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10-28 22:11杨晓芬钟琴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教学目标思政教育

杨晓芬 钟琴

摘  要:现阶段,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劳动者践行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鲜明旗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与工匠精神在价值导向、培养目的、践行路径等方面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在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核是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其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广大高职院校的育人使命。文章对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49-04

工匠精神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对高水平、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渴望,体现为对卓越品质的追求,奉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虽然古今对工匠精神的定义有所差异,但其精神内核是始终不变的,即对于劳动力、创造力的推崇。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顺应当下经济建设需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我国,对于“工匠”的定义是掌握某种技术或制作工艺的手工业者,诸如玉匠、木匠、瓦匠等。在传统文化当中,工匠精神体现了这些技艺精妙的能人巧匠对于自身专业或职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时移世易,进入新时代后,工匠精神也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对劳动的崇尚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唯有掌握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工匠对于技艺掌握之牢固、运用之纯熟,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方可呈现出珍贵的劳动果实。所以,就本质来说,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在劳动的过程中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1]。

其次,对创造、创新的崇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创造性、创新性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其创造出的事物是新颖的、独特的,并兼具社会意义与价值。保持创造性是大国工匠永恒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稳扎根。对创造的追求既是技艺到达一定层次后才能实现的行为,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是工匠追寻的精神境界。

另外,对品质的崇尚是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如琢如磨”反映了我国古代匠人在制作事物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于品质的追求没有止境,这并非某一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而是工匠精神能够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工匠在创造过程中将自己的心血注入其中,进而实现“道技合一”的目标。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应重点强化工匠精神,在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相应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具体来讲,将工匠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结合,在其中加入大国工匠奋发求强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认识由“必要的谋生手段”,上升至“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教师可以将工匠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结合,引导高职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有能力、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新“匠人”[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需要大国工匠。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制造业,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身上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将工匠精神融入相关课程,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其在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带领学生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心中埋下顽强奋斗、务实敬业、爱岗爱国的种子,从而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二)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理想

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正处在自身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情感理念等均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刚成年,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很多事物缺乏深刻、正确的认知,所以对是非善恶判断比较迷茫,也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思想、不良文化侵蚀。当今的高职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逐渐成长的,其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多信息的困扰,导致其价值观发生变化[3]。比如,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一些新的创业渠道,部分网络明星、网红奉行的“流量即金钱”、爆红暴富的观念与艰苦奋斗的观念相背离。在思政课程中适当加入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客观的眼光来对待流量经济,对市场格局进行自主、冷静的分析,继而能够将心思沉淀下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强化职业素养。

(三)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尽管我国在高新制造领域进步较快,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关键在于具备足够的高新技能型人才。高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可以向每一名高职学生传递爱国敬业、创新突破的理念,培养其对建设祖国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职业追求。高职医学院校应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入掌握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坚守敬业济世初心不变,在教学过程中用工匠精神培育服务社会、守卫健康的大国医工。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和学生学情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这一工作是当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措施方略。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为事业奉献的崇高理想,在学习和工作中力学笃行,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将工匠精神相关元素引入思政課程内容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统筹协调高校思政教师、二级学院及教研室等力量,健全一体化育人体系,关注教学及实践的全部过程,开展科学、有效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行不悖、双轮驱动,产生强大的合力,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4]。另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结合行业创新方向与趋势,制订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案与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素养。国家经济建设、战略转型离不开工匠精神,未来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方可满足社会经济转型。

(二)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实际的效果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其满足社会中对人才的要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来推动自身的发展,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的目的,并展现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理解职业素养的形成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集合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培养真正能干事、干好事的优秀人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学生的“领路人”,需时刻牢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号召、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目标。在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工匠精神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肩负引导者的责任,善于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而非一味将理论内容生硬地抛给学生。教学中需要针对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进行细致的剖析,启发学生将相关内涵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真正理解、领悟工匠精神的精髓,并与自身情况相对照,形成个性化的见解[5]。这一过程需要尽量规避过分“学术化”,尽可能多采用“接地气”的教育形式,通过实际案例,将工匠精神以比较直观的形式传达,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办法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会。

教师应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高职学生已经对部分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更愿意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应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思维,善于启迪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提供机会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借助讨论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沟通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高职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中有很多开放性内容,例如政治影响、历史价值、行为意义等,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答案,需要学习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在思政教学课堂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思维、开放性思维,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对学习的规律产生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拓展思政课程育人渠道

根据新时代育人的培养目标,工匠精神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提供优秀传统文化、个人职业规划、社会责任、“四史”宣传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这些教学范围以外,需要对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充分重视,对思政课程育人成果进行有效的提升[6]。

1. 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当下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作为思政教师应站位高远,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课堂教学中把时事热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紧密结合,用大量的事实与案例向学生展示革新、成就不是在等待中突然降临的,而是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勇士、先进模范,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等,呕心沥血、劈波斩浪、前仆后继、一往无前所缔造而来的。时移世易,如今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这种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逐渐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工匠精神经历了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从精神共鸣到愿意投身其中、自觉自愿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列举杰出的科学家事迹,如兢兢业业、精耕细作,一心实现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平院士;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在中医典籍中寻找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院士;还有一大批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披星戴月的科研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争分夺秒,只为早日完成疫苗研发的科学家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行业前景、社会贡献等角度进行交流讨论,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控讨论时的总体方向,有利于学生能够利用发展的视角将微观的个人职业规划和宏观的国家经济形式、社会发展等结合在一起,从国家优秀人物的身上找到其“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恪守自身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7]。

2. 重视思政课堂实践环节。无数行业精英、时代楷模、人民公仆都可以成为客观、细致诠释工匠精神的最有效的教材。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挚地邀请各行业技术能手、专家和优秀校友进入学校思政课堂,以宣讲报告、研讨会、交流会等多元化的形式,向学校师生介绍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长过程,讲述自己在专业领域攻坚克难的艰苦历程,但对于事业的热忱不改、追求不变,使师生能够近距离、直观地接受大国工匠精神的熏陶,从这些榜样、楷模的现身说法中汲取坚持奋斗的动力,帮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加深情感与价值认知,帮助自己找到未来能够全身心投入的职业方向或目標。

3. 开展第二课堂,打破思政课程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成立大学生思政活动社团,以工匠精神作为活动的重要主题,可以组织在校学生进行主题微电影制作,开展与此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举办精英论坛、专题讲座等,通过形式多元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使这些活动在校园内保持较高的话题度、参与度。在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当中,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验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觉性。

(四)完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确保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离不开制度的力量作为基础保障。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该机制内容中有对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性评价,也包含了学生在实习或踏入工作岗位后一段时间的跟踪评价,确保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长期而有效的。其中,学生的校内考核评价主要涵盖了从课程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交流与社会实践报告的综合性内容,学生实时变动的平时成绩是可以随时验证教学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8]。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优势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可以反映学生的相关情况,如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能够利用该平台迅速掌握学情,并布置相关预习、学习任务,并可以开通作业提醒、学习提醒功能。也可以围绕工匠精神在平台中进行讨论、辩论、演讲、计时问答等活动,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或成果发布在该平台当中。教师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进行量化计入其成绩当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获得奖励,以便调动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情。学校在学生离校后需要及时跟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整与改进,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能体现价值理性也能体现实践理性,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善于因势利导、与时俱进,能够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的内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手段开展教育工作,探索将其有效融入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从而发挥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该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力争培养更多的高素养、高品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燕,程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02):85-90.

[2] 张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文化育人视角[J]. 文教资料,2021(18):117-119.

[3] 朱秋莲,谈笑,王海燕.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求学,2020(08):25-26.

[4] 杨彬彬.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以“内燃机构造”课为例[J]. 山东教育:中学刊,2020(13):38-39.

[5] 陈艳君. 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2):228-230.

[6] 陈言.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领导科学,2020(03):129.

[7] 师晨钟.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5):246.

[8] 陈晓红,孙玮希.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6):85-8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教学目标思政教育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