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探究

2023-10-27 09:01胡英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学生管理大学生

摘 要:互联网时代,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正成为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创造积极向上的媒介环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媒介素养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等手段,探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学生管理;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年轻群体仍然是网民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未来国家的综合实力。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交往方式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利维斯提出。根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在“阿斯彭媒介领袖会议”上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英国学者凯丽·巴查尔格特认为具备媒介素养的人需要掌握四种技能:一是获得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做出明智的选择;二是了解各种媒介使用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三是掌握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受众的反应;四是能够利用媒介表达思想、传播信息。当前,媒介素养可以说已经与阅读和写作一样,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占领学生管理的舆论阵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参与舆论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尤其是当舆情突然发生时,高校要善于借助学生群体中媒介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占领舆论阵地。

二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日常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从线下转到线上。但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很容易让青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迷失自我。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成长需要,合理利用媒介,有效筛选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信息。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面对似是而非的网络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是有助于学生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媒介信息贯穿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探索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的新模式。要改变以往注重线下管理的旧模式,主动整合媒介资源,寻求线上管理的新模式,尝试通过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助推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

二、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判断解读能力不足。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生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每天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却未能具备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解读能力。部分学生对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加思索、不经筛选就全盘接受。媒介传播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以至于迷失在信息海洋中,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信息批判的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巨婴”。

二是媒介使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觀,但是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往往尚未形成独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面对网络信息和舆情事件时,容易受到虚假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影响,有时甚至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弱点,引诱他们参与一些触碰法律底线的活动,或针对他们进行诈骗。这些情况不仅破坏了高校的日常管理秩序,甚至还会对个别学生的前途命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是媒介运用的深度不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接触和利用网络媒介时,更多的是为了消磨时间、休闲娱乐。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消耗在追剧、玩游戏、刷短视频等娱乐消遣中,而对一些严肃的社会话题则保持冷漠态度,甚至会以一种局外人身份调侃面对。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运用媒介的过程中,仍停留在追求享乐的浅层次,缺乏深度运用媒介观察社会、参与公共讨论、关注国计民生的主动意识。

四是媒介认知缺乏系统性。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但往往对媒介的特点和类型等,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他们通常仅凭现有的社会经验和个人直觉形成对媒介的认知,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就导致他们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常常只能表面化地审视、被动性地接受,而忽略了新媒体时代媒介对社会群体更深层次的影响。以上几点足以证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急需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是加强监管力度,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媒介环境。政府要建立健全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好媒介传播的环境,确保媒介依法依规运行;相关部门要完善针对媒介的监管体系,引导媒体切实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干净、清新、向上的传播氛围;媒介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己任,增强使命担当。尤其是在以大学生群体为受众的信息传播中,务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营造健康向上的媒介环境。

二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当前,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针对的是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这就导致媒介素养教育缺少普及性,大学生作为深受媒介影响的群体,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引导。对此,各高校应主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必修的公共课程,从而通过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学习了解媒介发展的演进历程,深刻体会媒介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能够正确判断媒介信息、自觉抵制负面信息,学会正确利用媒介提升自我。此外,还应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加强网络道德与网络法规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知晓个人使用媒介时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理性、负责、谨慎地参与网络传播。

三是强化媒介素养实践教育。丰富大学生的媒介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传播意识。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媒介实践的平台。比如,校团委可以根据在校学生使用媒介和接受信息的特点,举办类似媒介素养宣传月、新闻写手大赛、短视频拍摄大赛等实践活动;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参与学校官微、官網、短视频账号的维护管理。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接受专业的媒介训练,帮助更多大学生成为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信息接受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四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会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式灌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如果自身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将很难与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导致对大学生的引领力不足,也就很难在帮助学生成长、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在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媒介传播的方法技巧,能够随时获取最新的网络信息,成为网络使用的行家里手,积极运用媒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参考文献:

[1]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3-03-02).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

10755.html.

[2]凯丽·巴查尔格特,张开.媒介素养与媒介[J].现代传播,2005(2).

责编:司 哲

作者简介:胡英(1985— ),女,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纪检监察审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学生管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