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首尾呼应

2023-10-18 01:25赵燕红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38期

赵燕红

技法导入

首尾呼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形式上,可使结构更加完整、衔接更加紧凑;内容上,将关键词置于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使文章趋于完整。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阐述:“近人论小说、散文之善于谋篇者,线索皆近圆形,结局与开场复合;或以端末钩接,类蛇之自衔其尾,名之曰‘蟠蛇章法”。

怎样才能做到首尾呼应呢?

一、章节内照应。一般用于文章章节或段落中,起反复强调的作用。如《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句中,开头与结尾都反复赞扬了颜回的贤德。

二、首尾呼应。首段设置疑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尾段照应开头,再次点明主旨。如宗璞《紫藤萝瀑布》,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可知作者被紫藤萝花的辉煌茂盛所吸引;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因为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便也受到了振奋和鼓舞。这样,不仅照应了开头,还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三、照应文题。如《植树的牧羊人》中,首尾两段是对牧羊人的评价。作者先总起议论,奠定文中“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述,写牧羊人数十年来的努力,使高原由荒凉逐渐变得繁荣的经过。文章最后写道:“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以议论升华主题,同时照应文题。

文题亮相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无意间闯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家园,见识了一段荒原变绿洲的传奇。生活中,你也肯定有过很多有意义的“行走”吧。请认真回顾那些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然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作文展示

老人常说,过去的事像一张黑白的照片,当你回想起来的那一刻,过往便有了色彩。我轻抚着桌上的那张照片,看着照片上的那个老头儿,回想起了那段往事……

忆相遇,心不屑

我们家的隔壁原本住了个老头儿,七十岁左右,花白的头发总是乱作一团,嗓门儿却大得没边。他捋一捋小胡子,清清嗓子一吼,整栋楼都余音不绝。

我们刚搬来时,他才六十六岁。我们刚收拾完,他就兴致勃勃地来拜访。打开门一看,他衣着朴素,额头上布满沟壑般的皱纹,下巴上留着一绺半白的胡须,一脸的沧桑。他从身后拿出一筐苹果,祝贺我们乔迁之喜。没等妈妈张口,他就自顾自地让我们喊他老李。爸爸连忙道谢,两人坐在客厅就着一壶碧螺春攀谈起来,但我还是对他颇有微词。

忆相处,心喜爱

老李有一辆小三轮车,偶尔拉几个大包小包的客人兜风回家。他很热情,和邻里相处得也很好。

我们一家人喜欢在晚饭后散步。一次路过超市时,弟弟嚷嚷着要进去买东西,妈妈拿他没办法,只好答应。从超市出来,每个人的手上都多出几大包东西,弟弟喊累,不肯帮忙,超市旁边满满当当地排着一辆辆小三轮。说来也巧,弟弟正哭闹着,老李从旁边骑车过来,张口就让我们上车,爸爸拗不过他,只能照做。小三轮很破,坐在上面总能听见“咯吱咯吱”的声音,似乎一不留神,它就会散架。

蹬小三轮是个体力活,采购的货物,再加上这么几个人,前面的老李自是得用尽他全部的力气。他的发丝在空中一起一伏地摇动着,流的汗水多了,几根头发便粘在一块儿,自然地垂落下来,两旁的景物时刻变换,却移不走老李始终向前的目光。妈妈问他:“老李啊,这么多东西就你一个人拉,不累吗?”“没有的事,帮个忙罢了。”他总是这样回答。晚风冷飕飕的,吹在脸上舒服极了,像是要把夏夜所有的热都驱散开。

忙离别,心不舍

时间过得飞快,没几年,房价飞速上涨,老李没有钱可以继续将房子租下来了,他越来越疲惫,蹬不了小三轮了,也没有人需要他蹬了,他那洪亮的嗓门仿佛不会再响起了,他佝偻着身子和我们告了别。

夏夜,我们出去散步,弟弟还是嚷着要去超市,妈妈依旧应着,可出来时即使双手满满,也不会有小三轮来迎接了。蝉鸣此起彼伏,梧桐叶婆娑着,晚风还是微微凉,但脚下却不再会响起咯吱声了。

看着那张照片,我心中徒留一片破碎的光影——李叔叔,你在哪里?

【浙江杭州市西溪中学706班】点评

老李作为小人物生活艰难,却闪耀着光芒。他善良、热心、纯朴,给儿时的“我”留下了人性的溫暖。小标题的使用使结构井然有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等恰到好处。

作文开头写:“过去的事像一张黑白的照片,当你回想起来的那一刻,过往便有了色彩”。结尾又写自己看到眼前的照片,回想起了老李对我们家的帮助,首尾呼应,升华主旨。

扫地工

陈明恩

周末在打扫卫生时,我从床底下摸出一张不知什么时候拍的照片。

第一眼的印象是烂。鲜艳却失真的色彩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漏光严重,该拍的柳树虚了,右下角入镜的人虽然很模糊,但依稀能分辨出那是一个扫地工。

扫地工姓李,叫他李大爷的却很少,且这栋楼附近只有他一个人在打扫,时间久了,大家都叫他扫地工。在我记忆中,他长得并不体面:身材矮小且时常弓着,黝黑而瘦削的脸上纵横着许多深深的沟壑,他的头发很乱,灰白中掺着几点黑,身着橙色的波普环卫制服。虽然小区物业早就不是波普了,但他好像从来没换过衣服。

这栋楼的一楼是李大爷的住处,车库改的小屋子,灰灰的墙,一人高的天花板,孤零零的灯泡亮得惨白,不知从哪儿拆下来又安上的门,还有桌子、炉灶、床,颇有点二十世纪的气息。家虽破,李大爷却满心欢喜:“家嘛,牢固,温馨啊。”多年来,他一直住在这里。

这周轮我值日,所以起得比较早,刚出家门,就看见楼下的李大爷已经在挥动扫把了。冰冷的雨天,我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坚持爬起来的。雨点打在地上的声音盖过了扫把的沙沙声。他把最后一个纸杯抓进筐里,转头看见我,麻利地扛起筐子朝我走来,眯着眼冲我笑。他脸上的皱纹全都向外挤开,每一根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友善,虽称不上美观,但很灿烂。

小区里的人无论怎样待他,他都以笑脸相迎,特别是对孩子。听说他原本在山里住着,为了让儿子到大城市上学,便用尽积蓄来到杭州;无奈年长,文化又低,只好从事清洁工这项工作。他的老伴也在这个小区做环卫工,一个月挣来的钱刚好能养活一家人。提到梦想,他皱皱眉,又立即换上了那副亲切的笑脸,谁曾经不是个怀揣雄心壮志的人呢?

李大爷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扫地,也把生活的厚望寄予在了这份工作上。攒下来的一点小积蓄,被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去到营业厅,然后握了一部贴卡手机回来了。“在大城市,难得赶一赶你们的潮流……”早上起来,李大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粗糙的手握着那把陪他十年的扫帚。这些年来,他把小区的环境当作自己的责任,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从未懈怠过。

照片的右下角,一个矮小的身影提着扫把,把地上的落叶、塑料、烂纸装进筐里,满意地笑着,脸上的皱纹挤开来,像一朵绽开的菊花。

【浙江杭州市西溪中学705班】

点评

文中,小作者刻画了一个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扫地工形象,让人心生感慨。尤其是将人物生存环境的艰难与人物内心向善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李大爷的精神品质更为突出。

习作开头写照片中依稀能分辨出来的扫地工李大爷,结尾也进行了照应,写到照片里柳树下李大爷满意地笑着,首尾呼应,升华了作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