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莉,黄秀治,康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14
近几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失调,易导致结核病发作,原因在于,患者机体组织糖量增加,血糖水平上升,能导致机体内结核菌快速生长和繁殖,同时粒细胞吞噬能力下降,且随着人体血清蛋白数量的减少,体液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在血液黏度增加的同时,机体微循环障碍越来越明显,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氧交换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也就随之下降,易导致结核杆菌感染,从而发生肺结核。当前我国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占比已经超过40%,糖尿病和肺结核之间能够相互产生影响,肺结核能够导致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更加严重,加重胰岛B细胞负担,增加控制血糖难度,并且,结核病易影响患者的胰腺分泌功能,所以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谢易受到影响,也就易导致糖尿病病情的加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情相对更加复杂和严重,也就需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此类型的患者予以充分重视[1-5]。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65例尝试加强胰岛素血糖控制,并探究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分为应用加强胰岛素血糖控制措施的研究组和常规血糖控制措施的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均知情况同意,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研究。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齐全患者;②符合糖尿病和肺结核的诊断标准患者[6-7]。
排除标准:①伴有获得性免疫缺陷型疾病患者;②难治性肺结核患者;③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或是免疫调节剂患者。
对照组给予初治肺结核患者应用异烟肼(国药准字H44020699,规格:0.1 g×100片),口服0.3 g/d;利福平(国药准字H31020036,规格:150 mg×100粒),口服0.45 g/d;乙胺丁醇(国药准字H21022349,规格:0.25 g×100片),口服,按体质量15 mg/(kg·d);链霉素(国药准字H42020864,规格:0.75 g×50支),按体质量7.5 mg/(kg·d)肌注进行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给予复治肺结核患者应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国药准字H20058553,规格:0.1 g×100片),口服,0.3 g/d;利福喷汀(国药准字H20093872,规格:0.15 g×片),口服,0.6 g/d;乙胺丁醇药物及用法同前;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19990324,规格:0.1 g×4支),按0.4 g/d静脉滴注进行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血糖控制方法是在肺结核治疗全程中,给予全部患者服用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H19990205,规格:50 mg×30片)为降糖药物,同时检测血糖变化水平,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起始剂量为50 mg/次,3次/d,之后逐渐增加至0.1 g/次,3次/d,连续治疗12个月。
研究组的肺结核治疗方案与对照组完全相同。血糖控制方法是在肺结核治疗全程中,在每日三餐前30 min,给予患者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60057,规格:3 mL∶300 U),注射剂量为6~18 U;每晚睡前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国药准字J20050011,规格:3 mL∶300 U)6~14 U;同时检测血糖变化水平,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5~7.8 mmol/L,将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将睡前血糖控制在9.0 mmol/L以下,连续治疗12个月。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有效为治疗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4.4~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无咳嗽、咳痰;一般为治疗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6%~7.0%、空腹血糖7.1~7.8 mmol/L、餐后2 h血糖7.9~11.1 mmol/L,轻度的咳嗽、咳痰;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7.9~8.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咳嗽、咳痰。治疗总有效率=(有效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8-9]。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研究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11.13±2.64 11.54±1.32 1.120>0.05治疗后7.03±1.15 9.03±1.46 8.676<0.05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12.43±2.35 12.15±2.31 0.685>0.05治疗后6.76±1.24 8.37±1.46 6.776<0.05餐后2 h血糖(mmol/L)治疗前14.46±2.77 15.03±2.32 1.272>0.05治疗后8.13±1.25 11.54±1.27 15.428<0.0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症状时,针对糖尿病病情进行分型,标准如下:①轻度。患者主要为老年或是>40岁,症状不显著,空腹血糖≥7 mmol/L,同时<8.4 mmol/L,整体情况较稳定,仅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②中度。患者主要为青年人,症状较为明显,空腹血糖8.4~14 mmol/L,整体情况较稳定,一般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如果需要应用胰岛素,用药剂量50 U/d左右。③重度。患者多为青年以及体形消瘦的中年,症状较重,空腹血糖>14 mmol/L,情况不稳定,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较大,口服降糖药物基本无效,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同时使用胰岛素,用药剂量>50 U/d。
实际上,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进行同步治疗,本研究中对照组即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5.38%。但是,若能尽早应用胰岛素,不仅有利于提升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速度,还可降低口服降糖药物对于肝脏的影响,进一步提升血糖控制效果,从而对糖尿病和肺结核的病情发展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研究组即采用了尽早应用胰岛素的方式,经过治疗,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7.03±1.15)%、空腹血糖(6.76±1.24)mmol/L、餐后2 h血糖(8.13±1.25)mmol/L,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虽然经过治疗后,两组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10-15]。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肺结核进行治疗时,应该严格控制异烟肼的使用剂量,以降低发生神经炎的概率,乙胺丁醇的使用也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随时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服用吡嗪酰胺易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现波动,所以一般应该采用分次服用的方式,尽量减少药物对于血糖的影响。在针对糖尿病进行治疗时,如果肺结核症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则应格外注意保障饮食结构的合理性,以加速结核症状的恢复,且应尽可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在7~8 mmol/L,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A等。另外,因为糖尿病和肺结核能够相互产生影响,所以在肺结核患者入院时,应该进行血糖检查,特别是针对结核症状较重、食欲较差的患者,后续应该定期复查血糖水平,同时还应注重控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饮食,主要采用高蛋白糖尿病的模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并且,应用胰岛素更能提升患者的病灶吸收速度,但是针对病情处于中度或是重度的患者,主要应用胰岛素治疗,同时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以保持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从而可以对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和肺结核的病情发展均起到显著的控制作用[16-19]。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加强胰岛素血糖控制措施,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可得到有效控制,可见该治疗措施可以促使病情显著好转,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