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在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中的构建与传播

2023-10-27 16:35潘曦阳刘明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对外传播

潘曦阳 刘明阳

[摘要]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汉语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深耕我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二十多年,不断助力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文章以“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为例,分析其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内容、特点和功能,阐述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多元路径,提出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提升策略,为持续传播我国语言文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品牌项目;文化符号;对外传播;“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获得广泛关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一股学习汉语、认识中国文化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广中国文化,打造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与项目,有利于世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助力搭建文化沟通互鉴的桥梁。“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依托“汉语桥”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是面向全球中文爱好者的线上中国语言文化体验项目,旨在增进中外青少年对双方语言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据相关统计,2020—2021年,“汉语桥”组织了200多家教育机构面向海外实施600多个线上团组项目,平台注册学员涵盖近190个国家9.56万人。

文章围绕“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研究其文化符号的构建和对外传播,从文化符号的内容、特点和功能出发,探讨其对外传播的多元路径与提升策略,以期加强此类人文交流项目国际传播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中引用的案例主要基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负责建设的“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外教带你看中国”,该项目制作了当代中国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书法、电视剧、综艺七门文化录播课,以及云游大连、云游旅顺博物馆、美食记、云上皮影戏、一个作家的日常、城市足球记、老友记七门文化体验课,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一、“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内容、特点和功能

文化符号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志,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反映某个特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1]。文化符号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选择与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交流的效果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内容

“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自开发以来,大力对外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比较典型的文化符号: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影音作品、传统技艺、地域风光。

文学作品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符号之一,相比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其对其他文化受众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与良好的可接受度。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文学作品主要集中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阶段对应的代表作品。书画艺术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沉淀的宝贵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文化符号,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书画艺术主要介绍中国当代书法及美术的概况。影音作品由影视作品与音乐作品构成,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文化符号,更具直观化、感性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特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影音作品一般从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等方面介绍中国当代影音发展历程及相关代表作品。传统技艺作为一个民族非物质性的文化符号,充分凝练了民族文化内涵,展现了民族深层次文化与价值观。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的课程从皮影戏的道具制作、发展历程和采访当代皮影戏传承人等方面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技艺的风采,能有效吸引海外受众的眼球。地域风光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名片,也是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特色符号。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数十个城市在尽显自然风光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也对外诉说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色彩,传播独具中国特色与魅力的文化内容。

(二)“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特点

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沉淀出纷繁复杂、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不断吐故纳新,开放包容。“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广泛选择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影音作品、传统技艺、地域风光五种文化符号,通过线上教学展示当代中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民族性与包容性。

1.民族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對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符号彰显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特性。民族性指一个民族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所表现的较为普遍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引导民族思想、行为、审美等,能够塑造民族整体形象[1]。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选择的文化符号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书画艺术,无论是影音作品还是传统技艺、地域风光,都凝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经验、审美等。呈现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揭示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定位发展方向和坐标;持续创新、多样包容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风度的象征;关注当下、缘事而发的影音作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凸显中华民族的形象与风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等传统技艺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彰显城市特色的地域风光叙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承载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

2.包容性

孟子说:“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类具有共同先天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不会被国家、民族、文化环境的差异所影响的。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负责建设的“外教带你看中国”项目运用地域风光文化符号,围绕大连的地域旅游资源,通过文化体验课介绍大连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其中:星海广场、滨海路木栈道、中山广场、东方威尼斯水城等为人们提供共通的审美体验;旅顺博物馆展示旅顺的历史文化风貌;大连本地的农贸市场上人们购买当季海鲜,制作并共享海鲜盛宴;从小学生到成年人的城市足球队故事诉说着大连人们对足球的热爱。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到美食、运动,这些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加深远,使其他文化受众听懂、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呈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功能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表征包括语言、各种记号及代表与表示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是意义产生与交换过程中的必要组成成分[2]。“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的内容画面和声音通过结合自身特定的意义与感情色彩,组成具有传递意义的文化符号,从而构成中国文化的表征系统,并向广大海外受众进行意义建构和传递。在意义的建构和传递过程中,这些文化符号搭建起文化沟通互鉴的桥梁,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本国各种文化符号表征的文化产品来塑造的。“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呈现的多种文化产品,利用文化符号,从各个角度塑造了多元的中国国家形象,例如:中国影音作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刻画了危难面前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团结一心的精神,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文化综艺《国家宝藏》通过呈现文物珍品,凸显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塑造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国家形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歌手及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和创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符号化传播和意义建构,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有力宣传,也是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人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二、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多元路径

(一)文化先行

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特定的价值系统,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并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从深层次上构成中华民族心理发展和历史传承的要素,更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3]。然而,如果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固守传统,则容易导致传播内容流于表面,难以吸引其他文化受众。“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在选择文化符号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并将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在中国当代文化上,无论是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影音作品,还是传统技艺和地域风光,都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与活力。此外,“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还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为基础,契合文化传播实际,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向海外受众成功展示易被感知的文化内容,从而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他者搭桥

在进行跨文化的对外传播时,文化折扣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现象。霍斯金斯提道,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文化产品,对该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具有吸引力,而对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来说,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很难认同这种文化产品表现的价值观、社会制度、行为模式等[4]。“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负责建设的“外教带你看中国”项目特别邀请来自英国的外籍教师与来自斯里兰卡和巴西的国际学生,让他们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对中国文化展开叙述与提问,从而呈现对中国文化符号理解的新视角与新观点,进一步体现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客观性。这种“他者”视角下对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展现与传播,更能满足其他文化受众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中国文化产生认同。可见,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充分发挥部分其他文化受众作为交流中介的优势,搭建不同的文化沟通桥梁,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海外受众兴趣,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社会风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三)文旅融合

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现象,体现文化的特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是因为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的活动,将各自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用特定的符号传播给特定的群体,并不断传承,从而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是旅游者通过地域性的空间流动,使本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并碰撞,可以说,旅游本身便是文化的传播过程[5]。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负责建设的“外教带你看中国”项目依托大连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制作文化录播课,通过外教引导国际学生旅游的方式讲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的传播方式使得跨文化对外传播不再以单一的文化符号形式呈现,而结合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帮助其他文化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让饱满的中国文化特色景观、文物和典籍活起来,达到更好的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三、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提升策略

(一)深挖內涵,共情传播

“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立足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积累与筛选而形成的宝贵的中国文化,通过文化符号进行对外传播,进一步深挖这些文化符号蕴含的思想内涵,突出民族特色与价值。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非物质性的文化传播包括其思想内涵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体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思想价值内涵认知不足,对当代的核心价值构建感到迷茫[6]。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最能体现民族性的文化应当是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倾向和文化需求,更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引发共情。共情指个体对他者的情绪产生共鸣,设身处地为他者着想,并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去认知、理解问题。共情表现的是一种主体间性,它是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互关系的关键因素。共情传播对降低文化折扣,减少文化间的误解,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文化对外传播应结合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国文化符号中具有传播价值的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膜和认识壁垒,引发其他文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共振和文化认同,从而获得更显著的传播效果。

(二)细分受众,精准传播

基于受众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文化对外传播并不是单向传播的过程。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同语言、年龄、职业、文化背景下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心理、价值观念,对同一种文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认可度也是不同的。文化对外传播要从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出发,结合自有媒体国际传播的特点,细分受众,对具有文化差异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文化符号传播策略,并对传播内容做出相应调整,求同存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文化载体,构建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真正实现精准传播。

求同就是文化对外传播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共同的话题,在思想情感上寻找共同点,从而拉近各种文化受众彼此间的距离,在各国文化差异和共同内容的基础上用一种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凸显中国文化包容性。存异是文化对外传播以受众为导向,细分不同的民族和受众并尊重各种民族文化和个体差异,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融合和吸收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取向,寻找两种文化的交汇点,并根据输入国文化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在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重视差异性,生产和创造对应的文化产品[7],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三)拓宽渠道,多元传播

文化符号对外传播从形式和属性上分为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两种基本形式。文化外交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利用政府外交、公共外交等传播渠道,借助文化演出、影视交流、艺术展览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符号。文化贸易通过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利于生产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建构国家形象,创设文化品牌,开展文化对外贸易,为世界提供具有中国风格、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产品。产业文化发展要走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模式,除了官方交流,还要重视民间交流,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在文化对外傳播中的优势,帮助“汉语桥”这类人文交流项目造势、宣传[8]。

同时,文化对外传播也应重挖掘视中国文化符号内涵与作用,运用现代文化艺术与传播工具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现代性解读,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并在持续的创新与超越中完成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建,为世界创造与传递共有观念,从而增进其他文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四、结语

“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知名品牌,选择什么样的文化符号,如何进行传播,如何提升其传播效果,是值得各界继续研究的问题。当前,文化对外传播面临变革与重构,在坚持优化内容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变迁的步伐,抓住技术革新的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文化符号及其思想内涵,是像“汉语桥”这一类知名品牌项目提质增效的历史选择和实践路径,其线上团组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打造优质文化品牌项目,通过文化符号将中国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内涵对外传播,可面向世界树立一个历史悠久、包容开放、创造革新,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文化传播质量。

[参考文献]

[1]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刘正荣.对外传播视野下中国文化符号的构建与接受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古风美食短视频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3]姜智芹.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莫言作品为个案[J].人文杂志,2015(01):63-68.

[4]潘曦阳.国产西北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叙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07):54-57.

[5]石岩.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10):100-102.

[6]刘明阳.“哈利·波特”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出版广角,2016(05):63-65.

[7]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8]朱芳瑜.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和策略研究:以哈罗德·拉斯韦尔“5W”模式为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对外传播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