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时下,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热点名词,它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高考的各个知识点考查中,似乎古诗词鉴赏囊括了核心素养的全部。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诗词鉴赏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很多同学面对这样的题目束手无策,甚至产生“一见诗词鉴赏就恐慌”的心理,其实大可不必。笔者认为,解答诗词鉴赏题目有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本文且以高考题为例谈谈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希望给同学们一点学习上的启迪。
一、古诗词复习上的“两把握”
(一)把握诗词的题材类型
诗人在创作每首诗词时,总有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诗人会选择一个生活素材来表现它,使之符合自己的写作意愿。整理了近些年的高考诗词题目,有以下几个主题类型:
1.山水田园类
山水田园类是我国古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杨万里等诗人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为主,抒发诗人对安逸恬淡、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追求。比方说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四句写出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后四句写浣女在竹林间行走、渔人采摘莲蓬的农村景象,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类诗词有山水、田园事物的意象,抓住这些景象回归热爱大自然、追求精神宁静,基本没有任何问题。
2.咏史怀古类
何谓咏史怀古诗?宋朝方若虚曾讲过:“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遇而已。”怀古诗一般是诗人依托历史上的古迹、事件以及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来达到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或自己对时代、朝廷的感叹等目的。咏史怀古一般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隐晦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3.思乡怀人类
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果出门在外,长期客居他乡,内心很自然产生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因而,他们常常利用旅途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苦之情,抑或是佳节时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包括自己仕途不顺不能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无奈之情。
4.托物言志类
托物言志也是古诗词重要类型之一,近代文学家刘熙载就曾在《艺概》中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也就是说古代的诗人常常运用自然界中的万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诗人咏物的目的是借助所咏之物具有的精神品质,表达自身的理想或品质。此类诗经常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例如著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菊花象征了高洁的品质;梅花象征了不屈不挠的品格;松柏象征了耐寒、坚贞不屈的人格等。因此,此类诗又可被称为“咏物诗”。
(二)把握诗词的语言艺术
“炼字”是高考古诗词的重要考查方式,也是对语言运用的重要把握。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某个字词、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的理解,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这就是所谓的“诗眼”。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非常出色,形象生动地让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为之震撼,集中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属于诗词的诗眼,都是诗人重视炼字的典型诗句。总而言之,炼字能够让诗词的语言更加形象凝练,极富表现力。
二、近年古诗词的真题赏析
我们已经对基本的考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那么来看若干近些年的高考真题:
其一(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问题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从题材的角度分析,无疑是山水田园诗,寄寓的是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问题1诗词内容理解的答案是很明显的,C选项是错误的,诗人写鸡犬之音的目的就是说明隐居生活的宁静。至于问题2,理解上稍微有点难度,其考查的是通过诗中的意象或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皆著我之色彩”。所以组合答案如下:① 诗歌首联“ 卧枕船舷归思清” 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 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③诗歌颈联描写飞归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其二(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问题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从题材角度来看,本诗是送别诗。但有“陷阱”,容易引起误解。问题1中的A选项是错误的,选项中“真實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表述错误。诗中“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刻?据此看出诗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问题2考查同学们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炼句”其实也是“炼字”。“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蔽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此句以春光美景结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春光之中,伤感中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怀。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谱写了我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赞歌,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一点也不为过,通过它们我们懂得了古代人民生活、交流、风俗的方方面面,从中获得民族文化、精神的新认识,此所谓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当然,同学们在解读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之美。总而言之,不管往哪个方面分析,古诗词都是落实核心素养学习的关键对象。因此,一直以来,在高考的语文题目中,古诗词的分值占有一定的比例,值得我们好好研习,在高考备考之路上用这些方法去“攻克”古诗词学习上的难点,同时去战胜大家对它的恐惧,那么在未来的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自然多一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