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成果”要求

2023-10-18 09:17:11周振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成果

摘 要:课题研究需要“结”出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有其质量要求。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应当是:研究出来的成果,经过提炼的成果,富有特色的成果,体现创造的成果。课题研究应当有这样的质量意识,让研究成果真正产生效益,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课题研究;研究成果;高质量

课题研究开展得如何,是否有效果,关键看课题研究“结”出了多少成果,“结”出了怎样的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是衡量课题研究有效性的标志,也是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的重要条件。成果的质量有高有低,高质量的成果才说明开展了高质量(有成效)的研究。那么,课题研究的成果有哪些质量方面的要求,怎样的成果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呢?

一、 研究出来的成果

在提交(展示)课题成果材料的时候,常常表现为“多多益善”,不加选择地往里装: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办学质量方面的,近期的、远期的,高相关的、低相关的,只要有点关系,就纳入成果材料的范围,毕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种种成果与课题研究多多少少有点关系,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

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自己的门槛和要求,有自己的范围和边界,不可以海纳百川,泛化的课题成果不利于真正成果的呈现。

真正的成果与课题密切相关,是由课题研究引起的。也就是说,有此课题研究,才有此成果(或成果才有这么多);无此课题研究,就无此成果(或成果没有这么多)。研究在前,成果在后,研究是成果的母体,成果是研究的结果。没有这种内在的联系性,课题研究的成果就成为应景的成果、假性的成果、用来“充数”的成果。如“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培养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发表的作文显然是与课题研究有关联的,学生发表作文的数量也是可以用来说明该课题研究是否有效的。但如果在研究之前,一学期全班学生发表5篇作文,在研究之后,一学期全班学生也发表5篇作文,那么这一结果与课题研究关联性不大,并不能说明“研究是否有效”。只有篇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才能说明问题;若不仅篇数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原因是由“写作兴趣提高”而带来的,那这样的成果就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了,就能说明课题研究是有成效的了。因此,还必须找到成果与课题的关联性,找到成果原因上的依据,才能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成果;在呈现成果时,既有结果层面的数据材料,又有揭示内在联系性的文字材料,才能使成果更为完整和立体。

课题研究要有成果意识。为出好成果,可以在研究之前对将要形成的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课题经过两三年的研究,拿出什么成果,对此要有总体安排和设想,有时还可以分割成小的时间段,规划好每个阶段的成果。《课题申报书》中“预期成果”一栏就是用来规划预期成果的,要用好这个栏目,发挥这个栏目的前期规划作用。另外,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有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案例、专著、课堂实录、教育故事和教学设计等,而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基本的呈现形式”[1]。在进行预期成果规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成果形式,再对将要形成的成果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表述,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有了这样的前期规划和设想,成果的形成就会伴随研究的全过程,就像果子的成熟一样,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二、 经过提炼的成果

课题立项之后就要进入研究的环节,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如组织课题活动、开设课题研究课、编写校本教材、形成特色做法,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形成一系列相关研究材料。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因研究而来,是研究所产生的结果。

但结果还不能叫作成果。若不进行提炼,则一些结果(材料)仅处于原生态状态、粗糙的“做法”层面,其间还可能夹杂着不合理的成分。个案中的个别意义无法说明“面”上的问题,无法自动呈现内在的规律;必须对结果加以总结和提炼,才能使其变为有价值的成果。

如何提炼?路径有多条:

一是加强思考,由表层进入深层。不满足于“是什么”的事实层面的结果,进而进行“为什么”的内在原因上的深究,以及“必这么”的规律性答案上的寻找。比如,看到月食的现象,得到了“是什么”的认识;找到背后的原因,就回答了“為什么”的问题;推测若干年后又会出现这一现象,就获得了更高层次、规律上的认识。如“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画数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仅有做法还不够,还需要有想法,那就是“画数学”如何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画数学”如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若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还只是处于经验层面的成果,停留在“知其然”的浅层,成果的价值不大。

二是注重联结,把个别联结成整体。把一个个分散的个案联结起来,揭示个案的普遍意义,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此规律来“管”更多的个案。通过这样结构化的工作,成果就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应用价值,别人也能从你的成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不只是模仿你的一个个做法,而是能用规律来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做法。如“语用型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需要积累一个个体现“语用”理念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若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几点“语用型教学”的特征,或是找出“语用型教学”的规律,那么其他人可以用此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该课题成果的用处就会更大。

三是进行概括,由实践上升到理念。类似“××课程建构的研究”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一般会形成相关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实验材料。这些是基础性的研究成果。若找到内在的依据,能用一个理念统领这些材料,就大大提升了课题成果的价值。如“‘全阅读’重建儿童生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校园里的书多了,学生读书的机会多了,该校学生读的书也比其他学校多了。这样的变化和改变,显然要比几篇论文重要得多。但是,既然是课题研究,还得把想法结合进做法,由做法上升到想法,要提出理念,提出主张,重视理论层面的工作。“作为课题研究者,在扎实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善于透析实践研究的本质,从直观的、碎片化经验和想法中,梳理和提炼出系统而凝练、有理且有据的教学主张,并积极尝试通过展示课、评课、主题沙龙、教学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途径提出自己的主张。”[2]这样一个上升的过程,既是成果产生的条件,也是研究所要开展的工作。

另外,成果的提炼常常要借助于文字表达的方式,要重视研究成果的撰写。写作不等于研究,但研究离不开写作。写作是一个梳理、归纳、提炼的过程,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写作,“实践的面貌在发生改变——由盲目的实践上升为自觉的实践;由低水平的实践上升为高水平的实践;由只知是这样的单面的实践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的完整的实践。认识的水平也在改变——由零散的认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认识,由粗浅的认识上升到较为深入的认识;由一般化的认识上升为具有个性意味的认识。”[3]用写作来助力成果的提炼,让课题研究成果得到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反映。

三、 富有特色的成果

苹果树长苹果,梨树长梨,事物由其不同的“因”结出不同的“果”。硬要苹果树长出梨,是为难苹果树;硬要梨树长出苹果,同样也不恰当。各课题的研究成果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课题有自己的“生长方式”和“生长结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应遵循课题自身的内在逻辑,让成果按其本该有的样子去呈现,而不是硬按照《成果鉴定书》上的栏目去造出一个所谓的成果。

要知道,《成果鉴定书》给出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它针对的是所有的课题,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规范成果的呈现,它提示研究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提炼和呈现成果。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则要考虑到矛盾的特殊性,每个课题都有其区别于其他课题的特点:有的侧重于操作方式的建构,有的侧重于理性认识的提炼;有的宜用案例来呈现成果,有的宜用论文来表达成果;有的需要理性的思辨,有的需要形象化的说明。因此,《成果鉴定书》各个栏目的填写应有所侧重,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体现形式服务内容的要求。如“××评价标准的研究”,其成果形式应当是形成评价标准,外加标准制定的理由,以及标准使用的一些说明,等等。对“从情境到模型——高中物理模型化审题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人们最想看到的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如某一题目是如何采用“从情境到模型”的方法进行有效审题,从而获得良好的审题效果的。因此,该课题成果的最佳呈现方式,是类似《高中物理模型化审题100例》这样的形式。有了这样基础性的成果,便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研究、深入研究,形成新的成果。再如“三层联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就要回答好“有哪三层”“如何联系”“如何达到预防心理危机的目的”等问题,要进行科学设置,再在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课题既要形成理论成果或认识成果,也要形成实践成果或实际效果。“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整地呈现课题研究的成果。

成果的呈现应当因课题的不同而不同,无视这矛盾的特殊性,就会千人一面,失却自己的个性,甚至不能称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诸如“二十四节气的微课程建构”“项目式活动”“寻美课程”等课题,大部分人都能做,但不同的人实践的样态以及形成的思考是不同的,最终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同的。

当然,“有特色”的前提条件是“有内容”。本身有大量的基础性材料,才能有结构且富有特色地呈现。因此,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积累一定数量的基础性材料,以庞大的成果材料群支撑起“最终成果”那冰山一角。若课题本身无内容,是一个虚无的有待“创造”的东西,那就无法有特色地呈现。

四、 体现创造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回答的是“研究出了什么”这一课题研究的终端问题。如果“研究出了什么”的“答案”并无多少新意,甚至早已存在,是大家已经熟知、已经在做的,甚至比自己知得更多、做得更好的,或者说自己的研究未能在别人已有认知(实践)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成果报告中讲了几点人家耳熟能详的认识,归纳了几条毫无个性的做法,那么不仅没回答好“研究出了什么”的问题,就连之前“为什么研究”这一前提条件都应该打上问号。

所以,还必须用创新性的要求来审视课题研究成果,以此判断课题研究成果价值的大小。“创新性是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征。为了判断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要进行‘查新’。除了查阅期刊、文献资料外,还必须查阅有关专利文献。”[4]创新是未曾有过的、大家还未认识到的、还未开展过的实践。各级教科研(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就非常看重创造性、原创性,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才能起到先导作用、引领作用、示范作用。一般的课题成果,也要注重创新,要回答好“发现了些什么”“探索到了什么”,有多少新知、新意和新的做法。

要创新,就要多思考、多实践、多研究,要比不研究的人(时候)想得更多、更深刻、更独特,比别人走得更远,这才能体现“研究”与“不研究”的不同,同時也体现创造的要求。比如关于“数据意识”的培养,一般都会想到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讲的,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从数据中发现规律,等等。如果将“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去研究,就不能停留在一般化的认识上。应注意学习、实践、研究,关注到大家忽略的反例对于数据意识培养的价值——数据有时候会骗人,因为统计抽样、研究方法等方面原因,导致并不能从数据上得出某些规律,或者根据数据得出的规律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注意给出一些反例,让学生对此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的数据意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这样的一种探索所产生的结果就有了创新的意义,也有了实践的价值。

当然,还必须认识到,创新并不是简单的花样翻新,也不是表面的与众不同。创新有深层次的内在要求,那就是先求其正确、科学、合理、有用,再问一问:是不是人无我有的独创和原创?要知道,有些东西永不过时,并不需要创新。要防止“瓶盖子现象”——几十年来,热水瓶盖子变化多端:气压式的、螺纹式的、按钮式的……但变来变去,总感觉并未超越过去“木塞”盖子的优越性——既保温,又方便,还卫生。所以创新需要回答好“是否需要改变”“是否改得更好”两个问题,前一问题是前提,后一问题是结果。解决好了这样“两问”,创新才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例谈中学教育课题研究——以《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4(8):3335.

[2] 宫文胜.我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与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7(22):1518.

[3] 周振芳.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名师[J].江苏教育研究,2019(11):7374.

[4] 刘尧.中小学教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0(10):3233.

(周振芳,江苏省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参与完成的“小学全息学习的范型建构和实践推进”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31:27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