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
摘 要: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滋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素材,其价值意蕴在于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爱国青年,具体而言即有助于消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认知层面的误读;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层面的异化;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用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重大纪念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拓展育人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教学影响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二十大精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73-0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需呼唤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守正创新。
一、二十大精神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素材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其中,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及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華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丰富了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第一,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国家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大跨越,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考验,14亿多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踔厉前行、奋勇拼搏,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更加巨大的建设热情,正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这些伟大成就,无疑再次向青年大学生证明了,爱国主义是历史的、现实的。人们爱的“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告诉我们: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为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自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同宗同源、不断交融汇聚,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逐渐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如今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体中华儿女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进入21世纪后,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等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持续抓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四,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不是狭隘民族主义,新时代新征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处理好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青年大学生一方面要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主体性,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历史观,消解对爱国主义认知层面的误读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广泛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等错误思潮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是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章取义地解读历史,甚至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或是宣扬“全盘西化”才是现代化之正途;或是丑化民族英雄、抹黑领袖人物,打着“重新评价”“反思改革”等幌子,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或是热衷于“去思想化” “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 “去意识形态化”,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甚者,宣扬“爱国不一定非得走社会主义道路”“爱国是必须的,但是不一定要爱党、爱政府”,这种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的观点,无疑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信仰和民族自豪感,造成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认知层面的误读。
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帮助其正确认识国情的关键一步,也是进行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步。例如,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真实表达、肩负使命的真实记载,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的真实写照。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及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正确认知爱国主义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二)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崇高信仰,纠正爱国主义行为层面的异化
当代大学生积极活跃、充满热情,但其辨别能力不强、政治敏感度较弱,极易被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利用。鼓吹“民族利益”、具有明显排外特征的民族民粹主义往往会煽动青年大学生采取盲目冲动的甚至极端暴力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比如打砸外资经营场所、非法焚烧外资车辆等。还有部分大学生只呼爱国口号而无实际行动,不愿担当,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问题“只逃避”,与时代新人的标准相去甚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感悟伟大领袖、英雄人物的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把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结合在一起,成长为真正的爱国者。
(三)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夯实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受开放、多元网络世界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当前还有部分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用传统的说理式教学方式,难以真正激发其爱国情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四史”学习教育为依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来龙去脉,讲鲜活党史上出现的领袖人物、先烈英雄、时代楷模,让大学生产生共鸣。讲清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及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其内心的爱国情感,提高其认同度,最终坚定爱国信念,并上升为爱国理性。
三、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用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首先,抓住教育主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块主阵地中,推进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党史教育的整体设计,不仅在思政课堂上凸显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位置,还要利用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环节体现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教育。比如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讲授党史时,可以通过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的“三件大事”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深远意义,引导学生真正听党话、跟党走。
其次,把握教育重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波澜壮阔,在进行党史教育时,要着重讲清楚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浓烈的家国情怀、为大家舍小家的民族气节、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等,着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所进行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
最后,调整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可以运用“参与、互动、分享、化成”[3]的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通过“教育者引导—学生自主研习—集智分享—体验化成”[4]的方式,采用参与式教育策略,运用理论讲授、学生讲演、问题讨论等具体方法,达到通过参与找到教育切入点、通过互动找到教育共鸣点、通过分享找到教育聚焦点、通过化成找到教育落脚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回应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困惑,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重大纪念日开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实景中接受党史教育。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筛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5],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场所开展实地参观、实践体验、现场教学等活动,也可以邀请革命老兵、烈士遗属、红色事迹宣讲团等走进校园,让大学生聆听他们生动的讲述、感受信仰的力量,从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用所学回报社会、奉献祖国,培养其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
其次以重大纪念日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对曾经的落后与贫穷缺乏感知、许多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够透彻。借助重大纪念日活动,加强党史教育,介绍纪念日的确立过程、讲清重大事件的真实过程,以正确历史观讲述史事,充分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历史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原貌、整体把握历史走向,旗帜鲜明地痛击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端正爱国认知,激发爱国热情、践行爱国行动。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教学影响力和吸引力,拓展育人阵地
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更便捷的信息来源、更自由的表达平台;但另一方面也暗藏了良莠不齐的言论、歪曲事实的误导甚至别有用心的挑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新媒体素养。一方面要善于从良莠不齐的各种网络资源里发掘、筛选、整合优质资源,把二十大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进行教育。例如,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推送二十大精神宣讲;建设思政教育仿真实训基地,利用VR技术和3D动画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置身于红色基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送二十大精神学习内容,并开展实时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教育效果等。
其次在校方官方网站上开辟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固定专栏,建立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例如,介绍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介绍本地著名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研究成果;介绍本校的优秀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先进楷模。充分运用生动的素材开展持久有效的宣传教育。
四、结语
总之,党的二十大精神既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探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开展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 (2022-05-28). 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
[3] 柴坚,孙小悦. 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 吕梁学院学报,2022(05):72-74.
[4] 李丽. 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146-149.
[5] 秦雨. 新媒体时代“00 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 大学,2022(06):119-122.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