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晴 毛旭锋 魏晓燕
[摘 要]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十分重要。文章首先探讨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教材为例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整合,最后针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开展问卷调查,并提出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9-0073-05
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亟须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就是指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教育的途径传播给人们,从而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积极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当中,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至关重要。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地理教材中均有涉及环境教育内容的模块,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培育也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深化地理学习内容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中地理包括自然、人文以及区域环境的相关知识,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知识为支撑来开展教学活动[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这既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深化地理学习内容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成为必然。这样有利于拓展地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3]。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是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地协调的环境保护案例,发现地理环境与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应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环境保护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逐渐理解环境教育与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4],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在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以及人口和资源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5]。地理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本质要求。在分析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该地区的发展情况,使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其解决方式也不相同。例如,在治理黄河时,上游流域要保护水质不被污染,中游流域的治理重点则在防止水土流失,应在流域周边植树造林。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环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见,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能学习地理知识,而且能了解环境教育,树立环保观念,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活中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能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三)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养成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
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紧密相连。随着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当前,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各地区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学习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通过环境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生态破坏以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环境问题[6]。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列举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來警示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让学生逐渐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的环保理念和行为习惯要通过日常生活实践逐渐培养起来。教师通过在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环境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条件。教材中多个章节的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知识交叉融合,这为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为主进行环境教育内容的整合与梳理。
(一)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环境教育内容的提取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主要涉及的是与自然地理有关的知识,包含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六部分的内容,以及关于自然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通过分析必修一教材内容,提取整合环境教育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二)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环境教育内容的提取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主要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地理中的环境教育突出的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区域地理中的环境教育强调的是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环境与发展五个部分。整个内容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贯穿环境教育。笔者通过分析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内容,提取环境教育内容,如表2所示。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施现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搜集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的有关数据。本研究对青海省西宁市的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线上问卷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94%。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中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学校和地理课堂的环境教育氛围;高中生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途径,见表3。
(二)实施现状分析
1.部分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欠缺,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
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目前部分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欠缺,如表4所示。其中,环境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仅占22%,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比较了解的学生仅占28%。由此可见,当前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较少,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提出的应对措施无法较好地与实际相结合。随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高中生的环境保护素养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部分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较好,但付诸实际行动的较少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部分高中生的节约用水与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较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部分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频次却较低,经常有环保行为的学生仅占12%,见表5。由此可见,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将环保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3.部分学校和地理课堂开展环境教育较少
笔者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部分学校和地理课堂开展环境教育较少,具体如表6所示。由此可见,部分学校和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这与当前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原因有关。
4.环境教育途径多样,地理课堂是最主要的途径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途径多样,具体如表7所示。其中,通过地理课堂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比例较高,达到83%;通过电视、网络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比例为71%。由此可见,地理课堂仍是学生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获取环境知识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四、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课本案例,挖掘教学素材
地理案例大多来源于生活,其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常识相联系,具有情境性与真实性,常常被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7]。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年版)专门设置了“案例”一栏,并在其中选取了一个或多个地理案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教材中涉及环境的相关案例,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扩展,利用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节中,教材呈现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其中一个案例并结合其他相关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環境污染现状和历史上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理解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延伸扩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很多内容都会涉及地理环境,可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并融入环境教育。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8]。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应朝生活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9],引导学生学会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这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环境案例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将抽象的环境教育知识具体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环境问题时主动接受环境教育。作为地理的“活教材”,时事新闻更能满足当前环境教育的需要。地理教师应在业余时间多关注时事热点,并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引入,将时事热点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自然灾害的新闻热点事件来进行讲解,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来分析此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能在开阔学生地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环境现状,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三)开展社会实践,丰富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且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如果仅局限于讲解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会导致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融入生活化元素,地理环境教育也应如此[10]。环境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强调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时,地理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在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环境教育理念。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涉及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的工厂或社区开展以大气污染为主题的采访调查活动,再依据采访收集到的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究产生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在讲解水污染的防治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被污染的河流,引导学生探究河流受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目前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环境教育理念,从而规范日常行为,将环保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四)提高教师重视程度,开发校本课程
环境保护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提高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也可以对地理教师进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理论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教育教学水平,组织优秀地理教师共同合作研讨,开发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办学特色,将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融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校本课程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每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学生最熟悉的家乡环境入手。地理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挖掘当地有关环境教育的特色地理资源,在学校举办相关活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既有利于进行环境教育,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
五、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中涉及诸多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环境教育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但目前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环境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 参 考 文 獻 ]
[1] 艾双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39.
[2] 周文茂.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J].教书育人,2021(26):77-78.
[3] 刘应明.论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101,104.
[4] 黄曙光.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下),2019(7):195.
[5] 李军.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3):42.
[6] 孙金玲.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下),2018(4):228.
[7] 林桂珠,谢跟踪.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3(2):73-75,78.
[8] 许德.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探讨[J].新课程(下),2018(12):326.
[9] 孙雪妍.试论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9(6):249.
[10] 崔佳佳.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才智,2017(17):49.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