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2023-10-16 18:29:22王廷娥
今天 2023年2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寄宿制儿童

王廷娥

(白银市会宁县北关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很多农村劳动人民都涌入了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人口输出加大,导致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和祖父、亲戚朋友照顾,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都带领不利的影响。在此问题下很多农村都积极开办寄宿制学校,更好地管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资源,从学校和社会、家庭入手,齐心协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友善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社会环境。

1.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很多农村地区非常偏僻、远离城市中心,地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且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亲情缺失,和父母沟通、交流少,又因为和寄养家庭、爷爷奶奶之间存在代沟,无从发泄自己的情绪,无法得到真正的关心。且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水平落后,学校常常会通过寄宿制、封闭式的模式来管理学生,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调查研究发现,寄宿制学校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组织纪律遵循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兴趣,确保儿童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功能完善,虽然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其可以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优势条件。

寄宿制学校的构建是在杜威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杜威通过自身的经验教育,将社会和学校进行了连接,强调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可以打破这种留守现状,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价值。寄宿制学校是一种封闭和半封闭相衔接的状态,学校就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在杜威的社会即学校理念指导下,学校要真实地再现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儿童提供一种积极、温馨、舒适、融洽的环境。让儿童在学校里就像在自己家里和邻里、娱乐场所中一样,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在杜威观点下,要发挥学校的作用,通过多方面行动为儿童提供一种更加自由和宽阔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促使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自力更生能力。儿童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心健康是儿童健康人格和品质、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条件,在寄宿制学校中可以让儿童健康成长,儿童之间可以自由玩乐、交往,娱乐,敞开心扉的谈话,通过学校环境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

通过实践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存在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优势条件,对此人们需要在后期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儿童心理健康影响以及关系的综合研究,旨在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角度来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民主氛围中可以培养儿童开放、个性、自由的性格,保证儿童身心健康,但是在专制、专权、压抑的氛围中会导致儿童性格自卑和内向、沉闷,且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和祖辈之间有代沟,导致亲情缺失,如果此时进入到了一个和原生家庭不用的环境中,会导致儿童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如果寄宿制学校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没有进行人性化管理会导致儿童性格孤僻,儿童因为疏忽管教,产生不良习惯和心理。对于寄宿制学校而言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性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寄宿制学校的存在可以为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可靠的平台,更好地引导儿童,确保儿童身心健康,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1]。

2.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寄宿制学校属于中小学学校教育组织系统的一个分支,需要有完善、系统的运行机制才可以发挥作用和价值,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是义务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公益性质,可以实现教育公平和国家育人目标。当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建立了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了践行教育政策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建设后需要当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共同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总之,寄宿制学校要建立健全稳定、高效的运行机制,明确自身的权责义务和工作内容,确保自身不断发展,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1 完善基础设施,营造优质的校园环境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水平落后,整体经济发展和城市之间差异大,一些县城和乡村已经是我国的扶贫开发重点目标,还有一些地级市是我国的贫困县级市,对当地的农民收入进行了调查,发现远远低于省人均收入。对此我国加强了对这些地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公用经费拨款力度,提高了标准,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稳定进行。且对一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实施寄宿制免除住宿费,但是在该政策下实施下抵消了提高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寄宿制学校的健康运行。当前一些寄宿制学校虽然已经建设完成,但是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食堂和浴室、娱乐设施和场地,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整体条件差,无法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住校后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儿童积极情绪的产生[2]。

对于以上这种问题需要从资金上入手,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出手,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资金筹集方式,将其作为主要目标,确保寄宿制学校内部设施和设备完善、齐全,通过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解决条件差的问题。对于学校和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统筹规划,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确保农村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和稳定。地方政府也需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综合分析相关因素,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政绩,改变落后的现状,加强和当地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设立专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经费预算,制定和公共财政体制相一致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中央、地方项目按比例调试的经费教育保障机制。

另外,对于县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宿舍、食堂、娱乐场地的建设和维护、改进力度,将该工作纳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体系职工,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在政府经费主导的同时也需要呼吁社会加入捐赠,比如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在捐款后,各个寄宿制学校要科学利用救助款项,节约资金,更好地保护儿童的权力,完善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娱乐、社交营造一个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让儿童有较强的幸福感[3]。

2.2 加强精细化管理,根据要求完善学校配套设施,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还未成年,身心发展和智力不成熟,对外界没有辨别力,对此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儿童的生活管理,规范儿童的行为,增强儿童的道德意识,更好地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进行结合,但是当前儿童生活管理难度大、负担重,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分配不合理,缺乏系统化的生活管理制度和措施,需要学校积极改进,解决问题。当前寄宿制学校班主任任务非常重,一方面要负责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管理班级,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的课外情况,工作繁忙,对此需要学校重视儿童生活管理问题,创新班主任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趋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让儿童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温馨,著名教育学家曾说到,通过世界上现有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让人觉醒,不是单一借用传统的东西和简单的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校要加强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对于幸福的定义以个人为主,现代教育是指面向世界和物质财富的,不是人类本身,不是集中在人的精神和灵魂上的。教育是学习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在早期社会本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在后期提出了主体式教育理念,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已经开始了十年之久,其注重知识的内化、隐藏性文化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和人格品质[4]。

第二,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是主要阵地,是教学活动进行的载体,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对此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配备一定的指导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生活方面的指导。根据具体情况依次设立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老师要进入到儿童生活实际中,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求、问题,拉近和儿童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要为儿童提供多种咨询服务,比如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社交、学习困惑,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积极引导学生,接纳、认可、支持学生。且学校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岗位,科学选择专职生活指导老师,根据要求,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学校还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道德品质、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确保教师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儿童学相关知识。对于生活指导老师不建议由学科教师担任,避免增加教师压力和负担,安排专职人员,确保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学校还要制定晋升机制,加强考核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晋升的通道,定期评定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由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参与到教师的招聘、选择、培训和考核工作中[5]。

第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儿童提供社交、娱乐、身体锻炼的机会,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培养儿童自信的个性,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开展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让儿童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提高儿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让儿童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和方法,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让儿童融入集体,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缺乏亲情和关注,因为家庭条件差,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缺乏亲人指导和朋友、教师的引导,自我认定和评价、约束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缺乏体验和感受爱的能力,无法处理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儿童的自我发展。对此学校要重视,把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特点和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儿童改善现象,解决问题,并加强活动的管理,为儿童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清晰和乐观的心态、活泼开朗的性格,确保儿童人格健康。

2.3 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关注留守儿童

父母是孩子的教师,家庭是孩子的学校,是孩子的全部,童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价值观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后期难以改变的,且父母的理念和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取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性格自傲、自大、独立能力差。一方面祖辈忽视和放任孩子,导致孩子性格不好,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对于这种问题需要家庭反思和关注,需要学校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和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陪伴和教育的重要性,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倾听孩子的想法,发挥家庭力量陪伴孩子成长[6]。

进入到现代社会后,农村教育环境变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跟着改变,电视、网络、电子产品逐渐成了儿童学习和娱乐、社交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也导致社会现象、舆论和影视文化、新媒体等社会因素进入到了儿童的生活中,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知、行为观念、价值取向,进一步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对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参与,也需要社会积极参与,关注儿童的情况,对于学校而言是主阵地,要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各方面的投入。对于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关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针政策,统筹社会多方的力量,比如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团体、网络媒体、新闻平台等,调动多方力量引导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为儿童营造积极、正向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典型,是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需要审视自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改进,制定计划和措施。学校可以从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学生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并联合社会、家庭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儿童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儿童的道德品质,共同合乎我国孩子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寄宿制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2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