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能指:当下中国影视剧中的“少年”修辞

2023-10-21 03:17王文斌
长江学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少年话语

王文斌

(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因此,“少年”修辞的兴起,既是当代阶层固化的中国社会以理想主义来反抗犬儒哲学的心理映射,也是对“00 后”世代日渐步入社会核心场域的一种文化回应。但其中的症候则是复杂的。“少年”的内涵,既留有着20 世纪现代性国族话语的余热,也渗透着大众文化的兴奋躁动,更体现出资本力量无处不在的隐形操控。“少年”因而成为了一个漂移的能指,表征着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文化肌理。那么,“少年”修辞反映出当下中国怎样的大众文化表征?少年话语与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走向之间的关联如何?当下中国影视剧中“少年”修辞的类型及内涵是什么?它们能否有效达成对“00 后”群体的主体询唤与文化引领?

一、“少年”的浮现:多元谱系下的语义漂移

汉语中的“少年”,是一个与“青年”关系模糊的词汇,这种暧昧性体现在它们有时可以互通,且常被统摄在“青少年”或“青春期”等宽泛表述中。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其一,从历史的层面而言,从汉代到民国前期,“少年”一直是泛指年轻群体的主要词汇,“青年”直至民国后才开始逐渐流行;其二,从年龄的层面而言,现代汉语中的“少年”多指十岁至十七八岁的成长阶段,隶属于青春期的“前期”,是从童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少年”与“青年”同中有异的独特内涵。总体而言,今日中国文化场域中流行的“少年”一词,绝非简单的生理性概念,而是有着多元谱系的复杂文脉,来源至少包括20 世纪现代性话语、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

综上,今日兴起的少年系文化现象,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性国族话语,而更多是一种交织着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混合体。在不同话语势力的征引中,“少年”犹如一个“漂移的能指”,表征着不同的符号学语义。国产影视剧作为对年轻世代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文化产业,具有突出的少年文化表征,其中蕴含的少年内涵尤为复杂。具体而言当下的中国少年系影视剧主要包含着三种类型,或者说表现出三种主要的少年话语形态:一为“历史少年”,借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少年中国”修辞,以爱国少年尤其是“五四少年”的救亡图存故事来实现对新生代观众的意识形态询唤;二为“中产少年”,表现当代中产家庭“00 后”世代的日常生活及其阶层困境;三为“底层少年”,展示当下边缘少年在突破成人世界禁锢中迸发的少年力,提供了观察社会症候的有效切面。

二、历史少年:“少年中国”的多幅面孔

“历史少年”话语,不断借用中国近现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以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热血少年为影视剧主角,表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理念,以此实现对当下“00 后”新生代观众的国族主义意识形态询唤。此类影视剧试图将少年们塑造为肩负时代使命的国家救亡者和民众启蒙者。20 世纪作为革命的世纪,其强有力的时代修辞符号——“少年”,被不断召唤。

“五四少年”是当下中国荧幕上的一种重要景观。2019 年“五四运动”100 周年之际,多部作品集中出现。电视剧《热血少年》(2019)以1919 年“五四运动”为背景,讲述上海滩少年吴乾、贺红衣等加入爱国组织“明镜学会”,对抗帝国主义和腐败军阀的故事。剧作以救亡图存的国族话语作为核心意涵,第一集的开场画外音即强调了其“五四”背景:“1919 年,中国政局动荡,帝国主义勾结军阀势力压迫劳苦民众,有志青年们在爱国意识的影响下萌生出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时间进步学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当时的上海滩亦有这样一群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电视剧《民国少年侦探社》(2019)也分享了这一逻辑,讲述军阀世子南宫朔、偶像警探佟秋白、戏院名伶梅若蓝、沉默武力侍卫翟星四位民国少年,在上海滩成立“少年侦探社”,在一系列探案过程中发现真相,匡扶正义,不断成长的故事。出品方还特意在5 月4 日发布“五四版海报”,以颁发“五四”杰出侦探表彰的方式宣传造势。电视剧《热血同行》(2020,又名《艳势番之新青年》)讲述清末民初的满清贵族少年崇利明和阿易等人创建神秘组织“艳势番”,在时代洪流中救国救民的故事。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完成的著名散文《青春》(刊载于《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中的名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被剧中人物多次引用,并在大结局时以主题语的方式呈现于屏幕中央。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南北议和、护国战争等历史事件被纳入背景线索中。在高潮戏“万国争雄大会”中,崇利明代表中国在擂台上打败众多外国拳手并获得冠军,被国人视为英雄,浓墨重彩的镜头语言凸显了本剧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然而,在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总体逻辑下,以上作品中的“五四修辞”及“少年中国”话语均显得深度不足,除了以画外音背景介绍、人物台词或广告宣传语等直白方式呈现给观众外,并未对“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进行全面表现,更未借此展开对“五四精神”的历史钩沉与文化体认,因而剧中的“五四精神”往往被简化为爱国主义甚至是民族主义,民主、科学等内涵则付之阙如。在叙事策略上,这些打着“五四”标签的电视剧为迎合低龄观众,呈现出动漫化、游戏化、耽美化这三种年轻态趋向,对其“少年中国”主旋律话语以及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感造成了一定损害。其一,动漫化。无论是“民国F4”还是“艳势番天团”,贵族化的人物设计使剧中少年们均自带“主角光环”和“金手指”,制造出动漫式的无限“爽”感。演员方面则选用了黄子韬、易烊千玺等偶像流量明星,“少年”仅仅成为“少年明星”的指代,其文化内涵被忽视。夸张搞笑的轻喜剧风格压制了民国历史的严肃性,眼花缭乱的打斗场景代替了人文思考,家国情怀沦为言情戏码的点缀。其二,游戏化。为迎合“游戏世代”的审美需求,其叙事均采取了年轻一代热衷的“升级打怪”的闯关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使命被描绘为可无限循环的成长任务和经验升级,情节则由一场场“生存游戏”所拼盘组成,例如《热血少年》中的万术大赛、俄罗斯轮盘赛、监狱拳赛,《热血同行》中的万国争雄大会等,均占据了大量剧情篇幅,民国史变异为令人血脉偾张的竞技史。《王者荣耀》等MOBA 游戏中的团体作战模式也被大量戏仿,剧中少年们的“组团开战”仿佛演绎了一场场的多人在线竞技游戏,思想性则被弱化。其三,耽美化。2019 年耽美题材电视剧《陈情令》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类型的潜力,用“组CP”方式迎合女性观众的策略随后被迅速复刻。《热血同行》即改编自人气颇高的国产耽美漫画《艳势番》,原著中有着多位美少年主人公,尤其“崇利明+花九卿”“阿易+杨真”这两组“男性CP”堪称“卖腐”利器。《热血同行》虽然在改编中将花九卿“性转”为女性,但依然保留了不少耽美元素。此外《民国少年侦探社》中四位美少年之间的争风吃醋,《热血少年》中“双男主”的暧昧兄弟情,均大大弱化了其历史质感。

“少年中国”话语的另一种面孔是“领袖少年”。动画电影《少年毛泽东》讲述国家领袖毛泽东的少年经历,尝试以此种伟人题材的经典历史话语完成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询唤。与毛泽东题材的其它影视剧相比,本片的最大特征在于试图采用年轻语态的方式拉近与“00 后”群体的距离,以“成长”母题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但也凸显了其叙事困境。作为一部“最萌励志成长动画电影”,影片努力“从孩子的视角讲述少年毛泽东的‘成长的烦恼’,为当代家庭的亲子教育带来深刻启示”,故而将少年毛泽东与毛顺生的父子冲突作为主要线索,表现两代人在读书求知与赚钱糊口两种教育理念方面的分歧,基本放弃了革命话语。这种“去政治化”的方式极力弱化时代背景和阶级色彩,描述了一个以斗母鸡、抓野猪、战蝗灾为主干情节的纯粹乡村田园故事。尽管影片较好地塑造了一个才智过人、追求自由、胸怀远大的英雄少年形象,但是在“少年”与“中国”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意义关联,韶山冲之外的那个广阔世界始终隐而未发,只是偶尔浮现在“雏鹰翱翔”的意象中。在阶级话语方面,农民阶级的艰苦得到了一定表现,但同时影片也塑造了一个正面、友善、仁义的大地主形象,从而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原本的政治语义,造成了叙事的裂隙。影片后来的市场遇冷并不令人意外,作为2015 年“五一档”唯一一部动画电影,“中国首部伟人题材动画电影”的噱头、耗资6000 万打造的精良画质、六大城

三、中产少年:中产梦及其阶层焦虑

讲述四位“00 后”都市高中少年林妙妙、钱三一、邓小琪、江天昊及其原生中产阶级家庭的高考题材现实主义电视剧《少年派》,2019 年高考结束后在台网同时播出,获得同期收视第一和上半年收视冠军的好成绩,但也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在豆瓣网仅获得6.6 分。这种巨大争议,反映出“00 后”群体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少年派》展现了今日中国市场经济法则下的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生活,阶层/阶级问题也是本剧引发争议的关键。剧中,条件优越的“精英中学”、宛如样板间的奢华高中宿舍、蝴蝶结点缀的韩式校服、江景房的宽敞居家空间、过于华丽精致的滤镜效果以及多位主人公的良好家境,成为舆论的焦点,也折射了今日中国日益盛行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及其文化想象。同时,剧作也对中产阶级的内部分层问题进行了表现,与钱家所代表的“上层中产阶级”和“世家”相比,江家、林家所代表的“下层中产阶级”尤其是“新晋中产阶层”则面临着身份随时滑落的危险,其脆弱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家企业的无端破产,林大为的突然失业,给江天昊、林妙妙两位中产家庭少年带来较大生存压力,导致二人产生辍学创业和做直播的念头。《少年派》还表现了全球新自由主义经济格局下血雨腥风式的惨烈商业竞争,江家破产前夕债主和竞争对手的落井下石,是对自由竞争的丛林法则的绝佳演绎。

高考是本剧的核心事件,也是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曾经的高考被认为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过渡仪式”,发挥了青少年群体从想象界走向象征界的“成人礼”功能,并且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跃迁的理想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下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及大学教育扩招,这种阶层流动功能已经降低,但本剧依然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高考的重要性。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家长们,坚信高考能够在未来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社会角色位置——“白领”,是青少年们正确人生的唯一路径,甚至以“新生婴儿”作为隐喻。因而本剧的核心矛盾也围绕两代人关于是否参加高考的分歧来设置。个性张扬、追求自我、急于确立主体位置的“00 后”脱轨少年们(想放弃高考做直播的林妙妙、想放弃高考创业的江天昊),最终被父辈们拉回到以高考为基点的标准化中产阶层/ 科层制度的规范人生。但讽刺的是,本剧虽然极力展现刻苦学习和高考取胜的意义,最终决定少年们人生走向的却并非高考分数,而依旧是经济和资本;少年们的最终归宿,也与其中产家庭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家庭破产的江天昊虽然高考成绩优异,但为了自家唯一生计来源的卤菜店只能选择就读本地的二本学校江州大学;曾经桀骜不驯、才华独特、一心想远走高飞的叛逆女孩林妙妙也成为留守江州大学的乖乖女;而家庭经济地位更优渥的钱三一和邓小琪则能够远上北京。这一结局凸显了本剧深层的资本逻辑,也暗含着对“高考改变命运”神话的自否/ 消解。

四、底层少年:雅努斯之镜及其困境

当代少年中更加值得关注的另一种影视形象,是“00 后”的底层少年。如果说电视剧《少年派》中被束缚在贵族校园里的中产少年们面临着“温和而焦虑”的成长烦恼,那么在电影《少年》《少年的你》中,被排斥在教育(高考)体制之外的底层少年,则更加印证了这一群体的复杂境遇。在这两部采用犯罪/暴力类型片模式的少年系电影中,失去家庭和学校双重庇护的底层少年们,直接被抛入由丛林法则主导的残酷社会,被迫只能用一种违反法治/法律、以暴制暴、绝不妥协的方式来对抗暗黑的成人世界,凸显出罕见的日系动漫式“少年力”和激烈的青年主体性。

《少年》讲述两位成长于福利学校的孤儿少年苏昂与孤儿少女林巧相濡以沫、相互守护并完成复仇的故事。《少年的你》改编自网络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作者:玖月晞),由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原班团队制作,讲述孤儿少年、小混混小北为遭遇校园霸凌后失手杀人的单亲家庭少女陈念顶罪的故事。《少年》和《少年的你》的主人公都共同享有一个“孤儿”的原初身份:孤苦无依、被父母残忍遗弃但葆有着纯真之心的少年们,在冷硬暗黑的成人世界面前,依靠着孱弱的身躯,以决不妥协甚至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进行彼此守护和剧烈突围。少年们的善良友爱与成人世界的自私丑陋形成了极端对立,两部电影中,几位少年都不仅失去了与家庭的亲情纽带,被学校教育系统排挤为异类,更被隔绝于社会主流阶层秩序之外,成为彻头彻尾的“少年幽灵”和“游荡者”。在抗争过程中,少年们均对法律/法制采取了不合作的抵抗态度,同时两部电影各有一位良知未泯的警察(执法者)角色,在得知案件真相后对成人世界进行了深刻反省,象征着对少年们的认同。

《少年的你》中“少男-少女”在玻璃(镜像)中的主体同构

《少年》中“少男-少女”以摄影(镜像)为媒介的交互主体

结语

综上,“少年”修辞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犹如一个漂移的能指,交织着复杂的社会语义,体现出多元的文化症候。“少年”的符号兴起,彰显了“00后”新生代的崭新出场形象,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怀旧青春”“暮气青春”“丧文化”的全新青年话语,激发了大众的文化想象,但其所指也在资本逻辑的反复征引过程中变得暧昧不明,价值取向亦变得油滑两可。当其现代性话语内涵被消费主义过度利用甚至异化时,“少年”修辞自然无法承载起询唤“00后”群体并为其代言的文化重任,无法有效建构影视中的青年文化主体性。就当下中国影视剧中的少年话语而言,“历史少年”的娱乐化、游戏化,“中产少年”的犬儒化、世俗化,“底层少年”的镜像化、隐匿化,是其主要症候,折射出资本力量的无处不在。其背后反映的更大问题是,随着现实价值共识的破灭,现实叙事的合法基础的丧失,唯有在一个非现实的虚拟/ 幻想世界中,少年主体性方能存在。也就是说,当下“少年系”影视剧中历史叙事的意义中空,现实叙事的主体困顿,正是造成中国青少年转而只能大量沉浸于虚拟二次元世界(漫画、动画、游戏、网络文学)中寻求热血情怀和少年精神的主要原因。未来,如何为“少年”的主体性叙事建构坚实有效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点,如何将“少年”修辞从“漂移、中空”转为“在地、实存”状态,如何使中国影视剧中的“少年”符号能够既落地于“少年中国”的文化吁求,承担起民族国家的宏大使命,同时又内化于个体并发展出真正的青年主体性,如何使“少年”这一词汇重新绽放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值得学术界严肃思考的命题。

猜你喜欢
少年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少年》定档12·9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
《少年》开放杭州探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