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对CT增强扫描中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3-10-27 04:42郜芬芬张丽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护理质量实施计划

郜芬芬 张丽萍

【摘要】  目的    探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模式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前于高安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1 1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于高安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1 1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护理质量、情绪状态、过敏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0.51%)低于对照组(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分级护理、技能操作、服务态度、饮食指导及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过敏发生率(0.59%)低于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9.66%)高于对照组(9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環模式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减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减少过敏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 CT增强扫描;  碘对比剂血管外渗;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7-0067-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7.022

CT增强扫描是一项用于疾病诊断的技术,当前已成为影像检查的重要手段[1-2]。但CT增强扫描过程中需注射碘对比剂,受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引起局部疼痛、麻木,甚至导致皮肤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对扫描图像的检查质量造成影响,降低疾病诊断准确性,临床需加强护理干预[3-4]。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PDCA)循环模式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包含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4个阶段,该循环呈螺旋式上升,可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升。当前临床关于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CT检查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于高安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前于高安市人民医院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1 1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于高安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1 1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732例,女性446例;年龄21~93岁,平均年龄(50.51±4.26)岁;体质量指数19~29 kg/m2,平均(22.33±2.17)kg/m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11例,中学399例,小学368例。对照组男性738例,女性440例;年龄12~89岁,平均年龄(50.54±4.22)岁;体质量指数19~30 kg/m2,平均(22.38±2.20)kg/m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17例,中学399例,小学36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该医院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采取口头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讲解检查的方法、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检查患者当天的饮食情况并给予指导,嘱患者积极配合,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1)计划阶段。成立由护士长、护理人员及技师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及循证护理等方式,对以往发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整理,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患者、护理人员及技师3个方面。其中患者因素包括配合差、穿刺后体位不当及血管条件差;护理人员因素包括血管评估不充分,穿刺技术差及注射过程中观察不及时;技师因素包括与护理人员沟通不到位、注射速度选择不当及注射观察不及时。针对上述诱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操作流程。(2)实施阶段。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针对计划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患者方面,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于穿刺结束后耐心讲解留置针维护及注意要点,嘱患者保持平稳情绪。护理人员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培训,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穿刺时应尽量选取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处,使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并在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技师方面,针对血管情况较差的患者,穿刺护士应使用红色笔注明,以提醒技师选取合适速率;药物推注前试推注50~8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结合试推注情况选取合适的注射速度,药物推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高压注射器压力变化,以防严重外渗的发生。(3)检查阶段。制定碘对比剂血管外渗质控流程,采用3级检查管理制度,由质量控制小组对质控流程的规范化进行自查自评,并由专人进行记录,完善碘对比剂血管外渗资料的收集,每月进行总结分析,寻找仍然存在的问题。(4)处理阶段。由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质量检查、制度落实等情况,将成功经验形成规范化标准持续运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纳入下一循环中进行修正。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护理质量、情绪状态、过敏情况及护理满意度。(1)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对比2组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情况。评估标准:<20 mL为轻度渗漏,20~50 mL为中度渗漏,>50 mL为重度渗漏。(2)护理质量。对比2组患者护理质量,采用该院自制护理质量量表从分级护理、技能操作、服务态度、饮食指导及病房环境5个维度进行评价,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52,重测效度为0.862,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3)情绪状态。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ale,SDS)评价。2个量表各包含20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其中SAS>50分为有焦虑症状,SDS>53分为有抑郁症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负性心理越强烈。(4)过敏情况。对比2组过敏情况,包括恶心呕吐、低热、咳嗽。(5)护理满意度。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ale,NSNS)评价,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满分95分,≥77分为非常满意,57~76分为满意,≤56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碘对比剂血管外渗    观察组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质量    2组患者护理前分级护理、技能操作、服务态度、饮食指导及病房环境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分级护理、技能操作、服务态度、饮食指导及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情绪状态    2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相比,差异無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过敏情况    观察组患者过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CT增强扫描作为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需利用含碘造影剂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5-6]。碘对比剂属于发泡剂,具有高浓度、高渗透压、高黏滞度等物理特性,一旦外渗,可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预后。碘对比剂血管外渗是CT增强扫描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轻微的皮肤反应,重者伴有严重的皮肤坏死或溃疡,增加医疗纠纷发生风险。临床应加以预防,消除CT增强扫描安全隐患,保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规护理内容较为单一,护理人员多简单口头宣教相关注意事项,虽在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诱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风险因素与多因素相关,常规护理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分级护理、技能操作、服务态度、饮食指导及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过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对CT增强扫描患者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较好。PDCA循环模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环节,将成功措施纳入标准,将仍然存在的问题留待下一循环进行解决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促使护理工作质量阶梯式上升[9-10]。刘志芳等[10]的研究表明,PDCA管理能够减少患者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对比剂外渗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利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PDCA循环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优越性。本研究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CT增强扫描中,分析以往CT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原因与患者、护理人员及技师等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针对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强化培训,以规范其穿刺流程,促使临床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穿刺手法、角度,调整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可为穿刺做好充足的准备,保障穿刺的顺利开展。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强化干预,旨在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各项检查的有效开展,进而减少患者因素所致的碘对比剂血管外渗,达到减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的目的。PDCA循环模式采取3级检查管理制度,保障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落实,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临床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疏漏,进而减少碘对比剂渗漏的发生,减少过敏情况,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PDCA循环模式管理能够减少CT增强扫描中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及过敏情况的发生,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郭爽,李清,吴芳,等.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2):173-177.

[2] 王婷婷,曹锋,王裴培,等.能谱CT多参数评估5种浓度碘对比剂对胸主动脉增强效能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3):19-22.

[3] 敬茜,赵俐红,陈义,等.两种不同速度静脉注射碘对比剂患者疼痛情况的调查[J].四川医学,2018,39(11):1285-1287.

[4] 曹建勋,张康燕,姚国立,等.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行CT血管成像的有效性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0):908-909.

[5] 李定丽,宋妍清,周丹.增强CT检查患者应用静脉血管通路耐高压预警评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9,26(12):69-73.

[6] 王艳杰,梁志冉,叶兆祥.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9):840-842.

[7] 钟庆芳,武惠明.低管电压结合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肺动脉血管成像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8,29(13):1916-1919.

[8] 王丹萍.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2):3864-3866.

[9] 黄超琼,陈洪玲,李建英,等.PDCA循环在降低CT增强检查中对比剂渗漏不良事件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44(1):123-126.

[10]    刘志芳,卢艳君,张碧红.PDCA管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预防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9,30(22):2990-2992.

(收稿日期:2023-06-18)

猜你喜欢
护理质量实施计划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