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玉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减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实施多年负负得正,学生的负担反而越减越多,且由“校内”转为“校外”,不仅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使得家长的精力、经济等负担更加沉重.2021年“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地,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沉重的培训负担,全面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推进了教育改革.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双减”政策内涵,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与复习,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分析学情,了解学情,这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必要的教学行为.分析与了解学情,不仅要知道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储备、课堂知识接受与吸收情况等,还要知晓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他们时下关注的热点话题与讨论的内容等,根据学情所需去精准“投其所好”,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与授课内容、教学目标相结合,分层设计,有效控制作业的“质”与“量”,将教学与学情相融合,用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将其布置成课后作业,从纵横两个维度,纵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课为例,从课程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已学的代数式、因式分解、平方根等知识的巩固与强化,也是在代数方程知识上的进一步拓展,更是对以后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从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并应用配方法、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从学情上分析,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了解了分式方程、平方根、因式分解等概念,熟悉了解方程基本思路以及初步具备了转化、降次消元等思想.同时,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也存在快慢的情况.因此结合这些情况的分析,作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是整体把握教材,将单元内容重新整合,从数学核心素养出发,分层设计作业,以此做到课后作业的精准设计.对笔者来说,一般会为学生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2].
作业的最大价值,一方面是当下普遍认知的,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将课堂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作业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心甘情愿地探索它、研究它,解决它.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增强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将课堂知识延伸拓展至学生实际生活情景的每个角落,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将家庭生活、社会问题及其他学科知识关联起来,在生活这个更大的舞台中去践行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活这个更肥沃的土壤中去提升自身,发展思维.
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例,其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数学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使用“概率”知识,用随机抽样、列举、频率等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统计思想.笔者结合生活化、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元素,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并向学生询问:“这个游戏看起来玩家的赢面非常大,在13种情况下,只有1种情况需要交钱,其余都不需要交钱,那么为什么视频中玩过的人都是输钱呢?”将这一问题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去思考这个问题,并用“概率”知识去解释其中的奥秘.视频内容简述如下:
有一老大爷在街头摆摊免费玩游戏,用一个黑色袋子装有“红绿蓝”三色各8颗,共计24颗玻璃球,玩家把手伸入黑色袋子中,盲摸12个玻璃球出来,数出不同颜色玻璃球的个数,再对应老大爷摆出的“摸玻璃球游戏”的奖金规则,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如,“840”代表摸得8颗红色,4颗绿色,0颗蓝色,即可获得100元;或者摸得8颗蓝色,4颗红色,0颗绿色,也可以获得100元.奖金规则图下表所示:
表1 摸玻璃球游戏规则
这样的作业,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深入巩固概率知识.真实的生活情境也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兴趣,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传统作业拘泥于固定的书面形式,缺乏灵活性,致使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仅是应付交差,在态度上就不端正,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是难以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深思.数学作业不只有书面的写写算算,可以是操作演示类,可以是成果创作类,也可以是实践调查类等.新课程改革,使教材中大部分作业内容都在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同时,部分试题的答案并非唯一,需要学生在解答时多动脑、多思考、多钻研,使用更多的解题方法,探究更多的试题答案.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类型,激励学生用他们擅长的、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此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不仅能更好地解放学生思想,还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圆》为例,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编制一份“单元检测”试卷.教师在制作流程上可以为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让各组小组长牵头,组员分工,按照“基础巩固、能力拔高、拓展探究”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本章节组员的学习情况,划分重难点、易错点及找寻本章节的典型题,列出本小组试卷的编写提纲、题型类型及分值权重,由教师检阅后,便可组卷测验,完成作业.编制试卷,有着极强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能够使学生沉浸在“研究题、编制题、完成题”的命题人角色中,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单元知识点,更扎实掌握单元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类探究作业仍是以“书本”为主,探究有余,拓展不够,因此,笔者结合学生课后热议话题“神州十五号”,在单元授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外拓展的作业.其一,让学生探索“神州十五号”航天工程运用了哪些圆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通过资料查阅,形成探究报告;其二,载人飞船返回降落时,由降落伞缓冲飞船的下降速度,降落伞完全打开后,是什么几何模型?由哪几部分组成?这类探究性作业设置在单元知识学习前,且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边学边做,边学边研究,能够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拓展与延伸.
批改作业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学生知晓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信息都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精准的反馈,可见,批改是作业布置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优化作业批改模式,有教师“独批”转为师生“共批”,多元化开展.
其一,课内作业,及时批改.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教师知识讲解完后,仍会有剩余时间留给学生做练习.课内练习到位,那么课后作业就会相应减少,学生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活动.对笔者来说,会结合书本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内完成,笔者在班级内巡视,对于提前完成的学生,笔者及时批改;对于解题遇到困难的学生,笔者及时给予帮助.与此同时,笔者还会为学生布置“一题多解”的试题,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课内作业能够提高作业的反馈效率,也为学生减轻了家庭作业负担.
其二,小组合作,相互批改.上文所述,有很多作业形式均为小组完成,作业批改也可由小组完成,把主动性留给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活动空间.如,《圆》这一单元,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自主编题的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再由小组商讨研究题目的解法,完成作业的“标准答案”,当小组成员共同存疑,不能解决时,再向老师求教.同时,小组成员相互批改,并写下评语,不仅能够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还能够实现学生相互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在作业完成中巩固知识,也要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做数学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使“双减”落地,使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