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家常话”

2023-10-18 09:17唐琴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科研教研

唐琴

摘 要:在教学研究中以科研的方式做教研,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一个高品质的课题,要有通透的问题意识,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基于课堂开展丰富的实践研究,并嚴格按照申报立项的要求,推进每项研究内容落地,进而形成结构化的高度相关的系列成果。

关键词:课题研究;科研;教研

2021年5月,我领衔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实践推广活动在苏州吴江举行。活动中,省教育学会和省规划办的专家认为,该教改项目“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有结构化的系统表达”“有高度相关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我也将此作为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无论是课题还是项目,都沿着这一路径推进研究,最终获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路行来,颇有感悟。所以,我结合自己所主持的课题研究,唠唠关于课题研究的家常。

一、 课题的选题不仅仅来源于问题

课题的选题从何而来?当然首先从问题中来,发现问题比研究问题更为重要。问题又从何而来?来自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点,或者自己长期研究的兴奋点。2012年,我们开展了“积养学识,丰厚课堂”的主题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共读一本书,通过史学专业阅读,各自援引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体现“学术引领课堂”。活动结束后,我沉思:学术可以引领课堂吗?运用什么成果、怎样呈现学术、如何组织教学、学生获得什么……这一切其实都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的价值判断极为重要。问题是研究的“光”,自我怀疑让问题浮出了水面,“价值取向”和“学术引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兼顾?在经过了6个月的现状研究后,我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时代性价值取向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

然而,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立场——这是一种科研素养。如果教师发现不了自己身边有价值的问题,那又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选题呢?对此,我有这样几条建议。

首先,升格大课题(项目)的子课题。很多教师参与了学校或者其他教师主持的省、市级课题研究,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由于不是自己主持的课题,有些教师主动性不高,存在感不强,研究仅停留在完成主持人布置的事务性工作。其实,参与者如果倾力投入,就可以借助总课题的研究基础,再结合自己的任务和视角进行延伸性研究,并独立申报课题。这样,不仅有了自己主持的课题,也丰富了课题的研究。如我的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学员江苏省太仓沙溪高级中学张芳老师的“指向时代性价值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常州光华中学王立敏老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立意实践的研究”两项课题,就分别被立项为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他们的研究是在我的大课题“时代性价值指向的教学建构”相关子课题基础上的延伸。

其次,关注各种招标指南和专项课题。很多教师一拿到课题申报文件,往往关注申报书填写和申报流程,对于通知中的“指南”并不在意。其实,这些招标指南体现了当下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无论是国家级课题还是省市级课题,申报文件上都会有招标指南(或选题方向),申报者一定要仔细浏览,也许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就符合某个方向;即便不符合,也可以了解当下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对于专项课题也要给予特别关注,如果是40周岁以下、乡村教师或初中学校,可以从“青年专项”“乡村教师专项”“初中专项”去谋划。还有些专项课题,正是上级教科研机构研究的重点,如2022年“苏州市教育科研改革发展专项”课题,其中就有“基础教育作业改革研究专项”。我工作室王光宇老师的“时代性价值指向的‘做历史’探究性作业实践研究”、由凤丹老师的“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和应用研究”两项课题定位于作业专项,成功立项。

最后,关注一些高规格的课题名录,从中发现自己可以借鉴的选题。我有一个习惯,看到一些公布的课题名录总会下载并打印其中的重点课题,细细咀嚼题目,不仅能打开研究视域,还会发现,有些题目正是自己“踏破铁鞋”“寻他千百度”的,结合自己的诉求适当改动,就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选题。我每研读一批课题,总会收获几十个课题的灵感。这样的品读还能琢磨出课题名称的句式结构和表达特点,具有学术味和研究味。

二、 课题申报不是通知下达才开始的

课题不是从申报通知下达才开始准备的。那课题申报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要经历多长时间?课题申报前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必须界定清楚核心概念,包括核心概念的经典定义、基本共识以及本课题中的独特表达;二是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把握好理论的起始点和实践的出发点,这是整个课题方案设计的基础。这些工作不是十天半月可以了事的。我的“十四五”规划课题申报书的第一稿完成于2020年暑假,第二稿完成于2021年寒假。随着学习不断深入,认识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9月正式申报时已是第三稿了。所以,但凡申报课题,不能等申报通知下来才启动,否则即便侥幸立项,也存在“先天不足”,势必会影响后期的过程推进和成果产出。诚然,很多课题申报通知会提前2个月下发,但也有些仅提前几天。所以,只要有申报意向,就要未雨绸缪、提早规划,为选题论证、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留足时间。尤其是文献研究,它不仅关系到现状的综述、概念的界定,也影响申报书所有栏目的设计和填写。文献研究是课题组全员性、全程性研究,不仅要学习相关专著,还要阅读大量权威论文。我在课题申报前,阅读了近百篇相关论文,不仅宏观把握了研究现状,还将理论阅读和原有实践双向建构,完成了一篇前期论文。

游泳是在游的过程中学会的,课题申报是在申报中提高认识的。在有了一定基础性的现状研究后,就要主动提前填写申报书。因为通知尚未下发,就可以借用上一次通知中的申报书,理解相关栏目的要求进行设计填写。其间可以就学科特质和科研表达请教学科专家和科研专家,努力在逻辑框架下完善申报书。随后就是等待课题申报通知的下达,按照新通知上的要求,准时、规范地提交申报材料。

三、 课题研究应履行契约精神

课题立项后,相关部门会下达课题立项通知书,通知书上明确要求课题主持人严格按照申报、评审书中填写的相关内容,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研究成果。我认为这是一份契约。申报书是申报人的承诺,包括达成什么目标,聚焦什么内容,经历怎样的过程,形成什么成果;立项通知书则是准予立项的承诺。契约一经达成,就需要研究者坚持契约精神,履行承诺。契约不仅存在于主持人和立项部门之间,还存在于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之间。凡是申请加入我的课题研究的老师,都要与我约法三章:开设课题研讨课、做好资料积累、形成研究成果,否则,会有不能在结题证书上署名的风险。如此,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认认真真申报、轰轰烈烈开题、冷冷清清推进、勉勉强强结题”的情况。一个规划课题要经历四五年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借助“一份清单”、点亮“三个节点”,让契约落地有声,让预期成为现实。

“一份清单”指的是课题过程管理的规定动作。一是组建子课题组。在课题组成员领会课题精神后,可实行子课题组招标制,有意愿者自由选择子课题,并根据总课题整体架构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竞标”成功者自行招募成员“组阁”,并对自己的子课题承担责任。二是落实各类会议推进。总课题按照进度,推进“核心概念的理解”“文献学习交流”“子课题方案研讨”“子课题成果研讨”“课题研讨课阶段总结”“阶段性成果发布”等一系列会议。三是建立各类台账。包括子课题每月活动表、学期进度表、年度备忘录、中期报告等。四是汇编重要材料。不仅要汇编每个阶段的文献材料供课题组全员持续性学习,还要将重要活动、学习材料、研究成果按年度或学期进行阶段性汇编,如我的“问史”系列内刊,让过程看得见。五是建设动态资源库。如利用网页、QQ群、微博等,即时上传“学习材料”“研究动态”“成果发布”等,由专人负责,便于课题组随时随地把握课题的进展动态。

“三个节点”指的是开题、中期和结题三个重要节点,不可忽视任何一个。首先是开题。开题是开给谁看的呢?有些教师认为是开给专家看的。其实,开题更是开给课题组成员看的,它是整个课题组的开工号令,让课题组成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什么时候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预期成果。我的“十二五”规划课题是一个一般课题,当时没有现场开题的要求。但是我却将一个开题活动做了一整天,包括课题研讨课、与课题核心概念相关的专家学术报告、主持人开题报告、重点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讨课课例分析、专家论证、主持人表态等环节。最后,我在主持人答谢词中表态: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今天我们所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就是从那个课题中走过来的。其次,无论是否有上级要求,每个课题都要进行中期评估:一要检视存在的问题,调整未来的进程;二要检查每个子课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如果到了中期还停留在“将来时”状态,那么中期评估的督促作用就发挥不了。最后就是结题鉴定。结题鉴定有多种方式,我比较推崇现场鉴定的方式:其一,专家现场鉴定,提出意见,可为课题的深化研究提供方向;其二,课题组全员参与结题鉴定,既是一场极富存在感的科研培训,也为课题研究画上有力的句号。

四、 让课题研究进课堂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研究是实践研究,而课堂正是课题成果产生、应用、验证、改善的主阵地。脱离了课堂的实践性,研究无疑是空中楼阁。光凭想象构造的成果不可能是真成果。

20多年前,我承担的第一项课题是苏州市规划课题“政史地‘探究—建构’型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在科研分管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历史组的公开课呈现出课题研讨课的特点。我们将“探究—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镶嵌进教学设计中,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为课题提供了课堂的实践注脚,还形成了“探究—建构”的教学变式。而我自己也从一系列课题研讨课中凝练出鲜明的课堂特色,形成了稳定的教学风格。课题研讨课成为我们课题组的常规工作,每位成员每学年都要开设一节课题研讨课,子课题组开展主题性听评议活动,帮助开课教师敲打锤炼,并进行论文写作。2014年,课题组成员杨春华老师开设《抗日战争》一课,撰写了相应的课例文章,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连载三期;2015年,课题组成员顾俊老师开设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撰写了三篇文章,刊发在两家历史学科专业期刊上。做课题、上研究课、写文章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标配,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也坚定了课题组成员以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的信念。在我们工作室,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和专业表达是相互联动的“三件套”,缺一不可。

五、 每项课题的研究内容都应有成果取向

课题申报书有个《预期研究成果》栏目。一些教师将事务性工作也当作成果,从而不能将“研究成果”充分预构。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应该回应课题的问题导向,达成“研究目标”,并与“研究内容”匹配,有什么样的研究内容,就应该有对应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的成果取向,才能让每项研究内容不落空。

我主持的“基于时代性价值取向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有8项研究内容,我们有序推进各项研究内容的成果化,包括文献综述、教学论文、课例研究、研究报告等。2014年5月,我们把研究重心放在第8项内容“学术性课堂的时代性价值趋向与把握历史高考命题学术趋向的实证研究”,历时半年。该内容的特殊性在于,通過对历史高考题的分析来评价本课题的实践价值。5月,课题组集体研读近五年全国历史教育四本期刊上的评题评卷文章,学习高考题的评价表达方式;6月高考结束,我们下水做题,确定研究方向,经过交流研讨,确定由6位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写稿;8月第一次统稿,集体协商;9月第二次统稿,集体修改;10月对第三稿进行了最后校对和查重。12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探索与坚守:高考命题的学术视野、价值立意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为主题,用20个版面刊登了这6篇文章,从一篇到一组,无形中增加了课题成果的分量。

这样的课题研究,让课题组成员的获得感满满,也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资本。成员的研究热情得到激发,研究方式得到认同,研究思想得到辐射,研究成果得到推广。

六、 借力整合刷新课题价值

一项规划课题历时四五年,且一个主持人不能同时主持两项课题,这就要求主持人聚精会神。然而,四五年的研究周期不算短暂,难免会有一些申报之初“始料不及”的情况影响课题的有序推进,比如主持人的新履职、教育政策的新要求、课题进程中的新问题,以及外来的新任务。如何协调这些矛盾?

首先,对于课题主持人或课题内容的调整,可以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在之后每次报送材料时说明情况。

其次,对于新增的研究任务,可以与自己原有的课题嫁接融通,这样既完成了新任务,又丰实了课题的研究。2023年,我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编委,要承担该刊发起的“刊网微研”网络直播活动。我们就在原有的“指向价值进阶的教学衔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高一历史教学衔接”的主题研讨: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进行了“课标对比”“实证变通”“习题变式”“问题进阶”的研讨,从高一与高二、高三衔接的角度进行了“选必整合”“教考贯通”的研讨,还从教研活动和跨学科角度进行了“学科联袂”和“跨界融通”的研讨,引起全国历史同行的关注,也产生了跨学科影响,一个月后基于此活动的十篇文章集束发表。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并主动出击,先行探索。那是否意味着要将自己的原有研究束之高阁而另起炉灶?作为主持人,要深谙教育规律,领会时代要求,把握政策精神,做一个明明白白的学科领军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原有研究进行迭代升级,做长线研究。我的“时代性价值教学建构”课题研究,于2019年被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政策导向下,如何与原有研究有效融通?如何破解2019年新教材试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们认真领会政策精神,并就历史学科如何落实学科育人深入研讨,将“时代性价值教学建构”升级为基于前瞻性项目的新教材实践探索,研发了高一历史新教材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组织53位教师设计并实施覆盖新教材的从历史学科出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发了从知识到素养的初高中微衔接案例30个。在2022年全省52个结项的前瞻性项目中,我们成为12个优秀项目之一,并被遴选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联合宣传的10个项目之一。

七、 做既能研究又能管理的课题主持人

近十年中,作为3个省规划课题、1个省教研课题、1个省前瞻性项目的主持人,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好课题可以带好一批人,人人都是研究者有存在感,人人都是管理者有责任感,人人都是获奖者有成就感。同时,在区域教科研管理的岗位上,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课题能否有效催发教学改革、学科育人和教师成长,关键在于课题主持人的教育理解、学科基础、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我尤其想对课题主持人说几句话。

第一,主持人是课题的设计师,是研究的首席,是管理的核心。在课题申报时就要亲力亲为,沉浸其中。如果请托团队中的某个教师代为执笔,主持人就无法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之后的推进中,主持人的主持作用也难以到位。而且代为执笔的教师虽然熟悉研究,却无法作为管理者来推进,研究效果将受到影响。

第二,学术强调“真”。主持人应当全程介入研究过程,全面掌握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把握课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张弛有度,有序推进。否则,难以拿出含金量高的研究成果。同时,课题组里不宜养闲人。论资排辈,让不能、不愿研究的人占有核心成员的名分,而真正在做研究的教师却不能进入核心组,即便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也不能在结题证书上署名,是不合适的。

第三,我曾经多次看到有的教师因为职务、资格等因素,在同一时间参与很多课题,其中有些是自己亲自操持的,有些是受到邀请加入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之所以限制一个人不能同时主持两个课题,就是因为课题本身需要研究者长周期真投入。多头并进,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简单说来,站在学生的视角发现教学真问题,以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用教研做文章,让成果进课堂,课题研究是应然路径和可行路径。

(唐 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特级教師,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名家,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工作站、江苏省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的“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与实践”项目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著有《问史·成人——遇见更好的你》《问史·践履——让历史进驻人》《问史·建构——历史教育价值的教学转化》等。)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工作室教学学术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研究”(编号:Jb/202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科研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