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林燕,吴梅花,林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西药房,福建福州 350004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等有关[1]。临床治疗该病需要调节患者的胰岛功能,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细胞敏感性提高,从而提高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率,最终达到有效降糖的目的。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可以通过减少让机体中肝糖原的消耗来延缓胃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进而达到降低患者血糖的目的[2]。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基因差异性等原因而存在二甲双胍疗效不理想甚至无效的情况,对此临床可以尝试联用阿卡波糖。作为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以延缓胃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3]。将其与二甲双胍联用,将会协同发挥出更强的降糖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福州市晋安区医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联合应用阿卡波糖及盐酸二甲双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38~82岁,平均(55.38±11.82)岁;病程3~21年,平均(12.71±1.77)年。研究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7~83岁,平均(55.61±11.59)岁;病程2~22年,平均(12.72±1.86)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中的诊断标准;②近期未摄入对血糖有影响的食物;③对研究中出现的药物无过敏史;④未采取其他降糖治疗;⑤资料全面;⑥基于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类型糖尿病;②患有干扰性的疾病;③患有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④肝肾功能不全;⑤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⑥精神病;⑦依从性欠佳。
对照组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11021518;规格:500 mg/片):餐后口服,3次/d,1片/次,连续3个月。
研究组则联用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H19990205,规格:50 mg/片):三餐前口服或餐时混合食物一同口服,先以50 mg/次为初始剂量,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将剂量增加至100 mg/次,但最多不可超过200 mg/次。疗程同样为3个月。
此外,两组患者均积极接受健康宣教,合理运动、严格控制饮食,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方便观察其变化调整用药。
①血糖指标: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作为标本,放入试管保存并尽量送检。给予离心处理,获得单独血清,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化血红蛋白开展定量检测,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开展检测[5]。
②胰岛素功能指标: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作为标本,放入试管保存并尽量送检。给予离心处理,获得单独血清,以免疫化学发光法对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开展定量检测[6]。
③不良反应:统计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并计算其所占百分比。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值;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组别研究组(n=51)对照组(n=51)t值P值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7.92±1.91 7.84±1.86 0.214 0.831治疗后5.91±0.27 6.92±0.63 10.523<0.001餐后2 h血糖(mmol/L)治疗前16.64±3.52 16.57±3.71 0.098 0.922治疗后6.82±0.78 8.94±1.22 10.455<0.001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9.51±1.22 9.64±1.41 0.498 0.620治疗后5.11±0.35 6.91±0.99 12.242<0.001
两组治疗前的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细胞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细胞功能比较()
组别研究组(n=51)对照组(n=51)t值P值胰岛素分泌指数治疗前10.55±0.57 10.61±0.42 0.606 0.546治疗后19.75±1.18 15.13±0.77 23.416<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3.95±0.92 3.92±0.88 0.168 0.867治疗后2.09±0.24 3.11±0.48 13.573<0.001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低于研究组(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饮食、遗传、环境等因素均与该病的发生有关,此病无法治愈,目前也无根治疗法,临床只能通过基础方法——控制饮食、积极运动、合理用药等来避免血糖水平过高,延缓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因长时间高血糖而对其他脏器功能造成损害,引发相关并发症[7-8]。胰岛素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见药物,但因费用高、患者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应用效果欠佳、使用过量易导致低血糖等原因而无法在所有患者中普及。基于以上原因,相关指南将注射胰岛素作为降糖药治疗无效后采取的辅助治疗方案[9]。相比之下,使用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加普遍,另一方面降糖药使用方便,另一方面降糖药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作用机制来达到降糖目的,因此更加受到患者的青睐。本研究为患者选用了阿卡波糖、二甲双胍两种药物,其中对照组仅使用二甲双胍,研究组联用二者,从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的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比对照组低,胰岛素分泌指数比对照组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88% vs 1.96%)相近(P>0.05),可见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同时不必担心安全性问题。而令“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方案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是: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肝细胞输出的葡萄糖,使外周靶器官对胰岛素更加敏感,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糖[10]。但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过少,部分患者因为基因差异性等原因而存在“二甲双胍应用无效”的情况,其血糖水平可能无法被控制在理想范围;并且二甲双胍无法避免胰岛β细胞的受损,因此临床需要联用其他药物[11]。而生物合成糖——阿卡波糖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减少多糖和蔗糖的降解,延缓胃肠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效率,有效降低患者餐后血糖;同时其对胰岛素分泌无刺激性,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2-13]。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饮食结构以主食为主,阿卡波糖控糖效果和主食量密切相关,单药使用阿卡波糖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临床需要联用其他药物。而阿卡波糖、二甲双胍两种药物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并且由于两种药物均不易引起低血糖问题,仅会出现一些恶心呕吐等轻微不良反应,因此安全性也比较高。对比王梅娟[14]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的血糖及胰岛细胞功能指标(P<0.05),与本文趋势一致。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阿卡波糖及盐酸二甲双胍,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细胞功能,安全性也很高,因此应为患者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