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里介山的“通信风波”
——以《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为中心

2023-10-21 03:12李炜
长江学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作日文王道

李炜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1934 年1 月,鲁迅应日本改造社之约,用日文撰写了《火·王道·监狱——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其中的三个短篇,分别附有“关于中国的火”“关于中国的王道”“关于中国的监狱”的小标题。此文发表于《改造》1934 年3 月号,之后很快被译为中文,但最初主要为节译的形式,如《谈监狱》《火(一)》《王道》等,全译文首次出现于鲁迅1935 年底编辑的《且介亭杂文》中,并将日文中的副标题《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作为中译文题目。

在以往的国内鲁迅研究中,不论是审视鲁迅与日本的多重关系,还是探究鲁迅的“王道论”,抑或是梳理鲁迅与胡适、章克标等人的“公案”,《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往往作为重要例文出现在相关论述中,但将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或许出于这一原因,与此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鲁迅提及的中里介山之“大作”究竟是文章还是著作?“大作”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内容?鲁迅为何会将胡适的文章作为对中里介山的“回信”?三篇短文之间有何内在关联?节译的中译文为何会引发鲁迅的愤怒等等,至今依然存在论述不足、脉络模糊甚至部分信息错误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将在对中里介山的“大作”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回归“历史现场”的方式,多角度探究《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下文简称《两三件事》)的诞生动因、内在逻辑及后续影响等。

一、中里介山及其“大作”

二、《书》的影响及鲁迅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三、《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中日两国的反响

小结

对于鲁迅直接用日文发表的《两三件事》,不仅中国学界缺少专门的研究成果,在日本学界的关注度同样不高。至于为何“不受欢迎”,或许如相关学者所言,主要因为这并非是像《藤野先生》那类象征“中日友好”的文章,特别是在鲁迅对日本侵华行为的批判方面,日本的鲁迅研究成果中更是“缺少历史考证以及相关文献分析”。通过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对于《两三件事》一文,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从文章内容来看,此文集中体现了鲁迅“精通古今东西的文化和文学”的特点,纵跨数千年历史,从中外神话传说贯穿到20 世纪30 年代,横跨欧亚大陆,涉及希腊、德国、日本、中国等多国事件,同时将1933 年内发生在中国的诸多“时事”巧妙地融汇其中。从文章结构来看,三篇短文表面独立实则内在紧密关联,《王道》被一前一后的《火》及《监狱》夹在中间的设计并非随意或偶然。

其次,中里的“大作”《日本的一平民与中国及中国国民书》及胡适的“谈话”,共同构成了《王道》的重要“引语”。特别是前者,既是日本自明治以来各类侵华思想渗透的“成果”,其本身也发挥着进一步宣传侵华思想的作用,鲁迅在日文作品中对“大作”的评论,具有反驳、拆解日本知识阶层不断建构的侵华谬论之重要意图。

猜你喜欢
大作日文王道
风雨大作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超市大作战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画廊
日文花样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