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品质化言语表达

2023-10-26 03:31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孟露露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思辨性想象文本

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孟露露

语文教学活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言语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文本、表达语言、书面写作的过程都是动态思维的过程。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累—理解—表达这三个阶段。

一、积累——逻辑化阅读,丰富思辨的层次

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经典的书面语言作品,教材中丰富的词语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表达时准确性的提高,而文本中包含的写作结构则会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积累表达结构,使学生在言语表达时更加有条理。

(一)全局性,整体思考,形成“篇感”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性,形成全局感。每一篇优秀文本的谋篇布局都是围绕主题服务的,文章详略得当、张弛有度,重点才能突出,还可以进一步体现汉语的节奏感。而文本中每个部分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师从整篇的文章入手,前后关联,带领学生发现联系、破解联系,回归文本,由一篇文章提升出主题思想、结构系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总结过程。

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主线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易于理解。第2~4自然段的开头如下: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教师要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探究课文的写作奥秘,发掘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纵向领悟,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故事与文本中心的联系,保障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连贯。

(二)开放性,归纳演绎,形成“阅读力”

阅读教学所需要的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阅读力”。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归纳是指教师给出多篇具有相似性的文本进行阅读,通过一篇篇具体的文本,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整体。演绎是指教师先提供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利用文本直接给出结论,再让学生利用总结的阅读方法去解读其他文本,促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整体,获得“阅读力”,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运用与迁移。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引领学生明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先是宇宙混沌,昏天黑地;再有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最后盘古化生万物,改天换地。学生发现这就是典型的神话故事的结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

(2)品读“睡了一万八千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等语句的神奇之处,就会发现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想象,神奇而大胆。

(3)感受盘古“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品质时,就会发现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大都具备美好的品质,都凝聚着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教师进一步简化课堂的结构,分析出这一类文本在结构上、内容上的相同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以及“快乐读书吧”《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阅读力”。

二、理解——多样化阅读,拓展思辨的深度

(一)联想性,情境创设,抵达进阶处

学生很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这些想象有时新颖独特、趣味盎然,有时却缺乏依据,显得空洞乏味。在进行想象与联想时,教师若能给予清晰的指导,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

如《掌声》这篇课文,英子上课前早早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就是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英子有可能会有哪些遭遇呢?任选一个时间段,进行想象性批注。出示——

阴雨连绵的日子,英子走在上学路上……

阳光明媚的天气,同学们一起去操场上……

合唱比赛来临时,大家一起排练合唱……

请学生想象前,教师提供了三个明确的情境,学生从思维中要调出一系列的形象。对这些情境的感受与想象是学生基于生活与书本,根据上下文语境所想的。学生将自己看到过的生活画面与英子的生活进行嫁接,形成了一种想象。

(二)工具性,搭建支架,实施新路径

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在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干货”,教师会急于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归纳。学生缺少自我构建,思维品质很难得到提升。但借助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通过“支架”的辅助,逐步加深理解,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常见的思辨性阅读学习工具有表格、思维导图等。借助表格可以将阅读文本中的观点、现象等进行分类填写,然后梳理出其中的变化。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学生借助表格梳理出人、鸵鸟、光等事物的速度,就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作者说明的顺序。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很清晰地呈现文本结构、事物异同点等。如学习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小虾》时,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

师:这篇课文围绕小虾写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借助思维导图来分享一下。

生1: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养虾的经过。作者先准备养虾,然后捉虾,接着看虾(休闲时、生气时、搏斗时),最后写养虾。

生2:这篇文章按照顺序写了小虾的生活环境、样子、生活习性(休闲时、生气时、搏斗时)、繁殖情况。

学生的思维路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本结构的梳理。一个学生从叙事的角度梳理出作者养虾的经过——捉虾、看虾、养虾;还有一个学生从状物的角度梳理出作者介绍了虾的外形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思维工具,可以增强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深度。

三、表达——生成化阅读,呈现思辨的样态

(一)顺序性,由内而外,由口头到书面

语言的顺序是一种规则,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渐发现:语句是有顺序的——主谓宾;情感的表达是有顺序的——步步高昂;写作的结构也是有顺序的——总分总、分总、总分……语文阅读的学习离不开顺序感的建立,这是达到语言规范性的方法。思辨性阅读课堂也是教会学生规范性表达的主战场。表达不清晰,实际就是逻辑混乱,没有抓住事物的顺序。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规则,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强化,以实现顺序性的内化,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思维达到熟练水平。

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师:每个半句有什么相似之处?语言上又有什么微妙的变化?

师(总结):①都是“在+地方+干什么”;

②“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从程度上看,由静态到动态,程度越来越深。

这是由抽象文字进行想象,成为形象感知,再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进行概括分析的一种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学生厘清了课文内在的顺序。之后,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小练笔,进行书面表达的练习,学生也明白了通过一系列的词语可以达到外在顺序性清晰的要求。

(二)整合性,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思考,使思维结果更加全面,表达的内容更加具体。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中,教师补充鲁迅弃医从文,以及其小说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的相关知识,列举狂人无力挑战强大的传统道德的压迫,只能仍旧被吃、被迫害的事例。学生虽然没有相关经验,但在资料丰富、感知充沛的前提下了解到他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思维发展方面,看问题时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这就造成了思维局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引导者,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加入对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特点的多重分享,由点到面,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再整合,不断地在思考整合中呈现出思辨的样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可以表达出的抽象结论。

猜你喜欢
思辨性想象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快乐的想象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