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3-10-16 03:55张鸿祥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4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中职学校校企合作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开展办学的重要模式,是培养适应当前行业用工技能技术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办学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校企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得以不断丰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本文基于对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中职物流教学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培养物流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互联网

张鸿祥(1990.10-),男,汉族,福建泉州,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流服务与管理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得到了多个政策的积极支持。首先,教育部发布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双万计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计划在五年内投入60亿元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此举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指导。其次,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支持校企合作,例如广东省的产教融合政策。该政策包括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合办企业、提供企业创新服务、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企业招聘会等,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特殊支持。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总之,这些政策的支持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够明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新型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并具备营销能力。然而,一些职业院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将基础的物流运输、电子商务、营销知识、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混合在物流教学计划中。由于中职学生刚从初中升入中职学校,普遍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学习的专业知识过于杂乱,导致学生学得不够深入,并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只是学习各科目的皮毛,而对于关键内容的掌握却很有限。目前,有些省份高度重视学业水平的升学考试,学生的学习重心主要放在升学考试科目上。这导致从理论学习角度来看比实践学习更为重要。然而,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进行修订,仍按照传统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制定。这导致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出现专业技术不够精湛、学历不够高,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校企合作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用工需求上,企业更倾向于适应性劳务派遣,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往往会从事较为泛化的物流工作,技能不够精细,仅仅进行基础的物流操作。这种简单的机械性重复工作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他们学到的专业技能也较为有限,只满足了企业基本的劳务用工需求。从学校和企业的目的来看,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轮流实训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和工种,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然而,企业作为营利机构,满足用工需求是最基本的要素。由于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且操作不熟练,安全事故的概率增加,因此企业只能安排一些相对简单的劳动作业给学生进行。另外,互联网时代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增多,不仅涵盖实践方面,还提供了理论合作的机会。然而,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并未实现深度合作,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的合作,未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资源共享优势。因此,学生的专业发展在理论支持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深入企业继续教育。这也是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资力量不够全面

近年来,中职学校纷纷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老师并不多,很多都是从相关财经商贸类的老师跨专业过来任教。刚从毕业院校进入物流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普遍缺乏足够的自信,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时存在困难。在学校方面,实训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支持。然而,学校在资金投入和建设方面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在物流企业方面,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的热情度较低,提供的课时补贴相对较低。由于中职学校并非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有所不足,导致企业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不高。同时,企业兼职教师本身并非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持实践教学,同时由于工作繁忙,时间难以保证。很多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往往只能进行短暂的培训会或讲座,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环节衔接。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工作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许多教师將专业发展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忽视了对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这导致教师的师资水平难以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课程比例设置不够合理

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通常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仓储与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国际货代方向、快递业务方向等。然而,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混淆,开设了各个方向的课程,导致学生只接触到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专业方向进行延伸学习。根据《中职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标准》的建议,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3,同时课程设置中还应设有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不少于10%。然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偏差。很多省份逐步重视学业水平升学考试,导致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多地提高了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占比。相关的物流实训课程开设率明显不足,未达到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1:1的要求。此外,一些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没有建立相匹配的物流实训室,导致实训课程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此外,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需要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支持。然而,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占比不足,严重影响了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势

(一)满足企业部分用工需求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而企业对人才需求较为清晰。因此,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可以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设计,并在实践中形成合力。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需的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与企业需求契合的技能教育。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储备干部进行培养,并为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包括在职继续升学计划以及参与企业的各类骨干培训等。这种方式有助于突破壁垒,实现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二)能够提高对学校的认可

政府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当中明确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的要求,这进一步强调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构建一个文化、知识、技术创新的共同体,为国家、行业和城市积累知识、技术和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发展。对于物流专业来说,建立校企合作尤为重要,因为物流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真正融入物流行业学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由于物流行业一直处于劳动需求不饱和的状态,校企合作可以解决企业的一定用工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此外,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在物流行业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基本劳务报酬,这也得到了家长对学校帮助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认可和肯定。

(三)提升教师个人专业能力

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作业环境,并提升实践技能。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物流行业的运作情况,并从校企合作中了解合作的内涵,这有助于开发适合当地经济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通过走进企业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同时,现在职称评聘的条件中要求教师必须参与企业实践,这促使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更能够夯实自身职业成长的基础。通过开展良好的校企合作,教师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实力和自信,进而完善“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四)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信

当学校和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时,往往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徒有一些基础知识而缺乏实践指导。这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许多学生在毕业最后一年才有机会真正接触到物流企业的作业环境,这会影响到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实践自信心。而在校企合作中,通过阶段性的实习,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到物流行业的实践环境,并深入体验和了解物流行业的魅力。这样做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加深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同时也增加学习动力和对专业实践的自信心。

四、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下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政府推动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三章第14条强调,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范围、方式以及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当建立校企合作项目信息库,实时更新项目情况,便于政府、社会和其他有关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为了促进校企合作,还需主导搭建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资源平台,使企业和中职学校在平台资源共享,获取更多校企合作的机会。在搭建物流行业资源平台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和预测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相关行业资源进行整合。这样可以确保职业学校和企业都能够在物流行业资源平台上获取所需的资源,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时会过于依赖国家标准,缺乏真正融入区域经济和物流行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地方企业需求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推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中的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可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需求。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当结合当地物流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确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职物流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应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和高校的教学改革,推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的校企合作。

除了以上措施,还可以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以促进更深入的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和企业还需要明确正确的合作方向和有效的合作手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局限于实践活动,还需要将合作领域拓展到理论层面。中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提供可靠的保障,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而企业也应向中职院校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时向中职院校推送最新的行业动态,以促使中职院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动态,并了解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一起修改适合区域物流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践操作,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提高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提升整体教学综合能力。企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重新梳理物流理论知识,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符合区域经济物流课程体系[3]。另外,推动职业院校、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建立“互聯网+”培训平台,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这样的平台和课程可以为学生和在职人员提供更加灵活和便利的学习方式,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贯彻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也能够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拓展融合,为地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物流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职院校和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以达到深度合作的目的。这意味着中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行业资源,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可靠的保障。

作者单位:张鸿祥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任江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D校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9.

[2]教育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N],教育部网站,2018.

[3]代燕,杨文秀,贾婷立,等.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储运,2021(09):94-95.

[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中职学校校企合作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德育工作浅谈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