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帆
读书,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加见识和知识储备;可以增长人的智慧,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使人们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可以促进人的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冊第八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收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到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和感悟。仅从标题来看,恐怕最能引起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就是《我的“长生果”》了。
《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命题,将书作为本体,将“长生果”作为喻体,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书对自己的重要性。在文中,作者以浅显生动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儿时阅读和写作的经历,介绍了许多阅读和写作的好方法,同时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一些道理,下面就看看作者在阅读中的收获吧。
一、读书使人愉悦
阅读是心灵上的享受,当我们置身于浩瀚的书海时,会跟随书中的各种人物参与到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中,也会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仿佛进入了五彩斑斓的梦境,体验到无法言说的快乐和满足感。在《我的“长生果”》中,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读书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其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愉悦之情”比喻成“蝴蝶飞过花丛”“泉水流过山谷”等自然风光,将抽象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景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少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接下来,在“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展现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欢快、愉悦的心情,仿佛也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读书要有兴趣,初读可不求甚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最好的启蒙就是激发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人会产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活动中,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人积极地寻找阅读素材。如果同学们对读书充满兴趣,就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阅读,并乐在其中,沉迷其中。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作者在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回忆了自己在少年时代酷爱读书的几件事,意在告诉读者:读书要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这几个段落,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阅读便是因为兴趣,比如儿时看“香烟人”的小画片的情景:“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爱书心切的小女孩形象,表现了作者儿时对书的热爱。又如:“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直奔那里。”这些语句写出作者在少年时代阅读连环画时的痴迷状态和对书籍的渴求。
此外,《我的“长生果”》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表述:“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在少年时代阅读文艺书籍时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却乐在其中的经历,并解释了自己囫囵吞枣地读书并不是阅读习惯不好,而是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在这里,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只要有阅读兴趣和热情,即便初读书时不求甚解也不用担心,只要能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遭遇,仍然会有一定的受益。
三、读书可以扩展想象力
一本本书籍就像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船,会带领我们在浩瀚无垠的海洋畅游,领略更加广阔的世界。其实,读书不仅能拓宽视野,积累知识,还能扩展想象力。有研究表明,读书比看视频更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在观看视频信息时,孩子在画面的帮助下更关注情节,对信息进行的是“浅加工”;而阅读书籍时,孩子需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深加工”,即先通过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然后再理解具体情节。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孩子们读到了花,就想到了花;读到了水,就想到了水,如果能把这些想象中的画面连起来,他们就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的美景中。因此,读书可以扩展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也能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我的“长生果”》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写道:“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待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这是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回报,而且作者想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人们,阅读有助于拓展想象力。之后,她写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第八、第九自然段:“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这个例子表明,作者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知识和写作素材,且这些内容大大丰富了她的想象力,所以她不甘心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千篇一律地描写秋天,而是萌生了要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的想法,最后秋天在作者笔下成了“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作者的习作获得了老师的表扬,成为班级的范文。这次习作的成功也让作者领悟到一个道理,即写作文要有新意,要别出心裁,要敢于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使自己的作文不落俗套、独具特色。同时,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这些领悟都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进一步说明了读书对自己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劝诫人们要多读书的写作意图。
四、读书要做笔记
通过读书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做笔记。古语有云:不经三思不求教,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好笔记。首先,读书笔记就像是储存学习内容的仓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所学所感,可以加深回忆,可以弥补知识积累方面的不足;其次,读书笔记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使我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最后,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读书效率。在《我的“长生果”》第十二自然段中,作者也明确地写出了自己读书做笔记的做法和好处:“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接下来,作者在第十三自然段用一个例子证明了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有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誊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同学们在读书时注重做笔记,坚持做笔记,就能更准确地领悟文章的内涵,也能了解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次次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如,作者就从这个例子中领悟到了另一个道理:写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以情感人;刚开始写作时可以借鉴和模仿,从中学习写作方法,但最终要靠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来打动人。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每个渴求知识的人;书是人类的“长生果”,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探索世界的奥秘,探寻人生的真相,还可以探听不同的声音,了解各种思想,丰富内心世界,掌握人生哲理。因此,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要走好这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我们要让阅读成为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智慧,在阅读中启发思想,进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