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唐代是我国诗歌蓬勃发展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享誉诗坛的诗人,
诗歌被广泛传诵。
而在众多诗歌中,
张若虚借助《西洲》格调完成的《春江花月夜》,
单独一篇,
横空绝世,
成为大家之作,
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蕴含了14个意象,诗人将其完美地整合在一幅图画上,字字有情、有景、有画、有意,细腻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意境,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就融聚在它的意象“月”中。古往今来“月”一直是文人骚客寄托情思最频繁的意象,他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张若虚以长江为场景,以春花衬托,以月为主体,在春江月夜图下抒写了游子思妇那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有宇宙观的人生哲理,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使意境更加广阔、深沉,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诗歌开篇,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令人向往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引人探索的奇特的艺术境界。诗人以繁花似锦的春天和浓浓的夜晚为时间背景、滚滚东流的长江为地点背景,从月升、悬挂在天空到月斜斜地落下,在如此美妙的月光笼罩下,加入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多个意象組成了多个场景、多个画面,江海连潮,江月共生,描绘了一幅江潮浩瀚无垠、明月随潮涌升图。在月光的照耀下,万事万物都被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霜,江水曲折蜿蜒在繁花烂漫的春土原野上,恢弘铺开了春江月夜图,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仿佛只有皎洁的月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描绘了四幅富有哲思、极富画面感的优美意境图。
二、哲思之美
(一)《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意识
《春江花月夜》一诗,囊括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对宇宙的探索。全诗以月为主线统领意象从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开来,由有限的意象向无限的思绪铺陈,诗人既是对宇宙时空无限的探索者,又是对人生别离的思索者,将宇宙时空与人生别离联系起来。诗人从月的升起、高挂、西斜、落下,转入游子思妇的人生抒发,游荡在长江旁的游子与居于高楼深处的思妇共同望着空中悬挂的孤月,宇宙时空的哲思与离别思念水乳交融,既充满宇宙意识,又体现人文情怀。
(二)《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命意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将空间上的美景横向铺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再从时间上展开探索,但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人类都是渺小的。
诗人走在江畔,欣赏着春江花月夜,思索着明月代表的宇宙时空是永恒存在的,人类一代代繁衍,无穷无尽;但是个体生命又是短暂的,只是沧海桑田中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传承不代表消亡,那是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去更好地适应世界:创造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人们将生命延续,将精神传承,创造一个又一个人类特有的奇迹,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与无限的宇宙时空共存共享,生生不息,这不也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吗?人类能有如此的进步,不就是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吗?个体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时空形成对比,也体现了张若虚的生命意识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他的诗歌可以给予人思考,也给予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春江花月夜》中的自我意识和家园意识
“望月思家”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春江花月夜》的家园意识主要表现在爱情、游子思妇和人生方面。在《〈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与命意》一文中,指出“只是由于文笔过于优美,于行云流水间,不经意触到了宇宙人生的理趣”。
李泽厚在闻一多“宇宙意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初醒后的‘自我意识”。他认为,《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是重视个体的“自我体验”,眼前的美景、深沉的宇宙思考以及相思的情感体验都是从“自我”角度产生的,要重视人,重视诗歌中的“自我意识”。
三、情感之美
(一)凄婉哀伤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是凄婉哀伤的,诗人对繁花似锦、美景难留、时空永恒与个体渺小、生命易逝、游子思妇离别相思、游子未完成理想归期无望等人生命题进行思考,伴随着哀婉凄凉的感伤呼之欲出。面对繁花似锦的春天,联想到美景难留;面对永恒宇宙时空中的明月,想到时光易逝;身在闺阁中的思妇,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远赴他乡的丈夫:时光流逝,已经许久不见自己的爱人,他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自己共同忍受着别离的痛苦,而自己唯一与他共通的也只有天空中高挂的孤月。思妇独自望着孤月,思念更达到巅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遮住月光,却不能阻挡波涛汹涌的思念,无奈下,思妇想要诉诸笔端,借助这月光、鸿雁、鱼儿,将自己无处诉说的想念给远处他乡的游子送去,奈何“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想念无法传递,这满腔的思念与哀伤就这样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而游子,因为自己的梦想未完成,归期无望,更是对家乡和家人充满了浓浓的思念。月西斜,春又尽,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自己的功名尚未取得,客居他乡,独自拼搏,望着高空中悬挂的孤月,思念之情也达到了极致,那故乡和亲人,此刻是否也跟自己一样望着这孤月思念?满满的感伤如这江水荡漾在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复。
(二)哀而不伤的情感
“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宇宙永恒,万物亘古不变,但人生年华已逝,诗人就此对人生产生思考。但这些思考并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促进人们积极奋进、鼓舞人奋发的力量:在青春已逝的时光里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永恒呢?同时,宇宙因为亘古不变称之永恒,但也因为永恒缺少了生命的色彩。生命虽然短暂,却有着昙花一现的精彩,因为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拥有很多变数,能够创造很多色彩,可见诗人的情感是热爱生命的。
望着天空的孤月联想到思妇和游子,在月光的照耀下,无论是思妇的思念还是游子的思乡之情都被推入了高潮。而这沉沉的思乡之情,诗人并没有沉湎其中,而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所以说,诗人的情感是蓬勃向上的。
历朝历代的诗歌中,不少诗人感叹时光易逝,自己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时光催人老。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道出的悲叹,还是豁达的李白在《将进酒》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出的及时行乐。但张若虚,并没有沉浸在生命短暂的悲叹里,也没有因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消极入世,而是以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没有穷尽的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引导人努力奋进,代代传承的生命与宇宙时空永恒共存,所以说诗人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美而又多变的明月意象,诗篇中神话般迷人的情境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明月正是诗中的情景交融之物,是诗篇跳动着的脉搏,亦是诗篇寄托情感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