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编选了吴冠中先生的《父爱之舟》,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铿锵的节奏,平白如话的语言,将父亲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基于本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语文要素,在备课时,我确立了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解读文本的策略。
《父爱之舟》全文共10个自然段,一个个记忆的碎片如梦如幻,虚实相生,看似零零散散,实则结构严谨。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对场景的梳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一幕幕场景的切换,其实是有“密码”的。课文的第2~9自然段中,除了第7~8自然段是对应一个场景,其他都是一段对应一个场景。每一段的开头都有一处语言提示。
第2自然段:“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
第3自然段:“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第4自然段:“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
第5自然段:“读初小的时候……”
第6自然段:“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
第7自然段:“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第9自然段:“送我去入学的时候……”
这些语句表明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从小到大,从生活到求学的几件事。那么,对于7个场景的小标题提炼,应该基于父亲给予“我”爱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抓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如:卖茧买果、住小客栈、喜逛庙会;也可以抓父亲的行为进行概括,如背我上学、凑钱缴费、摇船送考、缝补棉被。有了这7个小标题的概括,再出示一下开头与结尾,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本文的脉络自然清晰起来,全文由梦境开始,回忆了父亲关爱“我”的7个场景,最后以“梦醒枕湿”收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厚而细腻的父爱。
其实,每一篇叙事文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教学点。如《慈母情深》一文中只叙述了一件事,事件发生在母亲工作的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这样一个低矮、闷热、潮湿、颓败的厂房中,几个镜头不能忽视。聚焦母亲的特写镜头有:“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里要把母亲的工作环境与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起来,体会母亲任劳任怨,孱弱的身躯承受着家庭的重担。“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里要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我”超乎寻常的爱,进而感受慈母情深。
再如《麻雀》一文中“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的全景镜头,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和“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特写镜头,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老麻雀为了小麻雀奋不顾身的行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的结局镜头与刚开始猎狗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场景及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不可忽视的,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去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及精神就有了准确的抓手。
《父爱之舟》一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生活及求学过程中父亲关爱“我”的点点滴滴,把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的“线”,便是流淌在作者记忆长河中的一条情感线索,即浓浓的父爱与父子亲情。文章所选事例均来自生活,真实可感,既生动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与期待,也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抓住这条情感线索,好比找到一根串联珍珠项链的丝线,能很好地整合文中看似零碎的场景。紧紧围绕这条情感线索去设计、实施教学,分课时的教学推进便有了灵魂,不会游离作者的写作主旨。
其实,叙事文本大都有这样一条情感线索。如《慈母情深》一文的情感线索就是情深似海的母爱。围绕这条线索,梁晓声先生记叙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那时的他非常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但一元五角的书价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相当于母亲两天的工资。当他鼓起勇气到母亲的工厂去要钱时,母亲所处的工作环境强烈地震撼着梁晓声的心,那一刻,他对母亲充满了心疼和内疚。母亲把钱塞给了他,他感动之余也更加自责。就在这样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孩子读书,梁晓声才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读完这个故事,谁都会被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深深打动。据说,给这篇课文画插图的人说:“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蒙眬。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有着这样的共鸣。抓住这样一条情感线索去教学,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懂情。
再如《陀螺》一文,以“陀螺”为线索,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从而表达了对陀螺的喜爱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抓住这些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去设计教学,推进教学,就能起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有具体的场景與细节的刻画,有一条情感线索贯穿始终,作者记忆长河中一个个饱含爱与泪的情景不断叠加,便使得这只“父爱之舟”越来越具象化,父亲的形象也越来越立体化。“父爱之舟”表面指姑爹的渔船,实质为父亲的爱。父亲总是用这条小渔船送“我”读书、考学、入学,以至于小小渔船在作者脑海里那么亲切、难忘,也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水乡小船形象的情感渊源。正如学生在批注中所写:“小渔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使深深的父爱变得具体化;小渔船承载了作者的人生梦想,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父爱的赞颂和感激之情;父爱与小渔船不可分割,在船来船往之中,作者的感受在变化,课文的主题也得到一步步升华…… 这小渔船的作用和意义还真是丰富啊!”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找到文章记事和表达情感的载体十分必要。
其实,叙事文本多半能构成这样一个立体的、反映文章主旨的面。如《桥》一文,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桥”便是这篇文本呈现的立体的面。
深入准确的文本解读是实施精准有效教学的关键。对于叙事文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文本中的细节点、情感线与主旨面。在《父爱之舟》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中,我紧紧围绕一条父爱的情感线索,带领学生抓住7个场景的细节去品读,读着读着,父爱的内涵与父亲的形象便清晰地浮现在学生面前,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自然会唤起每个人对父爱的记忆。其实天下父爱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