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3-10-25 01:09张鸿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张鸿

【摘要】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各级各类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教师开始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促进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并分析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引 言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知识,要求学生做题,巩固知识,此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问题,有效推进新课改理念的深度落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问题导学法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教育持续改革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的过程.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逐渐适应越来越有深度的教学内容.问题导学法能够有效摒弃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弊端,例如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氛围沉闷枯燥等,学生能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挖掘深层次含义,深度理解课堂教授内容,既能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又能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流畅.

(二)问题导学法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呈现多样化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会直接决定其学习知识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问题导学法时,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各种有效的、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整节课堂上持续保持思维活跃.问题的设置既有简单性问题,又有挑战性问题,不同的问题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简单的问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长期进行问题解答训练,学生会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问题导学法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想确保效果,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只有达到教学相长,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加有效.使用问题导学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加,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问题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后期学习的方向.教师借助鼓励及纠正,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更有助于建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除此之外,问题导学法同样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节奏的效果,尤其是对于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来讲,有效借助问题导学法,能够实现改变学习状态的目的.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也会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四)问题导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作用,更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目标之一.这是由于个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均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引导,学生若具备问题意识,则会培养质疑能力,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或是在生活中,均会借助质疑能力不断探索,从而获得更多进步和成长.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教师使用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而且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数学思维,既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学生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受益.

二、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分析

(一)问题设计未能与教学目标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课堂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与教学目标高度吻合.教学目标是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衡量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通过问题能够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未能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深度解读,導致设计的问题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核心要求,甚至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的现象.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一些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容易被学生的思路带偏,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便提出各种问题,看似能够与学生产生互动,实则与教学目标毫无关联的问题探讨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

(二)问题设计未能与学生学情结合

每一个学科教师都应对班级内学生的具体学情作出全面解读,例如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思维发展、兴趣爱好等,然后再将其与教学过程互相融合,既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又能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提供更多参考.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的解读中,没有将其与学生的基本学情互相结合,从而导致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设计的教学问题难度太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是难度太低,学生毫无解答兴趣.

(三)问题设计未能与课堂氛围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既有学术性又有艺术性,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在新授知识,还是复习知识,或是课堂管理时,教师设计的问题都要与课堂氛围深度融合,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思考并产生学习积极性.而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时,设计的问题类型单一、内容枯燥,最初阶段学生会配合教师积极回答,但长期下去,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若不加以重视,课堂教学氛围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问题设计未能与实践活动结合

问题导学法不仅仅是指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提出问题的平台,但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将自己放在主要地位,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提出问题,且问题多以封闭性为主,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多以理论为主,没有为学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虽然经过长期练习,学生会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但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会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短板,直接制约着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分析

(一)合理设计情境性问题,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与问题导学法互相融合是现阶段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比较青睐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各种元素的引导下丰富学习体验,产生更多思考,再借助教师专业的问题,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情境问题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例如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情境,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料,图片资料,观察知识,理解知识.教材中的静态内容以动态形式展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角色扮演构建情境,再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也能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例如,汽车轮胎、钟表、太阳等,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出现的多样性.在学生观察图片之后,教师可以选择若干名学生说一说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学生必然会提出关于圆的各种认知,最后教师提出“圆的概念是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更专业的思考.学生在总结圆的概念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情境中的各种元素.当然,学生的总结可能会不全面,甚至产生错误,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进而正确解读圆的概念.

(二)合理设计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开展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与趣味元素互相融合,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趣味性问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设计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相关内容时,该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物体,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积木比较了解,教师在开展该单元内容讲解时,就可以和积木互相融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积木在讲桌上进行随意组合,如教师可以摆出小房子、小火箭、小船等造型,在摆弄积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小房子,小火箭和小船是由哪些积木组成的?”学生说出答案之后,教师再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获得同样的积木,由教师给出某个角度的视图,如俯视图,让学生共同猜想这一视图中有哪些积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问题答案.整个过程,教师借助问题导学与实践活动互相融合的方式,既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图的相关内容.

(三)合理设计实践性问题,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要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互相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按照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体现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与实践活动互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实践性问题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要利用工作之余,多多观察生活,寻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折线图,了解折线图的意义和发展走向.当讲解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选择统计对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如班级同学的身高、班级同学喜爱的水果等;其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明确分工,共同统计数据;最后,设计出折线统计图,该环节可以在预习阶段完成,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统计图在全班进行展示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统计图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夯实理论知识.教师最后向学生提问更加专业的问题:“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折线统计图适用的条件有哪些?折线统计图有哪些局限性?等”学生也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折线统计图规律的认识.

(四)合理设计层次性问题,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确保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在使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培养深度学习意识.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展示、演算、总结、归纳等所有环节均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完善知识储备.教师提出的问题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既要能够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又要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巩固学生的相关概念,如因数的概念是什么?倍数和因数是否有关系?数字16所含的因数有哪些?30与3之间所含的倍数有哪些?等.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若遇到困難或瓶颈,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探索.在设计层次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合理设计逻辑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有着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使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时,教师要设计一些逻辑性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能力.在解决逻辑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从未知走向已知,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也会与日俱增.除此之外,逻辑性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系统化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逻辑性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导图.如以下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有哪些?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三角形有几个角和几个边?三角形如何进行分类?特殊的三角形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填充思维导图,最后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对某一章节进行知识汇总,以达到复习的效果.学生还能够借助创新能力,将思维导图绘制得更加丰富,提高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高度重视问题导学法的积极意义,通过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与问题导学法互相融合,应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断拓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针对问题导学法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师要不断创新,通过持续优化,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翠玲.试论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2(19):59-61.

[2]刘茂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运用[J].天津教育,2022(22):74-76.

[3]李红伟.基于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61.

[4]冯鹏.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路探析[J].考试与评价,2018(12):39.

[5]卢海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应用的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03):41-42.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