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珍秀
摘 要: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和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阅读文献可见,在幼小衔接阶段,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十分重要。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实现幼小衔接阶段的关键。文章试图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幼儿幼小衔接的要求从家庭、学校、教师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策略探析,助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
关键词:心理适应能力;提升策略;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076-0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有效的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减少两种教育的差异性对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根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阅读文献和调查发现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
1.幼小衔接阶段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1)小学和幼儿园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信息沟通不畅
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很多幼儿教师缺少对小学一年级教学要求的了解,导致他们只顾盲目提高教学水平,过度引入拼音和汉字课程。幼兒园的教学方法与小学有所不同,这会让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上深感迷惑和无所适从。很多教师不会采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家庭作业方面布置不当,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和恐惧。
(2)将幼小衔接视为一种单纯的知识准备
幼儿进行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有序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重视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而不能仅仅重视对幼儿进行知识的讲授。
(3)幼儿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幼小教师之间沟通不畅
相比国外的幼儿教育师资而言,我国在教育资格中申请的严格性、教师资格证的多样化、教师职后的培训保障等方面相对较弱,我国目前在幼小衔接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师资和小学教育师资的沟通相对不足。
(4)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家长教养方式的局限性,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养成,而疏忽了他们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只看重短期内的成果,而疏忽了他们的长期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幼小衔接的教育阶段存在许多问题。这表明,仅仅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并不能显著改善幼小衔接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从他们的内心出发,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对提高幼儿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探析。
2.5~6岁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
(1)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能力,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会感到极度焦虑和不知所措。
(2)幼儿的自控能力差
由于幼儿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加上他们天生活泼好动,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行为,注意力容易分散。
(3)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
幼儿园教育原则上提倡“保育教育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和保护他们。在一些幼儿能够做到的事情上,比如穿衣服、收文具等,教师可以替代他们导致幼儿缺乏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的意识。
(4)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形成
在这一阶段的幼儿很喜欢找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幼儿玩耍、交流。在上课时教师分配的同桌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可以很好地完成。
(5)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渐形成
在这一阶段的幼儿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当教师在强调一些游戏的规则时,幼儿可以很好地理解并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
(6)幼儿的创作欲望比较强烈
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有着很强的创作欲望,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大部分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作品的创作。
(7)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正在迅速发展
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形象,而是开始从抽象概括性思维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比如,幼儿已经能够开始理解抽象概念如,左、右,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8)幼儿的个体意识初具雏形
在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并且形成了一种更加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需要从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培养他们拥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助力幼儿顺利地实现幼儿到小学之间的心理转化,以便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
3.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对策
(1)密切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过渡,家长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上。首先,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较长时间段内不断开展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游戏和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过渡。同时,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关心孩子,用自信的眼神激励他们,促使他们从外表的依赖转变为内在的渴望获得成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合理的表情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关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为爱的滋养是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著名的马斯洛原理中也曾提到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幼儿渴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照顾。这些愿望的实现将会对他们日后的独立性、自尊心和乐观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管理和教育幼儿,并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塑造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当幼儿处于消极情绪时,如恐惧、孤独、悲伤、委屈等,教师应及时、耐心地予以安抚,促使他们摆脱不良的影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从而促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心态。
(2)培养幼儿建立自主面对困难的心理品质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幼儿而言,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改变,还包含教师、同学、行为准则和身份期望等的改变,这种改变促使孩子们在入校后面对着许多挑战。所以,培养幼儿正确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心理品格,是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适应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应将这一目标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挑战性内容。进而培养幼儿建立自主面对困难的心理品质。如在“小记者”活动中,大班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多人组成一组,在采访前进行充分协商,确定采访内容和任务,包括提出问题、拍照、录音、以表征的方式记录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如,在“我是值日生”活动中,幼儿们通过交流讨论,制订出劳动的内容、要求和程序,并自主准备工具,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完成各项劳动任务,达到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目的。再如,教师重视对班级“阅读区”的创设与管理,在幼儿园中设立阅读区,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自然渗透认汉字和找汉字。教师同时在科学区、劳作区等区域投放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完成各种挑战性的任务等。通过活动能充分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己积累如何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他们入小学进行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3)设计多样化课程,丰富幼儿的情绪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绘本课程帮助幼儿培养正确的情绪认知,并充分利用绘本的教育价值和情感内涵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绘本课程,运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认知。通过阅读一些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绘本,幼儿可以很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很好地处理矛盾,实现接受自己的目标。如,通过幼儿绘本《我的情感小怪兽》让幼儿认识到情感是无处不在的,毫无对错之分。情感有很多种如“喜悦、伤心、生气、害怕、厌恶”,每一个情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人生价值:喜悦可以让人感觉满意,让人对生命满怀期盼;忧伤可以让人宣泄委屈,平复心绪;生气可以让人尽情发泄,倾诉内心的不快;害怕引导我们避开危险的处境。绘本是一种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阅读的书籍,尤其是在幼儿进入幼小衔接阶段时,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教师也可以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积极地体验各种情绪。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游戏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释放压力,并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幼儿能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游戏。为了让幼儿在室内外都能进行有趣的活动,应整合各种活动教育资源,供给丰厚多元的活动内容。除了固定的玩具柜,还可以供给一些移动的物品箱,让幼儿在室外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通过游戏这种方式,幼儿园不仅可以克服空间限制带来的困难,还可以让孩子们与大自然进行直接交流,也能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秩序感、合作和社交意识。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受和管理各类情感,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理解更多的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的经验。
(4)提高教师素质,助力幼儿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因此,我国幼儿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党的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适应小学一年級的生活。此外,幼儿教师应继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经过进一步的教学、交流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幼儿教师,才能为孩子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帮助和培养。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孩子的社会适应行为,这要他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心理特征都有所了解。通过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和记录,科学合理地评估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之间进行深入讨论,家园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制订出针对性强、有效的培养计划,以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
(5)通过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幼儿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倾向于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上,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学会了哪些唐诗宋词、认识哪些汉字、会算几个以内的算数题等。然而,这种做法却忽略了培育幼儿优秀的思想品德、管理技能、人际关系技能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上述几个方面会伴随幼儿年纪的增加而自然会得到提升。为了解决父母的错误观念,幼儿园可以采用家长会和家长沙龙等方式来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此外,父母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别人家的小孩”的出现,以免他们在长期的压力下失去自信,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父母应该发掘他们的优点,并承认他们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经过父母的科学引导和指导,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幼儿的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
总之,教师应积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立面对困难的心理品质。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丰富幼儿的情绪认知。此外,家庭教育也应该得到完善,有助于幼儿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协助幼儿更好地应对小学生活并促进他们性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越.提高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能力的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