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17 09:00安红玉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史料初中生历史

安红玉

(积石山县移民初级中学 甘肃 积石山 731799)

前言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引导初中生深入了解、剖析历史,在丰富教学资源、史料的同时,引导初中生良好运用、整理史料等,不仅能够良好落实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还能够促使初中生良好掌握历史课程中的知识点,明显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为其良好学习高中历史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要注重在授课的同时,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才会更有助于引导初中生深入探索,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1.定位历史发展,培养时空观念

1.1 借助课程导入,导入历史时间轴

课程导入环节是引导初中生回顾历史,铺垫新课教学基础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初中生以历史时间轴为线索疏历史,不仅能够让其快速在头脑中建立历史印象,还能够使其对历史形成系统的认知和理解,良好衔接新课中的知识点,有效促使其拓展学习深度。核心素养下,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时间轴创设不同问题引导初中生思索,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生的视觉效果,会有效使其良好疏理历史课程,紧跟教师的引导,从而有效培养其时空观念[1]。

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世纪宝鼎的图文资料并加以介绍:“1995 年10月21 日,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 周年,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了这个宝鼎……。”,接着,再提问:“我国是什么时间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呢?”,引导初中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并让他们思考:“夏、商、西周分别是建立在哪个历史时段呢?灭亡时间是公元前多少年呢?开国君主、重要事件都有哪些呢?”。促使初中生复习这部分历史。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呈现夏朝至西周的历史时间轴,就会有效使其加深对前一部分历史的印象和理解,为新课开展铺垫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也能够促使初中生增强时空观念,达到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1.2 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引导总结历史

初中生历史分析、认知等能力相对较弱,除了在教学环节要引导他们逐步融入到历史长河中,加深对历史发展、更替的理解,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初中生巩固对历史的认知。课堂总结是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教师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引导初中生总结历史,会有效使其有序疏历史,并对各个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意义、影响等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引导初中生以现遗漏的知识点,从而有效使其拓展学习深度,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如,《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了让初中生对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课堂总结环节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先提出:“夏、商、周三个朝代分分别是建立在哪一年?各个朝代的国家机构是怎样的?各个朝代被推翻的原因、历史大事都有哪些?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让初中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不同历史时间对课程进行疏理、总结,并在探讨后整理出表格式的思维导图,清晰的标注出不同历史时间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就会有效引导他们系统的疏全课,对这部分历史形成深刻的印象。此后,教师再以不同历史时间进行最后总结,就会有效引导初中生系统的掌握这部分历史,并有效培养其时空观念。

2.创造合作机会,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2.1 创造史料应用机会,培养史料分类能力

历史教材内容有限,初中生历史基础相对薄弱,要让他们学好历史,首先需要让其对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史料是补充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为初中生创造较多应用史料的机会,使其史实实证素养稳步提升,才会使其深入了解历史,并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包含较多内容,培养史实实证素养不是一撮而就的,教师需要由浅入深加以引导,才会使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稳步发展,从而对历史课程良好理解[2]。

课堂时间有限,为了使初中生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参与实践,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提前搜集史料,在有计划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初中生以合作方式共同探讨,会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如,《秦统一中国》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初中生利用课前时间搜集战国时期六国在经济、农业等方面的史料。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初中生分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分别展示课前搜集不同史料并探讨:“如何分类各自搜集的史料,才能使史料清晰、完整?”。此后,再指导每个小组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史料分类,并在分类后标注各部分史料的名称,就会有效引导初中生做好史料准备,为接下来的深入剖析历史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其史料分类、辨析能力,落实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2 设置历史问题,培养史料运用能力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引导初中生读懂历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重引导初中生主动、独立运用史料,探知识历史,才会令其更加扎实的掌握历史课知识要点,夯实知识基础[3]。初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水平还相对较弱,教师可以依然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抛出问题或议题后,引导初中生在结合教材的同时,灵活运用史料加以探索。不仅能够促使其史料实证素养稳步提升,还能够使其对历史有更深刻认知,同时明显提升学习能力。

如,《秦统一中国》一课,在初中生做好史料分类后,教师可以提出疑问:“秦国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有哪些史料可以证实?”。引导初中生积极、深入的分析历史史实,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此后,教师再分别加以提问,并让回答问题的初中生同时应用史料实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对其加以评价和指导,就会有效使其深入剖析、理解这部分历史,同时也能够为初中生创造较充足的锻炼机会,令其史料运用、辨析等能力明显提升。

3.灵活创设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3.1 创设生动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初中生积极传承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还会让其拥有民族自豪感,推动他们更加努力进取[4]。初中历史课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范畴广泛,教师要注重根据传统文化的类型,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才会有效使初中生良好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而促使其在无形中弘扬或传承。同时,也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让初中生的良好掌握历史知识。

如,《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中包含丰富的图文,但仅是依靠教材加以渗透,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生动性。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转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关于纸的问世、不同材质,以及纸发明的图文影像资料。授课时,以多媒体方式生动的呈现在课堂上,渗透造纸术的历史。此后,教师再立足造纸术对历史的影响发起提问:“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同时,导入世界各国的造纸术由中国辗转流传而发展等史料,让初中生展开探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够使其对历史有深刻认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

3.2 创设讨论情境,培养爱国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初中生解读、了解历史,加深历史认知,提升各项思维能力,还要让他们能够深入感悟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积极进取。在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爱国人物、英雄都是优秀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初中生积极探讨、剖析历史作物,能够有效激发其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其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初中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更替有良好领悟。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为初中生创造较充足的探讨空间,可以从激发其情感出发,通过创设讨论情境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内心所感、所想,会有效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如,《金与南宋的对峙》这部分历史,授课时教师可以先朗诵岳飞的诗作《满江红》,在与初中生互动:“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诗吗?”,引导初中生回顾关于岳飞的故事,以及他所在的朝代——南宋,再结合历史发展引入问题:“岳飞是在什么时候抗金的呢?抗金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何会被陷害呢?岳飞的死与历史发展有怎样的联系呢?”。让初中生组成小组后展开探讨。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关于岳飞的人物故事、历史资料,使初中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探讨,不仅会使初中生对岳飞的爱国情操、历史事件良好了解,有效调动初中生热情,有效激发其爱国情怀,还会使初中生对这部分历史良好了解,为其深入学习课程做好铺垫。

总结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要对培养初中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给以足够关注,可以在灵活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补充更丰富的史料,在课程导入、探讨、总结等各个环节,灵活掌握课程内容,运用史料,同时为初中生创造合作探讨、多向思考的机会。不仅能够让初中生深入学习历史,加深历史认知,还能够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使其学习能力良好发展,并促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史料初中生历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