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陈小雪 刘勇
2003 年暴发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9 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暴发、2019年新型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威胁着人类生存,需要予以积极应对;并且因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高危害性等特点,尤需重视对其的有效预防和成功处置。现如今,对于国家、社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且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更要求高水准地依法防控。
法律素养是一个人对法律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以一个人的法律知识、法律道德、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为基本,同时还包含了对哲学问题的理解、领悟以及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建立——即法律信仰。[1]“医学生之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特指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体运用该知识的能力。医护人员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医学生作为我国卫生系统的主要后备力量,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法治建设成效、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战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军,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我国之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结果。但目前,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高校开展的法学、卫生法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2],且开展效果不佳[3]。鉴此,我们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进行调研,旨在了解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素养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其法律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采用方便抽样的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形式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了解在校医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情况。问卷共计16 题,其内容包括:一是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户籍和居住地等;二是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素养的现状,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三是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素养的影响因素: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四是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应对素养的培养教育方式,包括开设“卫生法学”法律课程情况等。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线上开展。在正式调查前,课题组进行了预调查,调查问卷的信度(标准化Cronbachα 系数)0.702,信度较高;效度(KMO 值)0.732,效度较好。正式调查共计回收906 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调查数据由问卷星平台直接导出,通过Excel表格对其一般情况进行描述,并应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推断,其中计数资料间的对比采用交叉卡方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06 位受调查者的性别分布:男性286 名(31.57%),女性620名(68.43%)。受访者年级分布:本科一年级有127 名(14.02%),本科二年级有438名(48.34%),本科三年级有179名(19.76%),本科四年级80 名(8.83%),本科五年级14 名(1.55%);硕士研究生68 名(7.51%)。受访者专业分布:医学类有803名(88.63%),非医学类有103名(11.37%)。受访者生源类型分布:591名(65.23%)受访者来自农村,315名(34.77%)受访者来自城市。
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
86.09%的受访者表示高中期间(310 名)、大学期间(370名)、研究生期间(100名)曾听说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有13.91%(126 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约有两成(20.31%,184名)受访者表示基本了解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约有一半受访者(50.55%,458名)表示了解一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27.26%(274 名)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不了解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
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法律意识的情况。
有43.60%(395名)受访者表示“具备一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23.95%(217 名)受访者表示“基本具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20.31%(184 名)的受访者表示“不具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9.58%(77 名)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仅有2.54%(23名)受访者表示“完全具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
3.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法律信仰的情况。
大约有十分之一(11.59%,105名)受访者表示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完全能保障我们的利益;64.35%(583 名)大学生表示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可能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20.42%(185名)大学生表示不清楚;3.64%(33名)大学生表示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4.学校开展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教育的情况。
仅有4.19%(38名)受访者表示目前医学院校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学习完全能满足自身需要;77.70%(704名)受访者表示目前大学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基本满足自身需要;其余18.10%(164名)大学生表示完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
5.对“卫生法学”课程开设的评价。
47.46%(430 名)受访者表示“卫生法学”课程开设基本合理;有24.83%(225名)受访者表示“卫生法学”课程开设非常合理;26.27%(238名)受访者对课程开设的评价“一般”或持“不清楚”的态度;1.43%(13名)受访者表示此课程开设不合理。
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形式方面,超过一半(60.49%,548名)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三成受访者(31.57%,286 名)希望选择网络教学的形式,另有7.95%(72名)受访者选择自学。
6.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素养的培养方式之选择情况。
在培养方式选择上,按照占比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法律知识讲堂(80.46%),模拟法庭(60.60%),庭审旁听(60.15%),知识竞赛(45.58%),讨论会(44.59%),演讲(38.52%),辩论赛(34.99%),其他(17.55%)(如图1)。
图1 医学生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法律应对素养的培养方式选择
1.主体因素。
在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当中,社会环境(89.51%)和学校教育(88.96%)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家庭教育,占52.21%,个人原因则占48.90%,其他因素占3.86%(见图2)。
图2 对医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应对素养有影响的因素
表1 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之法律应对素养有影响的因素分析
2.性别因素。
在“是否了解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是否具备相关法律素养”“是否需要储备法律知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学习需求等问题上,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经分析,本研究认为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女性对于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法律信仰较男性更高,故男性更加需要储备相关法律知识。
3.受教育程度。
本科生与硕士生相比,在“听说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了解其相关法律知识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硕士生在其大学本科阶段听说或学习过相关的法律知识。但应当说明的是,由于开展本研究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期间,我国对“依法抗疫”的强调使得受访者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时间得以大幅提前,故呈现出更多的本科受访者在其高中或大学期间就已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有过了解。
此外,本科生与硕士生在“卫生法学”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超过六成(65.65%)的本科生选择通过选修课形式学习相关知识,但却有接近一半(48.53%)硕士生选择通过必修课形式来学习。
调查显示,医学生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知识的储备非常欠缺。虽然大部分医学生曾听说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其大学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最多仅开设有一至二门相关课程,导致其对这些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短暂的课堂学习通常又仅能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皮毛”,导致其相关法律基础薄弱、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此外,大学阶段,医学生往往局限在校园教育和课堂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学习与训练,又鲜有相关的应用场景。课堂传授的形式让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是枯燥的、无用的,甚至与自己无关,自然难以形成“学习法律知识是为保障自身权益”的观念,缺乏自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动力,其结果必然是难以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日后处理相关事务时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更难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学生法律意识对塑造与培养其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权威,才能建立信仰[4]。反之,若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对法律的敬畏,就容易导致无视法纪,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产生恣意行为,从而产生严重后果。
一是高等医学院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单一,且相关课程数量较少。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除了在“卫生法学”“卫生学”等课程中有限地涉及了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外,其余教学中则很少有涉法律知识,针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门教学则更为匮乏。
表2 对不同年级医学生之法律素养有影响的因素
二是医学院校的法治教育开展形式较单一。目前针对医学生开设的相关法学课程往往只有课程理论教学,且教学内容脱离医学日常工作。例如,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讲授中,因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枯燥,且医学生很难理解法律背后立法的动机和目的、理顺制度逻辑,所以在缺乏法律基础的情况下,对于医学生直接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来灌输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款的理论知识,是难以让其理解和接受的,以致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依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需求。
三是医学院校的法治实践教育环节缺失。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场景,导致医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理解不深,更缺乏对依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主思考与理解,导致其即使掌握了卫生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仍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难以实现课程开设与知识传授之目的。
一是“卫生法学”相关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医学生的医学相关课程数量众多、任务繁重,并且为让医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医学专业课程学习成效,医学院校通常会采取压缩非医学课程的措施,医学人文类课程首当其冲。这就导致“卫生法学”或相关课程的课时少且仅保留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严重缺乏实践性知识的传授,造成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欠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极其匮乏。
二是医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任何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课程教学也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培养方案仍以线下课堂为主,所以受到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难以进行情景再现,更难以结合当前热点、重点事件展开教学,这就极不利于对课程内容深入打磨。总之,当前医学生卫生法学相关课程内容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医学生依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素养培养之需求。[6]
三是学生对开课形式存在争议。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医学生因反感知识的简单灌输,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而希望医事法学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而硕士研究生因经过临床实践后,对卫生法律法规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多选择通过必修课的形式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硕士研究生认为通过课堂学习的形式,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更加迅速、高效地弥补卫生法律法规素养的缺失,并且期望能将其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获得生命。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储备军,是维护人类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主力军,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先行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医学生对卫生法律法规的真诚信仰、对法治事业的真心拥护,将带动全社会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并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在医药卫生领域落实。认识突发公共卫生实践法律法规,并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才能信奉、运用法律,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巨大挑战。
高校首先充分发挥“卫生法学”课程在传输、普及医学、卫生相关法律基础性知识的作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等热点事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素养培育工作,同时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与医学专业课的有效衔接,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建立学生的法治思维。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组建法律社团、举办模拟法庭竞赛等形式,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促使“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追求。
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还应认识到道德同法律一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是强化法治认同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除了教授卫生法学相关知识以外,还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营造积极向上的医学校园文化,强调白衣天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医学生对法律信赖、热爱与尊崇的真实情感,培养医学生对法治观念价值认同,促进法治理念在其内心落地生根。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因此法律只有被实践,才能获得实效。医学院校可以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的形式统筹开展法治教育[7]。在课堂上,可采取案例引入、以案释法的形式,深入浅出系统教授卫生法学基础知识。课外,采取开展普法宣传、旁听相关案件庭审等形式进行拓展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并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树立法律信仰。此外还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开拓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拓展学习空间和方式,同时落实医学生法律素养终身培育的教育目标。
除了普法宣传、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竞赛、案例话剧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创新性拓展实践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应当打破专业思维障碍,推进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开展与应用,挑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法律纠纷案件,并以正式庭审的规范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审判。让学生通过庭审实战、庭审观摩,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医学生运用法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问题并解决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案例改编为剧本,并将之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关角色,切身感受法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并实际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法治的实践过程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抓手,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载体、途径,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医院、法院现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学习,编排立法、执法、司法、诉讼等法律活动为主题的剧本,来提高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法治精髓,维护法律权威。
将医学生纳入“法律诊所”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范围,通过“法律诊所”模式教学,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法律法规的教学变为学生亲力亲为的参与式学习。学生学习到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法律知识不仅得到实践,他们运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法律素养。此外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走出校园,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当事人遇到的法律问题,全面提高其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