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实施

2023-10-24 18:19张树宏李颖
中国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张树宏 李颖

【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深入,课程质量的提升越来越重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本文在理论层面阐述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课程的设计背景、设计原则与分类体系;在实践层面归纳与总结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活动课程整体设计与实践过程,凝练出高中地理课程主题单元及各个单元对应的活动课程与评价体系,以期使高中地理活动课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 高中地理 实践活动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从高中地理课程角度来看,如何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结构,统筹整合不同时空、层级活动课程,在素养导向、学情需要的基础上高质量育人,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一线地理教师现阶段亟须探索的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这就呼唤地理教学创设真实或近似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而真实情境的主要载体是学科实践活动,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变革课程研发、实施、评价维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笔者所在学校是北京市教改实验校。学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积极构建“注重系统性与贯通性、突出丰富性与选择性、强化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个性化学习、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自主学习体系,广泛开发如春游、秋季露营等野外考察课程,以及京外文化综合研学课程。地理学科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课程角度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以达到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目的?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

一、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建构

1. 厘清学科核心素养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紧密相连。学科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认识地理环境特点,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解决现实问题,更深刻地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在真实情境下,学科实践活动是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最有效载体。

2. 构建“一核、四柱、三层、三线”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业水平层次的要求、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学情状况,学校创设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架构—以单元教学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以三类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评价为导向促进课程体系优化。

具体到高中阶段,课程组依托学校“注重系统性与贯通性、突出丰富性与选择性、强化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总结,构建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核、四柱、三层、三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与强化。课程体系中的“一核”是指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与开发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四柱”是指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必须以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与课程设计支柱;“三层”是指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潜能课程三类课程形态;“三线”是指从发生的场域划分实践活动为课堂内实践活动、京内户外实践活动、京外文化主题研学(见图1)。多时空、多层次的课堂内外、学科内部及跨学科、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

通過实践活动验证,该课程体系有助于促使学科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趋于完善,能最大化地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使教师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有据可依,使学科的育人功能有落脚点。

3. 整合学生发展需求,确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学情,为学生发展服务,从学生需求出发分类设计。各个种类课程对应不同难度层次,以适应不同学业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见图2)。

课堂内实践活动,依照“素养目标—课标分解—活动设计”的顺序,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确立基于课程标准又高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确定主体性、开放性的探究任务,助推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给学生的探究提供足够的支撑材料;充分预设课堂活动生成,以信任、欣赏、尊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注重探究的过程性评价,引导积极正向的学科情感。

课堂外实践活动,以“研学地点的选择—研学主题的确定—研学问题的梳理—研学成果的交流评价—回归课堂的研学资源再开发”为设计链条,运用课题探究活动设计和研学学习单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二、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1. 确定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突破教材中原有章节的限制,整合形成大单元学习主题

课程内容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基于大概念将知识、能力、价值、素养进行融合,进而优化学科知识结构;依据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某一主题的重要概念、知识、原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构建出素养指向明确的课时与综合任务的单元整体设计。

(2)通过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实践活动,创新高中地理学习方式

依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培养的特点,设计适配单元学习主题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2. 研发系列化大单元主题学科实践活动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主题不明晰、设计较零散、不利于核心素养落地的现状,课程组以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大单元学习主题并以此整合教材内容,提出各个大单元教学主题下的核心驱动问题。课程组将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整合为自然地理七大主题学习单元;将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二,整合为人文地理四大主题学习单元(见表1),并设计大单元视域下的各个课时学科实践活动(见表2)。

3. 开发服务于不同类型实践活动的多元评价体系

(1)确立评价原则

单元教学评价遵循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素养化、评价过程持续化、评价结构客观化的多重原则。确保评价工具的有效性,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不同类型的活动,评价标准不同,其中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为2学分,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分别为4学分。

(2)根据不同类型实践活动创设可测量的课程活动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课堂内外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反馈,课程组引入了评价量规、评价量表,用以说明学生对不同层次上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课程评价实施前、实施中,教师通过评价量表发现不足,进而引领学生持续改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课堂观察、提问展示、讨论等非测试性的过程性评价,也可采用纸笔测验等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单元学习目标一致,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进行清晰的分析描述。评价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多个档次,如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

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还应该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即在给定的复杂情境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表现性评价。为促使表现性评价行之有效,教师应当注意分类分层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在不同层级之下进行等级评价(见表3)。

4. 初步开发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课程组依托不同单元主题特点,尝试以地理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融合重构学科实践活动内容,使跨学科学习成为可能。七年来,课程组先后尝试了地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土壤成分探究),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地理学科与政治、生物学学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究)的融合,初步提炼出跨学科主题确定的原则,有效避免了跨学科学习主题选择的窄化与泛化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高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创新点

1. “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开辟了学科育人新路径

本课程设计抓住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两个整合:一是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素养的培养进阶,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大单元主题整合;二是基于素养培育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学习整合到三类学科实践活动中。通过在课堂内外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实现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改革了教育方式,优化了学习方式,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 以大单元教学促进课程结构的创新

本课程致力于“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教学模式,填补了大单元视域下学科实践活动专题设计的空白,完善了大单元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创新。

3. 实践活动全程辐射实现了评价的方法性创新

在开展课堂内外活动类教学的同时,课程组还进行了活动类作业的探索,开发出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各类实践活动的评价模式和评价表单,改革优化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方法,促进教、学、评改革一体化。

以大单元为统摄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助于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充实教材內容,活化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与高考改革对接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文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