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龙
★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不仅寄情山水,还很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在他们看来,那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更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比如刘禹锡借《陋室铭》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李清照夫妇的归来堂体现了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的乐观精神;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那么,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呢?这是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出三代的人事变迁,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妻子三位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但是,作者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人生失意所击败,而是用平白的语言抒写了人生中的极悲之事,在悲情之中饱含着深沉的爱。
那么,我们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何能从浓浓的悲情中感受到无穷的爱呢?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慰藉
项脊轩是归有光家中一间普通的小屋,这间屋子有着百年历史,屋内空间不大,只能容下一人居住,光线昏暗,年久失修,“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它的常态。少年时期的归有光虽然身处这样一间陋室,却踌躇满志,乐观积极。他非常珍视项脊轩,对其进行了修葺。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另一番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阳光从新开辟的四扇窗户照射到屋内,使原本逼仄昏暗的屋子变得宽敞明亮;屋外走廊的围栏周围种上了兰花、桂树、竹子等多种植物,给小院增添了美景;屋内书籍满架,或仰或躺,或读书吟咏,或独坐冥想,同时聆听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好不惬意;庭院中幽静美好的环境也引来了小鸟们觅食,即使有人经过,这些小鸟也不愿意飞走;每月的十五之夜,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甚是可爱。
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心创造的。归有光对项脊轩进行修葺改造后,将陋室变成了雅居,使项脊轩变成了令人着迷和留恋的居所,这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因为少年时代的归有光是充满朝气、活力和慧心的,他的努力改造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环境,他丰富的精神世界让项脊轩有了亮度和温度,他恬淡高雅的情怀让生活更具情趣。此外,修葺后的项脊轩没有了往日的破败不堪,变得明亮安静、迷人可爱,这也是归有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很多人面对糟糕的外界环境时会不知所措或放任自流,但归有光给我们做了示范,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应和改造不利环境,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会自得其乐。
在项脊轩,归有光的生活恬淡快乐、悠然自得,既“无丝竹之乱耳”,也“无案牍之劳形”,这里远离尘嚣,弃绝纷扰,这一片天地完全是他自己的。读《项脊轩志》的第一段,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仿佛也能看到自己儿时的一方天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脊轩”这般的小屋子,它平淡无奇、不足为外人道,却是心头的白月光,承载着童年的记忆,成为世事变迁后追忆年华的唯一寄托。不管长大后搬了多少次家,住在如何簇新或华贵的房子里,午夜梦回时总会误以为自己仍是在少年时的屋子里,一草一木如在眼前,这种熟悉感能带给我们慰藉,能带给我们快乐。
二、从亲情中感受到温暖
有人说,幼年丧母是人生四大悲事之首,归有光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母亲早逝,归有光对她的印象是模糊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经不记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能通过家中老妪的回忆来缅怀母亲,感受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平凡的动作,一句普通的询问,将慈母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年轻的母亲听到孩子啼哭后立即来叩门,并焦急地询问:“孩子是饿了吗?是受冻了吗?”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小事,可就是因为这是常事,才更凸显出母亲对孩子每时每刻、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归有光和母亲之间,而是老妪叙述的母亲对他姐姐的关爱,但这依然能让归有光感受到母亲那深沉的爱。哪一个孩子不依恋母亲呢?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母爱的滋润呢?归有光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没有直接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但只用这一句话就描绘出了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位疼爱儿女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归有光思念母亲时写到时“余泣”,在思念祖母时却“长号不自禁”,主要是因为他自幼丧母,祖母陪伴他的时间更久,不仅给予他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还以他为荣,对他寄予厚望。
虽然归有光经历了幼年丧母之悲,人生失意、功业未成之悲,但是我们仍能从他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与思念中感受到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亲情带给他的温暖。通过阅读和学习《项脊轩志》,我们似乎看到了归有光在孤寂中苦苦煎熬的悲伤,但是亲情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归有光有创伤的心灵,对亲人的回忆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爱的无穷力量。
三、從爱情中体会到幸福
有人说《项脊轩志》是悼亡诗文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文章最后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仅用二十余字,便写出了无尽的离愁。自古以来,写悼亡主题的名篇有很多,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了对亡妻坚贞不渝的爱;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痛苦、凄清的内心世界;贺铸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表达了对妻子思念至深、痛彻心扉的情感。而归有光的这句话,既没有用典,也不讲究用词新奇,以平淡直白的二十几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斯人已逝的万般滋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归有光失去妻子后的悲痛和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还能从他的回忆中体会到归有光夫妇的情深意切。归有光的发妻是魏氏,她与归有光成亲时,归家已衰败潦倒,生活困窘,她的到来如同一道柔和的霞光,照亮了归有光孤寂的心房。比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归有光的妻子很渴望读书,也很好学,对自己的夫君既仰慕又崇拜。这里虽然没有写出夫妻二人之间的甜言蜜语,但能够感受出二人是心灵相通、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再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从魏氏省亲回家后转述小妹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她对自己嫁给归有光是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归有光和妻子的生活非常甜蜜快乐,所以妻子经常向娘家人提起阁子,以及阁子里的人和事。
妻子的崇拜、爱慕、依恋给予了归有光充分的肯定和从未有过的幸福,妻子温婉的面容和娇俏的笑语给失去亲人、功名未成的归有光带来了人生亮色。在妻子的陪伴下,归有光失意的坚冰得以融化,爱情成为他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
总而言之,家族的分裂,年幼时丧母,妻子的早逝,功业未成的遗憾……归有光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人同情,让人悲悯,但他平白的话语中饱含了深厚的情感,这种内敛而有温度的表达让人获得无数感动。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借助平凡的场景和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深思念,表达自己悲痛的情绪。可是,我们在感受作者悲伤的同时,也能体会其中透露的无尽的爱的力量。这篇文章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和缓平稳、水波不惊,作者细腻地表现了自己的情真意切,感人的温情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悄落在了读者的心里,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同欢乐、共悲伤,这或许就是感同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