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航
“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表述叙事线索之于写作的意义。
写作时,用一根线把所叙事件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使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线索。记叙类作文,关键在于叙事,而线索是事的载体,在文中反复出现,叙述会更加集中。深入理解线索的作用,灵活掌握线索的用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驾驭写作素材,理清写作思路。
一、线索标志
文章的线索往往有着非常明显的标志,寻找时,可从以下角度出发:
1.有的文章以某种事物为标题,这样的标题一般就是叙事线索;有的标题虽不是线索,但也包含着线索的要素。
2.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可能是其叙事线索。
3.文中议论或抒情性较强的语句,是文章中心,也可能是其叙事线索。
4.时刻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里面可能暗含着线索的要素。
二、线索类型
通常情况下,叙事线索可分为人物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思想感情线索等。
1.人物线索
即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就以“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律己严的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老的追思、景仰之情。
2.时间线索
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将文中的人、事、景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如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便以时间为线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容貌”有别,“性情”各异,表达出作者对四季之雨的赞美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地点线索
即以地点的转换来推进行文脉络。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题目,“从……到……”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由一个地点到另一個地点的转换”来推进的,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4.事件线索
如莫怀戚《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这件琐事。“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她的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文章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展现了在那个来得有些迟的春天里一家人相亲相爱、和谐幸福的美好画面。
5.事物线索
即以作品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标题正是文章的线索。小桃树的由来,在角落里发芽、长大、开花,以至于横遭风雨的磨难;风雨过后,树顶一朵欲绽的花苞,这些都是叙事线索。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关键要看它能不能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要看文章的主要思想是否是通过这一事物来体现的,才可以判断是否将其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6.思想感情线索
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便是通过“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行文的。文中,作者追忆了不识字又有些愚昧,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的保姆阿长的几件琐事,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劳动妇女形象。
明确线索的类型,对我们灵活运用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较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的线索并非只有一条,大多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线索间又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明线往往是具体的物、事,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就是以“皇帝的新装”为线索行文的;暗线往往是情感或情感变化,含蓄地表现社会人生,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
暗线还可以是成长经历,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是明线,而作者本人与小桃树相似的成长经历则是暗线。双线设置可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浓郁。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结构上,它能把文中的人物、事件、思想感情有机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内容上,可使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述集中。
写作时若能有意识地运用线索穿针引线,就能让素材的组织、运用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