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娇 吉林市龙天橡胶制品经销有限公司
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既可以厘清固定资产状况,明确固定资产数量,也能推动固定资产管理朝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果,预防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确保固定资产可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不佳,亟须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有序开展。
固定资产主要指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及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实物资产,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同时,对于部分不用于生产经营,但使用年限超过两年且单位价值高于2000元的设备,也应当将其视作固定资产。高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信息化时代下,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种类和具体构成,方便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而且确保各类管理措施能够有序落实到位,有效避免损坏、丢失的情况,维护企业固定资产安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活动提供关键支撑。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每一笔固定资产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固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时规避各类管理风险。此外,现阶段国民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期,这也使企业面临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企业内部并未形成良好的管理环境,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并未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合理、未能落到实处。同时,企业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降本增效之间的必然联系,未能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和企业核心业务发展共抓,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未能得到有效开展。
此外,部分企业虽然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但是缺乏信息化意识,并未推进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也并未针对信息化管理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不佳,未能契合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需求。
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动态意识,能够灵活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措施,确保管理措施能够适应管理需求。同时,管理措施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而灵活调整。然而,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措施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管理人员无法根据具体的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导致管理工作未能契合管理需要。
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并未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固定资产信息不透明、未能实现企业内部共享,而且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性质、使用年限、构成等内容的记录不够详细,甚至存在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分离的情况,例如,某项固定资产实物已经报损,但账面并未及时更新,而企业接下来的生产活动需要用到该项固定资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生产受阻。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当、信息化程度不足给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带来阻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制度是否完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权责分配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标准和流程作出明确规定。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不足,未能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管理权责模糊,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存在权责混乱的情况,部分固定资产由两个及以上的部门共同管理,如企业内部的生产设备,理应由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协同管理,但两个部门之间并未做好协调工作,导致双方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存在权责混乱的情况,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一定阻碍。同时,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兼容性差,未能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也给管理工作造成障碍。二是制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如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等,但企业并未及时做好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受到影响。三是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和报废手续有待优化,部分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存在过度购入的情况,而且部分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设备的寿命缩短,出现提前报废的情况,同时,固定资产报废手续不严,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重要表现。
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理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融合应用,这就需要企业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技术层面的支撑。然而,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力量,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在这一方面,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实力,无力推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同时,另有部分企业虽然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升级维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管理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出现功能不全、性能不先进的情况,不可避免地给固定资产管理造成阻碍。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需求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企业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体由管理人员开展,而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对该项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也就未能重视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信息素养相对不足,未能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固定资产管理需求。同时,部分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未能达到标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可能面临较大的道德风险,容易出现管理人员以权谋私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可能受损。
前文提及,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管理理念薄弱,对此,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形成足够重视,尤其是企业领导与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把握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降本增效、经营发展之间的底层逻辑,将固定资产管理视作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展企业内部宣传教育,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宣讲固定资产管理案例使管理人员、基层员工正确看待固定资产管理,鉴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工作,故而相对应的宣传教育也应当实现常态化开展。二是推进固定资产管理融入企业日常工作和发展战略,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其上升至战略的高度,能够有效引起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重视。三是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完善相应顶层设计,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并针对信息化管理制定相应的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确保信息化管理措施能够有序落实下去。
在固定资产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期间,企业领导应当发挥关键作用,针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并针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开展信息化管理,同时使基层员工积极配合,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应当根据外部环境变动主动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力求各项措施切实可行。具体而言,管理人员应当形成动态意识,能够及时察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动情况,并针对变动情况展开详细分析,进而调整原有的管理措施,确保管理活动能够满足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切实保障固定资产安全,避免出现管理风险。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应当及时更新固定资产状态,具体包括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使用情况等,如果固定资产实物损坏,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上报,并更新账面数据,确保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相一致。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固定资产管理措施的优化调整,通过计算机设备全面收集、高效处理固定资产信息,为后续的统计和数据分析提供方便。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活动状况以及各部门的固定资产需求制定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维修计划,有效规避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此外,企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实时监督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及其必要性,不论是企业还是管理人员都应当树立动态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措施的灵活性、有效性。
此外,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管理及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故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应当与企业战略方向相一致,这也要求企业应当积极推进滚动计划法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的管理需求灵活调整管理措施。
前文提及,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基于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内容老化的情况,企业需要从制度入手,抓住制度建设这一“牛鼻子”,从权责、内容和手续三方面入手,推进制度持续完善,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可行。
一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权责,尤其是在两个及以上部门共同管理某一固定资产时,尤其要注重通过明确的权责机制推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达成共识,共同发力,确保管理措施切实、有效落实下去,同时,明确的权责机制也有助于发挥责任的督促作用,督促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切实履责,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出现玩忽职守的情况。二是推动制度内容更新,尤其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确保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能够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当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根据实际的管理需求切实更新制度内容,确保制度的适应性。三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论是购入、使用或是报废,都要严格按照手续进行,尤其是避免出现过度购入固定资产的情况,避免资产闲置,同时,在使用固定资产前后需要针对固定资产的状态和具体情况做好记录,并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报废流程,确保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和报废都切实符合标准。
结合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管理需求主动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例如,企业可以基于ERP 系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其是发挥ERP 系统在固定资产采购、核验发票、库存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进行流程再造。同时,在ERP 系统的帮助下,财务部门可以针对各部门的具体需求进行详细审核,避免出现个别部门虚报需求的情况。不难发现,ERP 系统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避免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符的问题,并且规避人为因素导致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为企业开展资产核算活动提供支持。
针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优化资金配置,加大对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以此提升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同时,针对部分企业存在技术短板的问题,企业方面可以通过外部引进、联合开发等方式推动自身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合理表达自身需求,而后要求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在日后的固定资产管理期间,企业需要做好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检修维护,确保系统功能正常、性能先进,能够为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企业应当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搭建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部门能够及时上传部门内部固定资产信息数据,方便财务部门获取数据并开展管理工作,确保数据信息的时效性。鉴于固定资产管理关系企业未来发展,企业也应当主动做好信息安全建设,避免固定资产相关的数据信息泄露、损毁。
在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期间,企业可以从下述四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岗培训,既要对其展开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履行职责,维护企业固定资产安全,也要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使其具备专业的工作技能,而且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二是从企业外部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引进精通固定资产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发挥复合型人才的带头作用,带动整支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朝着复合型方向发展。三是做好考核工作,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职位晋升挂钩,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内部审计活动对固定资产管理形成有效监管,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出现道德风险。
此外,企业需要将绩效考核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深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职位晋升相挂钩,从而确保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期间切实履职,主动承担责任,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供巨大便利,但也给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企业全体人员需要意识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将其融入企业战略,并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同时,企业及其管理人员需要树立动态意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动态调整,契合固定资产管理需求,企业需要积极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最后,企业应当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发挥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切实提升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