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1]
看到有的家长送给孩子的一句话:“学习很苦,坚持很酷——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学习的自己。”“学习很苦,坚持很酷”?前者需要讨论:学习确实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克服贪图安逸的惰性,但学习也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有人解数学难题就很能享受其过程并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学习就会很有乐趣,而“发现”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比如英语单词的拼写,其实是有规律的。究竟有怎样的规律?这属于缄默的知识,很难明确表达出来。汉语精彩语句的表达,也有规律,要靠用心琢磨。我猜想,学识渊博的人,都是“乐学”出来的,而非一味“苦学”。“坚持很酷”就很有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就很难有所长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何也?因为没有坚持,没有足够的强化,学习的成果就会慢慢地被生活中的琐屑与尘埃侵蚀掉、消磨掉,使心灵中的“生长点”不断萎缩并有可能泯灭。渐渐地,心灵荒漠化,而不能成为泉水叮咚、溪水潺潺的广阔绿洲。
[2]
人们耳熟能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前半句很在理。没有勤奋,要想博学多才就几乎没有可能。勤,相对的是“懒”,是懈怠,是懒惰,是无所事事;勤,意味着乐于花工夫、费心血,并能朝着一个目标持之以恒、日拱一卒、百折不挠。勤奋,可以立身。一个人缺乏勤奋精进的品质,基本上就会一事无成。但这句话的后半句应该改为“学海無涯乐作舟”。乐,指欢乐、快乐、喜乐、乐观,都是积极的情感。有积极情感的支持,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当我们心甘情愿、喜滋滋地做一件事情时,效率会更高;当我们内心清丽明亮时,我们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流畅性都会更好。当你被逼着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更多的是会敷衍,会偷工减料,几乎不可能智如泉涌、甘之如饴。不要用“苦”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而应该用“乐”来激活、唤醒他们沉睡的、被遮蔽的学习潜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有的人不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因为学习效率低下,而这往往是由于“学不得法”:对学习内容没有彻底地弄明白,没有及时温习,没有很好地与遗忘做斗争,造成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进而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和成就感的虚无。
[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老的“格言”也常被人们用来劝学。今天,我们对于这样的表达都需要认真地审视一番。首先,“人上人”这个观念与现代文明强调的“平等”严重不符。其次,如果“吃苦”或者说“努力”,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那这种充满了狭隘的功利色彩的训诫,有毒。最后,就算牺牲“快乐的能力”而成为“人上人”,那又能如何呢?况且,“吃苦耐劳”是不是就能成为“人上人”也还是一个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强调对孩子“坚毅”品格的培养,但同时要更多地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智力劳动的愉悦,感受到活着的惬意与美好。努力与快乐是有可能做到统一的。
[4]
“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我们不难发现:花笨功夫苦读出来的“小镇做题家”,往往缺乏灵性,个性上也多显得拧巴,从身体到性格都不够和谐与舒展,当然离“优雅”就更远。
[5]
“亲近真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这是我几年前应邀为鸡西九中写的题词,也是我对“教育”最概括、最简洁的表述。“亲近真理”,意味着“与真理为友”,用真理武装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在领悟与掌握真理中学会学习、获得成长。何谓“真理”?这涉及认识论与知识论的问题,极为复杂。简而言之,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是真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是真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是真理,“甘蔗没有两头甜”是真理……当然,科学上的真理,往往是暂时性的:或许有一天,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培育出两头都甜的甘蔗来。真理不是谁“宣称”的;真理不仅可以质疑,而且不惧质疑;真理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重复检验的。学生可以在掌握真理的过程中来发展智慧能力——通过对真理与谬误的验证和甄别,掌握真理,从而启迪智慧。智慧包括人的感受力、记忆力、鉴别力、判断力与创造力,从另一个维度上讲,包括模仿、内化、迁移、表达的能力。教育最终是要“润泽生命”。对人而言,“生命”通过“生活”来体现与展示。对所有人而言,生活都是第一位的。“教育即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来滋养、润泽生命。而如快乐、高兴、喜乐、愉悦、惬意、幸福等这些积极的情感,于人们的身心都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与意义。
[6]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乐学而成长起来的人一定会更加乐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享受人生。对所有人而言,学习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乐学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养成阳光、开朗、自信、主动、友善、热情与温暖的健康人格。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推导,还是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都能得到确认。让更多的人乐学,然后乐生,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这是生命教育所推崇和自觉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