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摘 要:教育科学具有普遍性,但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具体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的差异应该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普通家庭千差万别,但都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只是自己不注重开发,像家庭劳动就是很好的教育。让孩子从小知道家庭生存的道理,为了家庭拥有美好的生活而贡献力量,对他们思想品德、劳动观念、生活技能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差异;生活;教育
现在讨论家庭教育,不管是文章还是一些网站和视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是很难顾及不同家庭的差别。而且,好像关注的家庭条件都不错,甚至都在城市,衣食无忧。当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回过头梳理自己讨论家庭教育的文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是科学,所以家庭教育的理论当然具有普遍性,它是教育理论的延伸,是对家庭教育实践的理论归纳和抽象,且儿童的成长和发育确实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从理论与规律到具体的家庭,再到具体的成长个体,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其中,具体家庭与成长个体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在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要因家庭而异,因成长个体的差异而差别化调整。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就是:我明明按照书上写的,明明按照专家们说的去做,怎么就不理想呢?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差别化与多样化。
比如,当我们问到诸如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什么是孩子好的成长环境?我们究竟要让孩子过上怎样的幸福生活,拥有怎样美好的童年?可能许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普遍性的。但如果考虑到家庭的不同和孩子间的差别,就不会往那些标准答案上靠,而是承认没有一定之规,要从自己出发,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
现在流行“卷”的说法,如果仔细观察,在家庭教育中,卷也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卷在学习成绩,卷在上名校,而且卷在家庭教育条件,卷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细节。有的家长就为了这些生活的卷而身心憔悴,疲惫不堪。其实,孩子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这些卷可能仅仅是为了家庭的面子,孩子的感受未见得有大人那么强烈。而更关键的是,家长们这样做看上去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结果可能是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更坏。我们为什么不能真实地生活?——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以后再说。
之所以说要重视家庭间的区别,强调因这些区别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富于个性的成长环境,就在于家庭间因为这样的区别而具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的资源与财富有关,也与财富无关——富家有富家的教育资源,贫者也有贫者的教育资源;穷人有穷人教育上的苦恼与无奈,富人同样有家庭教育的短板与忧虑——聪明的家长总能扬长避短。
回到我刚才说的,写文章,做讲座,不可能兼顾家庭间的差异;但我们家长自己要清醒,要从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盘活自己家庭的教育资源。比如,现在的家庭教育理论大多是从理想的社会状况出发的,也是从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趋势出发的。而事实上,城市的家庭与城镇的家庭也不一样。
比如,城市的打工家庭,是城市的新居民、新家庭。他们经过自己的奋斗打拼到了城里,但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及亲戚还在农村务农务工。这样的家庭并不富裕,还面临许多生存的压力。但就是这样的家庭,不少家长还是认为:不管怎么苦,不能苦了孩子,人家有的,我们也应该有。他们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把学习搞好,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想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买,只要你好好学习。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孩子还真不应该这样。我建议树立这样的教育观与成长观: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从小就应该让他知道这一点,不要搞特殊化。从儿童的身体发育考虑,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营养,如牛奶、钙片之类,但不能太过,更不能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力。父母吃糠咽菜,儿子鸡蛋牛奶,这不行。如果不是因为医疗健康等特殊原因,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吃独食。
我对我女儿从小就这样教育。我曾经写过一篇《荔枝的故事》,讲的是女儿把当时还挺稀罕的、要放在冰箱慢慢吃的荔枝一个人吃了后,教育她的故事。别人也许觉得我小题大做,我不这样认为。我对女儿说:“你怎么能这样?这家不是你一个人的,就这个小家庭来说,你只是其中的一个,三个中的一个,大家是平等的,权利、义务都是平等的。你没有道理比别人享受的多。……你还小,不能也不用去挣钱养家,但从小应该有这份分担的心。父母亲固然应该尽力保证孩子成长的条件,但孩子也总应该知道一切来之不易,决不可奢侈贪婪,养成多吃多占的恶习。”我不能说我教育得有多成功,但自“荔枝事件”以后,女儿确实懂得了分享,并且用心地去分担家务。那时她大约是二年级,三四年级后,她就自己做早饭,自己上学了。
所以,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对普通家庭来说,就是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的家庭,知道家庭成员是干什么的,知道这个家庭衣食住行的用度来自哪里,知道父母持家的不易,知道劳动对家庭有多重要。孩子要了解这些,就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步让他们了解得更多更深一些。
我有个年轻的朋友在城里开着一个小餐馆,还经营一家快餐店。他儿子六年级,夫妇两个脱不开身,为自己不能带孩子出去旅游而自责。有什么可自责的?与其纠结双休日、寒暑假不能带他出去玩,不如让他到餐馆和快餐店帮帮忙。小夫妻生意不容易,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着小货车出门买菜,费力又费神。但他们不放心让菜场配送,自己去买,质量放心,价钱也可以和卖家商量。两个店,每天买几百斤菜,大袋小袋,拎上拎下。其实,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在假期时参与,让孩子知道餐饮的流程,知道家里收入是怎么来的,知道如何勤俭持家,知道父母的辛劳。还可以让快餐店的师傅教孩子做些家常菜,享受劳动的乐趣。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从这些事情做起,让孩子慢慢养成劳动的习惯和意志品质。在我看来,从这些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不比出去旅游学到的少,而且,学到的是真本领。不要让孩子长年累月“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而要让他们开开眼界,多到不同的环境里走一走,多接触社会。像餐饮店,特别是菜场,都是难得的了解社会的好地方,各色人等,各种话题,各种故事,都是社会的众生相。多有烟火气,多有世俗味!
这只是一个例子。这样的家庭在我们城市何止千万?家庭景况不如他的又何止千万?没有那么多光鲜的家庭,也没有那么多的父母能够不顾家庭的生计按照专家们布置的任务去教育孩子。没有必要因为自家不是“理想”的家庭而自卑,更不必因为自己家庭的普通、成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就认为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事实上,为了生存而劳动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这些,一起为了家庭美好的未来而尽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去做那些与自己家庭条件不相称的事。
当然,许多家庭由于父母职业的特殊性,暂时不方便让孩子参与,但是家务事还是可以分担的,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比如,可以让孩子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了解平时难得见到的場景,接触平时难得见到的人,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待人接物的礼数。劳动是人的天性,交际是人的本能。只要让孩子动起来,他就会不断地打开自己,也会不断地认识环境,认识世界;他的许多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许多素养也会获得提升,会获得更多更新的教育资源。
让孩子动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想让他动,想不起来让他动,不知道让他动起来。让孩子参加家里的劳动,就是好的教育。
(汪 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