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杨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太原 030031)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大幕的开启,国家、民族、地区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给人们带来更多跨文化交际机会。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理解、尊重、包容,变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每个开放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检索发现,2010—2021年发文量为15 929篇,其中与英语相关的研究有8 614篇。尽管跨文化交际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的跨文化对比,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美、中英文化对比与英语教学方面,缺少中韩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系统论述。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建交以来,在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中韩贸易往来密切,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频繁。研究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异同点及文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和使用恰当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从而为中韩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实现顺畅有效的沟通奠定基础,对加强中韩友好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中韩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是两个重要手段。语言能力是进行交际的前提[1],语言与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2],通过对比分析语言的异同,了解中韩文化间的差异,有助于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1999)指出,就语言要素和文化的关系而言,关系最密切反应最直接的是词汇[3]。研究中韩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交际障碍的一些特殊词汇,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实际意义。
1.汉字词
汉字词是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双刃剑,中韩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且在韩语词汇中,汉字词占很大比重。但是,韩语汉字词在其特有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下使用,意思、形态发生了变化。根据形态和词义,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异形同义词三类。特别是形态相同、词义不同的同形异义汉字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影响,很容易理解为中文意思,导致在交际中出现错误。例如,汉字词“就职”在韩语中多用于描述普通职业,如“公司职员、清洁工、工厂工人”等。但汉语“就职”多指就任较高的职位,如“总统、专家、校长”等。分析词汇的使用语境,汉语中“就职”一般在正式场景中使用,因此有“就职演说、就职典礼、宣誓就职”等。而韩语中“就职”多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场景下使用。“就职”在中韩双语中的使用语境不同,类似的词汇还有“料理”“美人”“抛弃”“失手”“新闻”等。在交际中要辨别清楚差异点,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词义除表达指称意义外,往往还有从属性的色彩和意味[4]。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差异,同一汉字词在中韩语中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同。比如,汉语“贩卖”在中文字典中释义为“买进货物再卖出”,但是实际应用中“贩卖”一词多在“贩卖人口”“贩卖毒品”等否定性语境中使用,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相比而言,韩语汉字词“贩卖”不带有感情色彩,类似的词汇还有“女流”“执着”“手段”“兴奋”“帮助”“圆滑”等。在实际使用语境中,表达着相反或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需要加深对比学习,避免交际失误。
2.数词
汉语和韩语中的数词都包括表示数量的基础词和表示次序的序数词。相比汉语而言,韩语中的基数词和序数词又分为固有词和汉字词。这两种数词在使用时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在说号码、年、月、日的时候,通常用汉字数词;而表示几时、个数、频率时用固有数词。在汉语中一般不存在与不同量词结合,使用不同数词的现象。此类跨文化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语言学习初级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交际活动增加,会逐渐较少。
数词不仅有计数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赋予了数字一些特殊的含义。例如,韩国人喜爱数字3,与韩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韩国的檀君神话中出现了桓因、桓雄、檀君三神,风伯、雨师、云师三臣,带领三千人和三个天符印;高句丽的象征是三足鸟,新罗时期石塔多为三层,韩国人避三灾的方法如三头鹰、三岔路等,也与3有关。韩语中,数字3有象征完整、神圣的含义。此外,受西方文化影响,韩国人喜欢数字7。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喜欢数字6、8、9的倾向,有顺利、发财、长久之意。4是两国人都比较避讳的数字,这与中韩文的数字4发音都与“死”相似有关。数字象征意义的差异,受其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学习数字文化,了解中韩两国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对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有重要意义。
3.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胡文仲(1999)指出,从事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寸”在汉语中只表示长度单位,但在韩语中,“寸”除了表示长度,还可以表示亲戚之间关系的远近,故也可用作亲属称谓,如外三寸——舅舅,四寸姐姐——堂姐。韩语中“我们”并非实际指说话人、听话人或某一群体,而是含有集体意识和观念的文化内涵。由饮食文化而内蕴文化内涵的词汇,如“面条”在中国是贺寿的象征,有“长寿面”的说法;而在韩国,婚礼酒席有吃面条的习俗,故在韩语中,“什么时候吃面条?”是询问什么时候结婚的意思。韩国人有节日和生日时做糕、吃糕的习俗,作为民族饮食,有许多与糕有关的俗语,其中“糕”都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红”在中文中有幸福、吉祥、兴旺的含义,而在韩语中,不具有这些文化内涵。这些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关注。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还会运用到语用规则。比如,如何称呼、如何打招呼、说话的语序特征、语言运用习惯等。本文从敬语、称谓语、问候语、以及中韩语序特征四个方面对中韩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规则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1.敬语
复杂的敬语体系是用韩语交际的特征之一。韩语中,根据交际参与者的年龄、社会地位、亲密程度,以及交际场景,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敬语的恰当使用是中韩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的重要方面。韩语中敬语有6个等级,敬阶、准敬阶、平阶、准平阶、基本阶、不定阶。敬阶是在正式场合最为郑重的等级,如对家族中的长者,在会议或讨论中,公众广播、演讲等场景使用。准敬阶是敬语中使用最广泛的等级,一般在不需要特别抬高对方或非正式的场合中表示尊敬。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合适的敬语形式和恰当的等级与听者进行交际,且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保持敬语形式的一致,是需要重视和加强练习的部分。
2.称谓语
称谓语是人际交流的重要部分,同时作为语言的一个系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恰当称呼对方,可谓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第一步。中韩两国同属亚洲文化圈,地理位置相邻,历史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相近,在称谓语上也折射出许多相似相通之处[5]。例如,受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中韩两国都保留着丰富的称谓语词群,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英语等西语的称谓语特点,但是中韩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称呼、称谓。韩语中称呼“哥哥”或“姐姐”,根据说话者的性别,使用不同的称谓语,而在汉语中则不区分性别。在汉语中仅用姓来称谓,如“老王、小刘、欧阳”,是比较常见的。而在韩语中用姓作称谓只限于“朴氏、李氏”的情况。而韩语中直呼姓名也比较少见,如在中国可直接叫“弟媳、妹夫、弟妹”的名字,而在韩国人听来是非常别扭,甚至是不尊重的。因为在姻亲亲属的称谓上,中韩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习惯拉近姻亲亲属关系,婚后夫妻会使用相同的称谓语,而韩国则是严格区分,不仅不能直呼其名,夫妻双方也会使用不同的称谓语,特别是妻子对对方家庭成员多要使用敬语称谓,这反映了韩国人较为强烈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
3.问候语
打招呼、问候也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韩两国问候语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你好!/您好!”都是打招呼时使用频率较高的用语。韩语中,好久不见时,一般会询问对方“好久不见,过得好吗?”,但汉语中见面问对方“过得好吗?”暗含特殊的关心或有感到生疏,因此中韩语的使用语境不同。
4.中韩语序
句子中语序结构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汉语与韩语的基本语序结构不同,韩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但一些特定句型,如使用介词“把”“被”“连”,构成“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即汉语语序也存在韩语“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特征,但“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更为普遍。韩语中常说“韩语一定要听到尾”,可见谓语作为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位于句子末尾是韩语的语序特征。句子中其他成分顺序相对较为灵活,但谓语主要位于句末,且句子类型(陈述、疑问、共动等)和时态都在句末体现。此外,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通过语序与虚词表达语法关系。而韩语属于黏着语,词根与不同的助词、词尾相结合实现语法功能,因此相比汉语,韩语的语序排列更为灵活。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即使变换语序,也可以理解句子含义。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掌握韩语的语序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助于理解分析复杂长句和灵活恰当表达。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会通过眼神、身势、手势等传递信息。胡文仲(1999)将一切不适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定义为非语言交际。特别是在语言不熟练的情况下,肢体语言是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深受文化影响[6],了解中韩两国一些常用的非语言行为,有助于交际双方顺利解码对方的含义。以交际中最常使用的身势语、手势语对比分析中韩文化异同点。
中韩同属儒家文化圈,有许多相同形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如常见的鞠躬、跪拜等,但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在韩国,鞠躬是生活中常用的见面礼节,在遇到长辈、上级,或是和关系不亲密的人见面,或是在告别时,都会行鞠躬礼,甚至会多次行鞠躬礼,以示敬意。而在中国,除在婚礼或追悼活动中行三次鞠躬礼,其他场合不进行多次行礼。
跪拜在中韩两国表达的意义也不同。跪拜礼是中国古代使用年限最长、最频繁的基本礼节,现代社会在重要场合,如祭祖、拜年时也会行跪拜礼,表达敬意。但随着历史变迁,跪拜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朱子语类》中有“古人坐于地,未必是盘足,必是跪。以其惯了,故脚不痛,所以拜时易也。”可见古代人们日常习惯跪坐,因此跪拜是在跪坐的自然姿态上表达拜的礼仪,是非常方便的礼节,而无尊卑含义。而当人们由席地而坐变为坐椅垂足后,跪拜的含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至清朝演化出“三拜九叩”,现代汉语中也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说法,这都说明在中国跪拜表达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有屈服和屈辱的含义。而韩国如今仍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如围着矮桌盘腿、跪坐着吃饭等。因此,跪拜礼作为传统礼仪,在韩国保留了下来,并且渗透较为广泛。
洪珉杓(2007)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善于通过两臂、肩膀、表情等整个身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而中日韩亚洲国家人们更多是通过手或手指动作进行非语言表达[7]。因此,在中韩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丰富的手势语。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手势表示数字,中国和韩国都有一套数字手势。用一只手可表示数字1—10是中国数字手势语的特征,其中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是数字3、9和10的手势,在韩国有不同的含义。食指弯曲呈钩状,在中国一般表示数字9,在韩国表示东西呈弯曲,但也包含性格或本性不好的贬义色彩。十指交叉的动作与汉字“十”相似,表示数字10,而在韩国表示不可以、错误等否定含义。食指与拇指相触,竖起其余三指,在中韩都表示OK,但在中国也可以表示数字3,而在韩国认为这个手势像铜钱模样,因此也有表示钱的意思。
把食指放在头顶,像牛角一样的手势,在中国表示牛、羊等有角的动物,而在韩国表示生气、发火的意思。竖起小指在韩国最常表达的是爱人和约定的意思,在中国有小指勾在一起表示彼此间约定的做法,因此也有约定的含义。但更多的是表示弱小、最后、末尾的意思,因为大拇指表示最好、真棒,与其对应小指则带有否定的含义。食指在太阳穴附近转动划圈的动作,在中国表示思考或好好想一想的意思,而在韩国却是表达精神不正常或傻瓜等贬义色彩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动作一般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慎用。
时间观念是非语言交际重要的一方面,它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方式。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根据人们对非正式时间的使用特点,将文化分为单时制文化和多时制文化。中韩两国同为亚洲国家,都具有多时制文化特点[8],即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与多人打交道,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注重维护和谐关系。但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前计划,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更倾向于单时制文化特点。不同的时间观念各有特点,但没有优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环境,对所在地时间观念有所了解,应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社会习惯。
跨文化交际是联通中韩友好交流的桥梁,掌握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基础,从而形成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难以避免,文化存在差异,却没有优劣之分,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文化,做到求同解异、和而不同,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意义重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9],在与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应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展示国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