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径” 据 “点”:“法治专册”活动性学习路径的创设与实践

2023-11-23 11:46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刘玲珍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法律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刘玲珍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两大支点。它注重在道德观引领下的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着重普及宪法常识,树立守法意识和养成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一、引问题,找疑点——统编版教材“法治专册”教学窘境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涉及刑法类、民法类、行政类、经济法类等法律内容,法治教育内容相对集中,故称之为小学法治专册。笔者发现,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体现在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法治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法律法规有较深刻的理解。

(一)法律条文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法律知识是抽象的。学生缺乏直观的体验,也就很难有感而发,要使法律深入人心更无从谈起。如果课堂上只是单调的知识传授,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法律知识专业,教师缺乏概念储备

教师接触的法律知识不多,对于一些法律专有名词,读着都觉得拗口,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储备。

(三)法律专册初设,课堂缺乏成熟范式

大部分教师都按部就班,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开始思考,但都处在摸索阶段,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法律专册教学范式就更少了。

二、引活水,立支点——法治课堂活动性学习资源开发

法治专册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而是层层递进,是面向学生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开发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源,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

(一)解读法治专册教材,让知识体系统整

教材中的法律案例是编者根据法律教育目标精心设计的,既围绕教学目标,又尽可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场景能唤起学生的回忆并引发联想。教材中的案例等素材是教师的教学首选,如果法律案例适切本班学生,就可以保留教材中的法律案例和图表。

在保留素材时,教师要遵循“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巩固”“法律知识拓展”三个原则,保留素材的精髓部分。一般对应的栏目有“知识窗”“活动园”“相关链接”。对这些内容,教师要认真解读,细化到每个字、每个标点。

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本着适切的原则,结合实际学情,对教材案例进行调整,用足、用好教材案例。

例如,可以采用“补充”“细化”“修改”的办法进行调整。比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生活情景对照,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再补充“孙志刚案”;可以把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三部法律细化;在学习教材中列举的民法保护下的各式合同时,将“强强的爸爸和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修改为父母亲的“劳动合同”,这就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易于理解。

(二)活引生活法治元素,让学习资源灵动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生活资源就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法治元素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法治元素,把它们转化为灵动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在课堂发生,整个社会都有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优选生活中的法治元素,拉近法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情境中学习法律知识。

(三)提升教师法治素养,让文化资源鲜活

法治专册的教学从法律的要求上来说是简单的,但课堂上呈现或支撑教学的一部部法律、一条条法则,这些文本资源必须准确无误。当然,要准确地传授法律知识,一线教师就需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教师只有在具备法律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因此,一线教师应当主动学习“法治专册”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让自己拥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

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一直在思考并探究如何让晦涩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帮助学生认识“法”,理解“法”设立的意义。当前,教师的普法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方法教育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或以简单的课件讲解为主,所以学生大多觉得学法比较无趣。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分块,熟识相关内容及要拓展的法律法规知识(见表1)。

表1 单元主题拓学

教师应做好资料的收集,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能保证在课堂上精准地表达。有了知识的支撑,教师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时就不会出现表达的偏差。

教师有了丰富的生活法治案例积累,就可以根据教学“难点”和学生“困惑点”补充生活案例。可以先预设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发掘这些典型案例,再适时适度地运用到课堂中,将这些案例作为补充资源,让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化理性为感性。

(四)巧借媒体法治信息,让功能资源立体

教师要开发更多的“学”本资源,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领悟能力,借助媒体资源,让相对枯燥的法治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如专题网站、公众平台、微课视频等。

1.新闻故事类资源,触发真实体验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精选真实而典型的生活事件,特别是新闻报道中真实而典型的案例,以此培养学生法治学习的关注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成效。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对学生来说,这句话的意义是抽象的,引入真实的新闻事件,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学资源的典型性运用是教学有效达成的关键因素,只有触动学生内心“情弦”的事例,才能成为引领其道德成长最好的助推器。笔者以焦点新闻“章子欣事件”作为道德引领的切入点,发掘事件背后的真相——相关法律知识和防范意识的缺失,导致悲剧的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该事件中汲取教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也要呼吁大家关爱留守儿童。

2.微课视频类资源,助力理解知识

法治教育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文字晦涩,精选网络视频资源,如《法治中国》等纪录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

例如,在“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中,“知识窗”以文字形式介绍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知识。教师选取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选举知识。学生兴趣浓厚,看完视频后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回忆直接选举的流程。微课视频资源,在讲解法治知识、激发学生情感等方面,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网站平台类资源,培养法治意识

各类法治网站的充分利用,如“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中国普法创新网” “法宣在线”等,学生自主浏览学习网站并留言,咨询课上相关的法律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自觉崇尚法治精神,于无形中增强法治意识。

例如,在“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时,利用法治网站留言献计献策。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浏览各类法治网站的习惯,并积极鼓励学生不仅要从网站中获取知识,还要学着在恰当的场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从小培养法治意识,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三、引活动,解要点——法治课堂活动性学习实践

(一)“知法”:串点成链,建构法治知识树

守法须从学法起,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瓦。“法治专册”的知识内容多而烦琐,涉及范围又广。点点滴滴的法治知识如果串连成链,就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法治知识树。

“法治专册”中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散点知识记录下来。教材中关于身份证分别有哪些信息、身份证有哪些用处、国家机构有哪些等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根据情况,布置预学和复习,以身份证信息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资料搜集,梳理相关知识点,课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补充完善知识,课后完成知识泡泡实践作业。

(二)“悟法”:明理思辨,搭建法治能力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教授新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好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几个相关情境进行积极讨论,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点质疑、两难问题情境辨析、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理性的提升,有效锻炼学生的审辩思维。

(三)“守法”:模拟实践,争做守法小公民

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让“法治专册”的课堂有温度、有活力、有张力、有吸引力,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触发学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中,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让学生穿上红马甲,戴上“记者证”,拿上话筒,参与法治记者体验活动。

观众热线:入幼儿园前孩子没有完成规定的接种项目,入园受到了影响的问题。

观众热线:反映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的问题。

……

“法治记者”根据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观众”的求助进行分析并提供帮助。

用模拟观众投诉、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中寻找法律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认识到法律的巨大作用,为法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上是笔者关于“法治专册”的新样态教学方式的补充,让学生“知法”饶有兴趣,“悟法”学之有道,“守法”水到渠成。教师在“法治专册”的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法治教育与学生行为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生活中的各类法治学习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对宪法的信任,坚定对宪法的信仰,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从而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公民。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