到政府所运行的体制之中,这存在相应的优势和一定的弊端。优势体现在政府的主导会使社工介入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推动社工服务有效开展,也有利于社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提高服务效能,促进社工专业能力的发展。但此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时政府部门并不是很了解社工的工作职责,会对社工布置一些超出专业范围的其他工作,而社会工作者对于这种任务大多难以推脱。这种关系的形成,并未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个平等的合作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商。推动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积极推动 “去行政化”,找准社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和角色,才能使社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地区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合力,清晰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目前的发展仍主要依靠政府,特别在资金、政策和社会认知度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进一步推进社工领域和政府层面的合作协调,完善体制机制,改善社会工作在政府领域的生存环境,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行政倾斜,拓宽其获取资源的渠道,增强其处理问题的自主权。社会工作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创新水平等各项综合素质,在工作中恪守专业准则、秉持专业价值观,体现出应有的专业价值,在政府中树立起专业威信,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摆脱 “行政化”负担,更具有自主性去参与到乡村工作中去,以更加敏锐的专业意识,感知农村现实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服务内容,社会工作和社工才能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二)创新服务模式,培育社工人才
通过重视对农村社会本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及利用,培养专业性与本土性并存的本土社工人才。要积极引导社工扎根农村,培养一批在农村、懂农村、爱农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进一步改革社会工作高等教育模式,發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整合学校的资源,重视农村社会工作,提高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农村知识的认知度,通过加强农村人才政策倾斜和相关制度保障等多种措施,减轻社会工作人才分布城乡差异化、男女性别差异化、工作领域差异化等问题,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在农村领域的专业水平。社工应形成因地制宜的驻村模式,通过走访落户、协调关系、心理支持、建档立卡等形式与村民建立互为主体的共生关系,同时,要协助村民提升自身能力,打造自我效能感,鼓励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多方合力
要借助 “社工+”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相配合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 “五社联动”模式,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和慈善资源积极参与和支持,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格局,以善治促进乡村振兴。同时,社工要联动政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等多个部门,精准识别服务对象需求,强化其社会支持网络,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积极培育农村自治组织,赋予其发展自主权,助力乡村振兴社区建设。
(四)培养自治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社工介入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农民的自觉性,提高农民自身发展的能力,从而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让农民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来,了解农村的发展规划和所要实施的重要环节,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知情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引导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进入农村的各个领域,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同时要引导高校用人才去培养人才,用知识去改变知识,打造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还要重点灌输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如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绿色理念、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等。
(五)推动本土发展,打造中国经验
激发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自主能力,找到其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地方治理现代化、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改革农村合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专业化,是恢复和增强农村社会职能的必然趋势。构建我国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体制,必须要对西方的理论创新进行吸收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融会贯通,使之成为适合我国实施和发展的模式。
五、结束语
鉴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特殊群体的利益,探索打造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工作者能够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更广泛作用的关键。社会工作者需结合本土实务案例,不断拓宽实践视野,及时反思、多进行经验总结,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招远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8.
[2] 钱铖.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研究[J].山西农经,2021(13): 22-23.
[3] 张和清.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学海,2019(02):79-86.
作者简介: 王政,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