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 杨铮
[摘要]人大新闻是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相关的一种特殊新闻品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律性和民主性。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大新闻的传统报道框架及内容生成模式正在被新的技术变革所重构,这突出表现在新媒体对传统人大新闻内容呈现和发布平台的重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作为政务主体的各级人大,应明确自身与专业媒体的差别,促使人大新闻在技术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重构角色,利用信息优势和信息资本,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人大新闻;媒体融合;短视频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传统的人大新闻主要以纸媒为传播媒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固定的报道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满足当下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14年媒体融合政策出台以来,人大新闻成为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阅兵场”[1]。由于信息发布主体和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人大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律性和民主性。
在内容层面,传统的人大新闻以党政工作为报道重心,程序性、结论性的内容占较大比重,官话、套话偏多[2]。经过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人大新闻形成固定的报道框架和叙事策略,语言风格较严肃,报道形式较单一,对普通受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在报道模式层面,传统的人大新闻通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倾向于灌输式、单向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大新闻在新闻信息的采集、生产和发布等环节上进行一系列探索实践。然而,如何看待媒体技术对人大新闻的重构,并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找准人大新闻的定位,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大新闻,依旧是当下相关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内容呈现重构:人大新闻的短视频转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3]。随着媒介技术的升级迭代,融媒体发展已经出现显著的短视频转向。
李良荣曾明确指出,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4]。早期的人大新闻因媒介形式和报道体裁而表现较为枯燥,不便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当前,短视频以生动的语态、直观的信息呈现以及明显的社交属性,更贴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触媒习惯,重构人大新闻的内容呈现方式。此外,相关认知效果的比较研究也表明,采用图像编码体系的短视频对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效果是传统的文字和静态图像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短视频作为新闻载体具有更强的现场感、说服力[5],对人大新闻在内容呈现上的重构产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一,短视频对人大新闻的内容重构突出表现为社交化。“据CSM媒介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91.2%的网民曾通过短视频进行社交互动,短视频已经成为网民使用最大众化的视频应用。”[6]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短视频已经深度嵌入其新闻内容板块,兼具可观看性、可分享性,发挥娱乐功能和信息资讯功能,能够凝聚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人大新闻的重构可以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推进短视频在人大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增强人大新闻在社交媒体中的受众黏性,提高话题热度。
第二,短视频对人大新闻的内容重构突出表现为碎片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受众在移动场景中的触媒习惯,短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随着受众年龄的增长,主流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受众市场格局也发生新的转变。相较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短视频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强调生活化和趣味化,并容易嵌入生活化的传播场景,成为更加符合年轻受众使用习惯的媒介。
二、发布平台重构:“两微一端”与人大新闻
自2014年以来,我国政务新媒体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两微一端”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新平台。
(一)微信
目前,除宁夏、黑龙江外,29个省区市级人大均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其中,江苏、新疆和四川的人大最早开通微信公众号。在板块设置上,省区市级人大微信公众号基本形成固定的板块内容,比如党史学习、服务平台、人大动态等。然而,整体上,人大新媒体新闻报道发布频率不稳定且生产质量有待提高,人大的“两微一端”也亟须提高发展水平。其中:湖北人大、湖南人大微信公众号侧重打造微信矩阵,与各级人大联合传播,但传播范围有待进一步实现全覆盖;上海人大、江苏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有投稿渠道,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互动平台,但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报道形式来看,目前湖南人大、江苏人大发布等人大微信公众号开设了视频专栏,其中贵州人大微信公众号开通了专门的人大微信视频号。这进一步丰富了人大新闻的报道形式,具有实践意义,但其总体上产出较为有限,媒体传播力不足,尚未形成广泛关注。从内容生产来看,省区市级人大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新闻内容原创度方面远不及全国人大,部分内容来自对其他媒体报道的搬运或二次加工。例如,海南人大和山西人大微信公众号自2017年创建以来,仅借助超链接实现微信端向新闻网页端的跳转,尚未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独特优势。
(二)微博
相比微信公众号,人大微博平台的建设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现有的人大微博中,以县市乡一级的人大微博居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运营的人大微博账号仅有33个,且这些账号平均发文量仅4000余条,粉丝量超过1000的僅有14个,甚至不少账号已停更。自开设以来,这些人大微博的新闻内容生产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从各级人大微博运营情况来看,其新闻内容生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转发其他微博账号内容,以哈尔滨人大官方微博为主要代表;一类是网页新闻的复制或加工,以河北人大、成都人大微博为代表。从整体上看,已开通的人大微博账号的账号活性、内容与平台的适配度有待提高,与网友互动交流有待增强,尚未能发挥人大微博的独特优势。
(三)网页客户端
目前,省区市级人大已经搭建起成熟的新闻网页,加强客户端的建设,且在基调风格、内容排版、栏目设置等多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在基调风格上,人大网页客户端基本上以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作为底色,简单大气;在内容排版上,其以图文为主,兼有视频、H5等融媒体形式,排版工整;在栏目设置上,其包含网上信访、人事任免、代表履职、法律法规、人大会议等基本板块,甚至增加特色栏目,如中国湖北人大网页端的《人大公报》栏目,河南人大客户端的《融媒专区》《他山之石》等栏目。
值得一提的是,省区市级人大网页客户端已和政府部分、全国人大等建立了超链接,可以实现一键跳转,信息互通。此外,省区市级人大主办的新闻杂志,也通过人大网页客户端传播,比如湖北省人大的《楚天主人》、重庆市人大的《公民导刊》、河北省人大的《公民与法治》等。
三、角色定位重构:顺势而为,独具一格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这对人大新闻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人大是政务主体和国家权力机关,人大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人大新闻应明确自身定位,重构角色,继续深化媒介融合,并形成独具一格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传播效果。
第一,短视频虽然重构了人大新闻的内容呈现方式,在信息表现上更为立体和生动,但是受限于时长和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新闻内容之间缺乏连续性,这不利于以完整和有深度的方式表现人大新闻的全貌,也不利于受众对人大会议及政策的详尽理解。因此,面对新闻报道短视频转向的大趋势,人大新闻应给予受众在媒介载体形式上的充分选择权,客观看待短视频的角色和作用,利用好短视频新闻受众黏性高、便于分享等特点,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为深度报道引流。此外,人大新闻还可以推出系列短视频,将相对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联系起来,避免单个短视频消解新闻的完整性和思想深度。同时,人大新闻也可以着重发布“人大附属话题新闻”,利用短视频对重要人大事件进行内容补充。例如,人大代表日常工作、人大会议趣闻等,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与传统人大新闻报道形成差异化,使人大新闻覆盖更多的目标受众,切实增强人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从新闻的内容上看,人大新闻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基于权力机关公开信息的新闻,另一种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目的的宣传型新闻。客观地说,第一种人大新闻虽然关乎社会民生,但是总体上属于通知和公告的类别,而第二种人大新闻尚无法很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利于吸引普通受众。因此,总体上看,人大新闻较难产生爆炸性新闻效果。“很少有政务微博获得成功,政府微信公众号也鲜有成功的范例……这与其定位、理念和社交媒体不匹配并缺乏专门的运营队伍有关。”[7]从身份及社会功能的定位上看,作为政务主体的各级人大区别于央视、《人民日报》等专业媒体,其推动人大新闻的媒介融合创新,目的不在于将信息资本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本,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大影响力,形成区域的传播认同。据此,人大新闻在常态推送时应适当增加其他新闻信息的推送,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刚性信息需求,提高受众活跃度,增强影响力。有相关研究认为,“两微一端”中重大事件信息扩散存在差序驱动规律,“关系+核心利益事件”的组合以及“算法+非核心利益事件”的组合能获得更好的信息扩散效果[8]。因此,在由社交关系主导的“两微”上,人大新聞应更加关注受众的核心利益,满足受众对重大新闻的需求。相比之下,网页客户端作为传统媒体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延伸,在信息流动上具有更强的主动性,人大新闻应考虑利用网页客户端,推送以受众偏好和算法为基础的内容,并在主要核心内容之外适当增加其他生活化内容,通过提高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内容的活跃度,培育常规受众群体的忠实度。总体而言,人大新闻找准自身定位,采取差异化内容投放,避免内容同质化和信息冗余,有利于各级人大“两微一端”真正融而不同,形成组合传播矩阵。
四、结语
人大新闻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相关,是符合一般新闻规律的特殊新闻品类。传播媒介尽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结构要素,但仅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大新闻又是传播媒介中相对更小的一个结构。因此,人大新闻发展及其实际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政治系统、经济文化系统以及受众整体受教育水平、参政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融媒体背景下,人大新闻要实现持续良性发展,除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努力,还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以保障其作为一种极具政治特色的刚性新闻,顺利与融媒体技术接轨,切实发挥政治作用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祥敏,董华茜,罗坷欣.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时政报道创新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04):40-48.
[2]翟兴波,李璐,肖小平.全媒体时代人大新闻报道研究[J].新闻前哨,2016(02):27-2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03].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807/MAIN169137187130308PEDV637M.pdf.
[4]李良荣.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J].青年记者,2018(30):4.
[5]王朝阳,魏杰杰.移动短视频新闻用户认知效果的比较实验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01):13-25.
[6]王旭,徐亮.短视频对时政新闻的重构:以央视新闻“V观”栏目为例[J].传媒,2021(10):57-59.
[7]胡翼青,沈伟民.艰难的嵌入:反思“两微一端”的当代社会实践[J].编辑之友,2018(06):5-12.
[8]沈阳,冯杰.两微一端重大事件信息扩散模式对比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