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及生态构建

2023-10-25 08:18李栗洁
西部学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原生态壮族少数民族

李栗洁

(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22)

民族舞蹈文化是各民族先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民族舞蹈文化能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1]。广西一共有12个民族,11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为土著民族,在广西人口中占比为33%[2]。广西民族文化内涵丰厚,民族舞蹈遍及多个区域,属于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本土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在群众之间实现传承。原始社会中的狩猎、宗教等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形式,便是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雏形,不同的民族舞蹈是该民族人民生产劳动过程的一种缩影,通过舞蹈的形式,将各种事物表现出来[3]。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进行分析,提炼其中的原生态元素,并进行再创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以实现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一)地域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域范围之内,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特色化、体系化的一种历史文化。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从地域划分而言,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较为特殊,具有开放性的地理位置,在民族自治区中,是唯一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省区;从历史发展层面来看,广西境内在远古时代便有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精神、物质文明,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文化现象来看,广西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从完整体系层面来看,广西少数民族先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属于一个整体[4]。

(二)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以壮族舞蹈为例,壮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支系,服饰文化较为丰富。壮族的纺织、印染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受到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的影响,形成特定的基木式样[5]。图1所示为壮族服饰,服饰主要为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大多以蓝靛作为染料,将其染成蓝色、黑色。壮族服饰的青黑色主要源于先民族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服饰色彩也能够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能够进行身份判定。

图1 壮族服饰

(三)舞蹈起源

广西少数民族数量多,民族舞蹈丰富多彩。广西各民族所处的地域情况各不相同,各自形成独特的风俗风貌,民族舞蹈艺术也存在多元性特点。其一,风俗类舞蹈,作为民族特色风俗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其二,祭祀类舞蹈,广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其中,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并不固定,多数民族以崇拜祖先为主,还有部分民族在道教、佛教的影响下信奉神,建立神庙,基于祭祀形成不同的舞蹈;其三,节令舞蹈,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节日,依据不同的节日形成不同的节日舞蹈[6]。以壮族“蚂拐舞”为例(图2),源于祭祀以及日常生活,壮族以稻作种植为主,蚂拐对水稻生产作用较大,壮族先民便将蚂拐奉为神,祈祷风调雨顺,每年会举办蚂拐节祭祀活动,在节日中跳蚂拐舞,经过不断发展,蚂拐舞从以往的祭祀舞蹈,逐渐转为庆丰收的娱乐活动。

图2 蚂拐舞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呈现民族性文化特征,广西作为多民族省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独特性的民族文化艺术,舞蹈作为少数民族人民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7]。以壮族舞蹈为例,舞蹈风格将壮族人民质朴、勇敢、坚毅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并通过祭祀、节庆的方式,展示壮族的民族特色。同时,壮族舞蹈中又具有浓厚的民俗性,在舞蹈的传承中,人们的思想虽在不断变化,但是其根源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劳动性

舞蹈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中渗透着先民的原生态生活,将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出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8]。在劳作中,人们会载歌载舞,以表达丰收的喜悦。例如,广西壮族的“扁担舞”(图3),从“舂米舞”发展而来,主要使用扁担敲打板凳。扁担舞最初是将木板盖在舂米槽上,使用扁担进行敲打,由于石槽过重,逐渐改为长条凳,该舞蹈流传千年,寄托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图3 扁担舞

(三)宗教性

少数民族原始舞蹈大多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民族祭祀活动。例如,壮族的“师公舞”,属于民间祭祀舞蹈,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祭祀仪式;壮族“铜鼓舞”,属于祭祀乐舞,祈求丰收、风调雨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舞蹈服饰、道具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娱乐性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娱乐性,在舞蹈中娱神、娱鬼、娱祖,或者自娱。在时代的变化中,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在舞蹈中有所体现,而其侧重点主要以自娱为主,在舞蹈中自我陶醉[9]。以壮族蚂拐舞为例,其娱乐形式可以说是娱神,也可以说为娱人,在长期发展中,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加。蚂拐歌不仅赞颂蚂拐,还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安宁的美好期望,在蚂拐歌会上,青年通宵唱情歌,中老年唱历史故事,边唱边跳,娱乐性较强。

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肢体语汇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生产劳动的充分展现

由于广西地理条件较为独特,广西少数民族注定成为传统农耕民族,他们认为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带来丰收,获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样的环境下,广西少数民族形成了原生态舞蹈,主要呈现了少数民族的淳朴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他们和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广西少数民族对生产生活方式,以舞蹈形式进行肢体再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舞蹈动作语汇中蕴含着不同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态审美意识[10]。广西京族舞蹈属于祭祀表演舞蹈,其中贯穿了祭祀活动。京族人民居住在海岛,依靠出海捕鱼而生,但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凶险未知,恶劣天气时,人们在出海之前会烧香上供,保佑平安归来。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京族妇女大多温顺多情,京族舞蹈也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京族舞蹈祭祀的氛围非常严肃,舞者怀有敬畏之情,舞蹈动作大多委婉、谨慎。以京族哈节为例,属于祭祀节日,舞蹈类型有四种,《进香舞》中有“进香”“跳乐”两种民间舞蹈,其中的“转手翻花”“轮指手花”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欢乐,这些比较典型的手部动作,与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从京族人民的“织网”“拉网”“捕鱼”中提炼出来的。京族人民向大海讨生活,“捕鱼”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动作不仅是他们劳作中的一部分,更体现出了京族人民吃苦耐劳、勇敢等良好品质。京族人民生活中的动作被舞蹈化,舞蹈肢体动作中也蕴含了他们对大海、家族的感情,并逐渐形成“审美意识”。

(二)图腾崇拜以及仪式化

广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相对闭塞,本土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极具特色。不过,广西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崇拜的图腾,并不只是一种符号,而是将其与民族生活相融合,作为庆典中的一部分,以生动的舞蹈动作呈现,逐渐发展形成仪式舞蹈,属于一种象征。广西少数民族信奉氏族图腾,先民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灵,只有和神灵保持良好关系,信奉神灵,这样神灵才会保佑他们。不同的氏族有着各自信奉的事物,并且认为该物可以保佑氏族,从而出现图腾崇拜。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中,有一些舞蹈动作和图腾符号有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图腾在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11]。以壮族为例,由于大部分壮族人民生活在广西山区,虫、蛇、野兽等对人民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壮族先民发现青蛙本性捕食虫体,并在雷雨前夕有鸣叫习惯,认为其拥有神秘力量,便将青蛙作为图腾。蚂拐舞的舞姿、服饰,全部是将青蛙作为原型,通过模仿、创编形成的,其基本体态为“蛙式”(图4),双腿向两侧分开,大腿和小腿保持垂直,当双手打开,弯肘向上的时候,或者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屈肘向下,这样的形态与青蛙十分相似。

图4 蚂拐舞的“蛙式”舞姿

四、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现状与生态发展

(一)生态环境与舞蹈风格的关系

1.生态环境制约舞蹈风格

民族生态环境与舞蹈风格之间互相影响,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充分彰显出了民族性特点,在舞蹈形态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对其民族舞蹈风格有较大的影响,这种生态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了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少数民族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舞蹈中的基础成分;人文社会环境指的是民族习俗、民族精神等,在少数民族的长期发展中积累而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的风格[12]。

2.舞蹈风格对生态环境有反作用

少数民族舞蹈风格虽然受到民族生态环境的制约,但是,也能够对其产生反作用。在当前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民族舞蹈都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甚至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少数民族舞蹈只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借鉴、学习不同文化元素,才能够使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中,民族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等[13]。以壮族舞蹈风格的发展为例,伴随着其舞蹈风格的变化,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面貌。总而言之,这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产生作用,广西少数民族应优化人文社会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民族舞蹈发展环境,更好地将民族舞蹈风貌展现出来。同时,民族舞蹈还应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借鉴其他优秀的舞蹈文化元素,使得民族舞蹈内涵更加丰富,通过创新民舞风格,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推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向前发展。

(二)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1.保护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元素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普遍具有原生态元素,新时代想要实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将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原生态元素保留下来。民族舞蹈中的原生态元素指的是没有经过加工的一些淳朴特征,这些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信仰,民族风格极为浓厚[14]。由此可见,只有在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够使民族舞蹈获得较好的发展。若抛弃原生态元素,那么,民族舞蹈将会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艺术表现,失去了内涵与本源,从而阻碍少数民族舞蹈的长远发展。民族性作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元素,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精神、情感,在舞蹈文化的传承中,并不是只是对舞蹈形式的传承,最为重要的,则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2.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除了保留舞蹈原生态元素之外,还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也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推动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就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在民族舞蹈发展中融入当前人们的审美观[15]。以壮族非遗民族舞《打扁担》为例,舞蹈动作元素主要为手臂动作,以腰、胯为辅,在扁担舞元素的再创编中,通过收集扁担舞素材,将传统动作元素保留下来,以舞台表演、教学组合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创编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舞蹈的民族性特点,保证作品兼具表演性、观赏性。创编扁担舞作品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如扁担舞由来、神话传说等,确定具体的题材,然后进行创编。扁担舞的表演形式大多为群舞,很少有双人舞、三人舞,可以从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此外,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民族舞蹈进高校的情况在当前十分普遍,这也是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通过在高校培养民族舞蹈人才,对民族舞蹈的传播、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舞蹈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

1.经济体系

民族文化与经济体系关系密切,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生态构建上,应注重经济体系的打造。当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时,便会带动当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同理,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6]。由此可见,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和经济结合,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首先,深入挖掘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资源,丰富生态体系。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通过深入民间采风,通过摄像、拍照,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记录下来。其次,合理分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结合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例如,壮乡、苗寨、瑶山的民族舞蹈资源较为充沛,而其他民族地区相对贫瘠,对此,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民族舞蹈资源分配计划,助力民族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良好的相互作用。

2.社会体系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生态构建是将舞蹈文化与社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全员积极参与,并发挥全员监督的作用。首先,构建绿色健康的舞蹈模式,结合我国健康战略,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使其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占有率。其次,构建政府、学校、舞蹈团队共享局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其引导下,增强学校、舞蹈团队的职责,加大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转变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使其积极参与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活动中[17]。

3.文艺体系

民族舞蹈文化应与当前时代文艺思想保持一致,增强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性特色。首先,充分挖掘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内涵,其中有一部分文化与传统舞蹈元素相符,应将舞蹈形式、内涵提取出来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民族文艺舞蹈观。其次,注重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宣传,并积极展开教育,使广大群众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民族地区、非民族地区,都组织开展宣教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深入群众内心,或者借助新旧媒体,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实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普及化,培养群众的爱国情怀,增强群众的民族舞蹈文化生态意识,构建出特色化舞蹈文化生态体系。

五、结束语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舞蹈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劳作中创作的,并在各民族之间得到传承,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原生态舞蹈中,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热爱,也反映出了其自身的良好品质。在民族舞蹈肢体语汇中,不管是在节庆还是在祭祀仪式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使得民族舞蹈变得更有生机、生命力。民族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舞蹈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相作用,为了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良好发展,应在保护民族舞蹈中原生态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并从经济、社会、文艺层面构建相应的生态体系,以实现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

猜你喜欢
原生态壮族少数民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