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旸
摘 要:当前,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对研究性学习机制、程序进行调控,通过引入学习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同时结合适当的学习主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生提供过程性指导,提供资源服务,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得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206-03
现阶段,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结合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衔接多项指标,对德育活动开展形式和方法进行不断优化改进,引进多元化的策略,带领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学习探究。
1.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以过程引领、思想指引为教学开展形式,不仅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也关注学生批判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设计出相应的研究问题,收集整理各项信息,引领学生完成深入探究,得出结论和方法,再引领学生对知识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应用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寻找方法,并且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在该过程中可引领学生参与团队合作,进行信息筛选、分析、整理,进行互动交际沟通。在研究性學习过程中,学生将掌握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在课程时间分配、课程学习方法选用等方面有着话语权,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可通过打造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在小学德育活动中引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本质内涵和概念进行深层次探究。
2.小学德育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在小学德育活动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具备显著功效,但是在引入研究性学习开展德育教育之前,教师应当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方向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在德育活动中引领学生找到科学合理的方向,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即学生需要明确参与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以及在其中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关技能方法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借此才能为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动力、支持、帮助,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学习环节。如果学生知道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往往更加愿意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比如,在高年级德育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方法,结合小升初紧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关于时间管理的策略和内容进行学习,围绕管理时间来参与德育探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通过记录时间的变化,对自身一天的生活学习进程进行记录、整理、整合,分析其中的时间损耗以及时间分配的问题,从而让学习通过数据整理、信息收集来获取更加深刻的学习感触。
因此,一旦为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学生便能够朝着研究方向进行自主学习,可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主题。另外,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身心素质以及自主能力来进行,教师在该过程中需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其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定也应当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衡量标准,评估学生在达成目标进程中的学术表现,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获取知识技能。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段教育指标以及课程教学需求,为学生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探索目标和方向,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找到重心和出发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2)选取合适的主题
在完成对目标的确认之后,教师需要对德育活动的主题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程内容进行融合,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综合、全面控制。同时相关主题活动也应当覆盖多个空间、多个范围,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诸如科学、语文、数学、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设计主题活动期间,教师也应当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覆盖多门学科的知识概念,让学生在德育学习期间不仅能够实现综合思维、素质、能力、情感的发展,也能够实现自身学科能力的成长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
比如,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引进相应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研习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实质内涵以及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环节能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实际价值。在该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从语言文学审美的角度,从语文、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领域,对其中的美学规律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美学规律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因此,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则需要选取对应的学习主题,在主题项目中须整合多门学科知识概念,适应学生当前的研究水平,引领学生在主题学习环节稳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水平和效率。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现阶段,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也需要稳步、高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该环节,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并且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主动探索其中的各项信息,引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问题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迎难而上,有效应对困难、挫折、挑战,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并且在学习环节,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资源,制订计划,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探究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索学习环节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抛出对应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比如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坚定学生政治立场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如“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翻阅史料、搜集数据信息、整理资料,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围绕问题点进行论证分析。
同时,教师也可以融合多门学科知识概念,引进综合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相关问题点进行多方位思考,打破教条思想观念的限制和束缚。比如,在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在完成对“景阳冈”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武松打虎事件中的伦理道德进行辩证学习,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论证,而不是带着主观情绪对相关事件的本质原理进行判断。比如,让学生思考在当代伦理价值观中是否鼓励打虎事件,同时让学生站在历史时空的角度,回到宋朝时期,站在山林虎害的治安背景,论证武松打虎这一事件必然性和伦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能够通过相关巧妙的问题,在情景空间元素来增强其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也需要引进各种各样的情景问题,在带领学生对活动话题、活动主题进行研究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为学生找到良好的学习切入点和出发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提供资源和指导
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需要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需要采取放养的策略。教师在关键节点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点拨,避免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陷入相应的认知误区或者盲目钻牛角尖。在该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图书、网络、采访等资源,让学生筛选信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突破困难点。并且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陷入迷茫时,教师也可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渐逼近真实的答案,体验进行研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另外,教师在提供资源和指导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当引進多元化的策略,如通过访谈、实验、问卷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高效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学习环节学会整理资料,整理数据信息,结合多方位的建议,整合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必要途径以及资料收集方法,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范例探究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上文所讲解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课程主题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无从应对,无法找到相应的有利证据和案例,无法找到学习方法来佐证相关观点和论点,此时,教师可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比如让学生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让学生从守正与创新角度对党史进行学习,对党的先进性、时代引领性进行探究,从而为学生找到打开学习思路的方向;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红色文献、典籍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整理信息,在德育学习环节通过研究探索,逐渐接近真实的答案。
(5)组织团队合作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应当适当引入团队合作项目,使其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这对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具备显著的功效。首先,教师应当为团队成员树立起共同目标意识,保证团队成员能够朝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奋斗;同时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期间能够互相补充彼此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分歧和冲突,开展紧密分工和合作,参照任务目标和方向进行深入高效学习。在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且适当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以及领导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团队合作期间,教师也需要确保整个研究团队中具备不同能力素质、思维的学生,使学生在德育学习环节能够做到相互补充、带动,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比如,教师可通过学情调研分析,建立起每一名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库,记录学生的思维思想发展状况,在德育环节抓住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为每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成员,保持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突出多元化的特征。
(6)积极反馈和改进
任何研学活动、研究活动的开展均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比如,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工作中提出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活动的需求,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及时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在此过程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以及回馈机制,可保证活动的开展具备完整性、全面性。教师在该环节应当鼓励学生尝试探寻新方法、新策略,在活动学习过程中做出积极正向的回馈和反应。在点评环节对团队成员的综合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对团队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挑战失败的问题进行高效整理、整合、总结,从而为下一轮德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在反馈评价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综合状况进行多方位点评,比如可引进学生点评、其他科任教师点评、家长点评以及社会点评,对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同时在点评期间,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借助积极评价、积极引导的策略,充分保护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环节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方法也应当通过积极反馈、积极引导的策略,在多个环节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自身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带领学生对德育知识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领悟学习需要兼顾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季小香.例谈小学德育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2020(05).
[2]赵玉婷.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徐文祥.研究性学习中德育价值的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